江西吉安非遗|传统技艺:井冈山竹编技艺
井冈山竹编技艺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介
井冈山地处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属典型的江南山区,竹林茂密,有毛竹、淡竹、方竹、苦竹、墨竹、罗汉竹、观音竹、鹅毛竹、龙鳞竹等一百多种,资源丰富,为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竹编制品濒临消亡,如竹箱、竹柜、竹厨、竹篮、竹热水瓶壳等。但民间艺人使用优质的篾丝材料,设计制作出各式各样的旅游工艺品。如雅拙谐趣的熊猫、憨态可掬的企鹅、展翅开屏的孔雀、怪眼拙睁的猫头鹰等,形状各异,构图别致,巧夺天工。全市现有8000多农民从事竹编工艺生产,竹编制品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饿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150余万件。
历史渊源
据井冈山市拿山的牛岭古墓挖掘考证,井冈山竹编技艺产生于宋末元初。先民为躲避战乱,从广东、福建迁徙此地繁衍生息。他们靠山吃山,充分利用这里丰富的竹林资源,以编织竹器维持生计。主要生产桌、椅、凳、簸箕、米筛、提篮、斗笠、畚箕等竹制日常生活用品。到了明代,竹编技艺日趋精湛,开始生产凉席、提箱、果盘、礼盒等竹编工艺品。清代竹编技艺进一步得到了长足发展。据同治年间地方志记载:“所编竹器最繁,无不畅销境外。”许多农家竹编技艺世代相传,老少妇孺皆会,所编的竹制品,生活实用与工艺欣赏相得益彰。篮罐瓶篓、盘碟箱盒,无不外形美观,款式新颖;所编的飞鸟走兽、儿童玩具,更是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新中国成立后,竹编技艺在继承传统的经纬编织基础上,贯以穿、插、钉、锁、缠、套等多种技巧,由单一颜色发展为具有红、黑、蓝、黄等多种彩色,并能编织箩、筛、笆、盘、灯、扇、碗、盒、杯、盆、瓶等15类100多个花色品种。1958年,创办了井冈山竹编工艺美术厂,1982年,该厂与上海玩具厂联营。1987年7月改制为中外合资企业。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竹编制品濒危消亡,如竹箱、竹柜、竹厨、竹篮、竹热水瓶壳等。但民间艺人使用优质的篾丝材料,设计制作各式各样的旅游工艺品。如雅拙谐趣的熊猫、憨态可掬的企鹅、展翅开屏的孔雀、怪眼拙睁的猫头鹰等,形状各异,构图别致,巧夺天工,这些产品曾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获得人们的好评。1985年,有3名竹编技艺人员作为专家被派往哥伦比亚和牙买加传艺。全市现有8000多位农民从事竹编工艺生产,3000多人从事省内外长途贩运,竹编制品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饿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高达150余万件。
主要内容
相关制品
1、传统竹编制品:主要是实用性竹编制品,如斗笠、簸箕、米筛、箩筐、晒垫、渔篓、凉席、提篮、焙笼等。
2、现代的竹编工艺制品:主要有花篮、花钵、水果盘、礼品盒、儿童玩具、飞禽走兽等15大系列,100多个品种。
代表性作品
1、竹编工艺品“牡丹亭”;
2、竹编工艺品“六和塔”;
3、竹编工艺品“龙船”;
4、竹编儿童玩具“喜鹊红梅闹春”;
5、竹编儿童玩具“孔雀开屏”;
6、竹编儿童玩具“青蛙鸣叫”;
7、竹编儿童玩具“熊猫啃竹笋”。
编织生活(李德清摄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