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汉字近代东亚史”专题(五)

“汉字近代东亚史”专题(五)

文:小蓝星的录者

汉语拼音今天几乎是我们每个人学前的必修课,作为汉字的辅助系统,转写记录读音。它不止在中国内地的基础教育中全面使用,更在海外汉语使用地区和场所(如东南亚、各国唐人街)广泛流通,是目前世界通用的汉字拉丁字母转写方案。汉语拼音今天有如此的影响力,但其实它的出世不过一个甲子而已,汉语拼音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它是如何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的?本文将为您简单分析。

“汉字近代东亚史”专题(五)

一、汉语拼音的“前世们”

在汉语拼音出现前,在西方冲击之下,为了同国际接轨、推动教育普及,关于汉语的注音拼读方案、拉丁化方案甚至是替代汉字的方案就已经出现了。但由于在文化冲击、国家动荡的背景下,汉语的各种拼读方案层出不穷,拉丁化转写也比较混乱。今天汉语拼音的功能主要被两类注音系统承担着。

第一类,是汉字的拼音转写字母或音译系统,比较出名的有威妥玛拼音和邮政拼音。威妥玛拼音是由19世纪中叶时英国人威妥玛创立的,并在此之后成为20世纪翻译中文主要的英文音译系统,直至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后,汉语拼音才取代威妥玛拼音,但由于威妥玛拼音已经流行了一个多世纪,它的影响至今犹在。

前几年,贻笑大方的“常凯申”误译事件就是其中一例。常凯申是中国学者对蒋介石英文(实际上是威妥玛拼音Chiang Kai-shek)的误译,接受汉语拼音教育的当代学者,由于对威妥玛拼音的陌生,加之学术的极度不严谨,才造出了这种贻笑大方的谬误。其实这种不了解导致误译、错译的“张冠李戴”还有很多,这也从反面力证了威妥玛拼音今天犹在的影响力。

邮政拼音则是一个以拉丁字母拼写中国地名的系统,它最早在1906上海举行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上被通过并公开使用。它是借鉴、参考威妥玛拼音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与威妥玛拼音不同,它的使用范围仅限于与邮政息息相关的地名领域,曾一度作为转译中国地名的主要转写方案。虽然今天的官方规定中国地名要直接使用拼音,但在一些有影响的领域被保留下来,比如北京(Peking)、厦门(Amoy)、汕头(Swatow)仍在很多汉译英的场合被使用,最著名的就是北京大学英文翻译沿用被了传统邮政拼音Peking University的写法而非Beijing University。

“汉字近代东亚史”专题(五)

北京大学的校徽,上面的英文即为北京的邮政拼音Peking University

第二种,是通用的汉字的拼读系统,也即注音符号,他并不是用来转写汉字的系统,而是一套单纯的汉字拼读工具和音标系统,用来帮助注音识字,辅助汉字学习。乍一看,注音符号和日语的假名很像,而实际上,注音符号的创作灵感也的确来自假名。

1906年因反清而被迫东渡日本的思想家、革命家章太炎根据“简化偏旁”的办法,利用小篆的字形创制了一套标记汉语符号的文字,被称为“纽文”和“韵文”,是为注音符号的前身,并逐步在社会和学界有了初步影响力。

1912年,成立初始的民国政府开始整顿国政,新成立的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并于次年召开读音统一会,集聚当时的众多国文泰斗,对注音字母进行增删修改,确立了39个字母,并以国家之力向社会进行推广。

这之后的20年间,这些字母在推行过程中逐步调整为37个,并于1930年起改称现在的称“注音符号”,这之后注音符号的体例形式基本被确定下来。注音符号的推行总体来说是非常成功的,它极大地帮助了汉字的识读和学习,在社会里和教育中被广泛使用。

在新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提出前,注音符号成为中国最主流的汉字拼读系统。甚至时至今日,注音符号仍然流通在中国台湾地区,在海外华侨中也有一定的使用率。

“汉字近代东亚史”专题(五)

字典后常见的汉语拼音与注意符号的对照表

二、汉语拼音的创造和普及

谈完了汉语拼音的前世,我们再来聊聊它的今生。如前所述,之前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有学者或政治人物出于各种目的,对汉字的拼读或拉丁化做出尝试,而这些尝试也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不过在新中国建立以前,使用拼音字母标注甚至取代汉字都不是政府和社会的主流。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中国,尤其是亟待提高教育问题,提高识字率,推行基础教育成为当时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1954年,在时任总理周恩来的指示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设立,确立了制定民族形式的汉语拼音方案的方向,并向海内外华人征求意见,为制定具体方案提供准备。

1956年,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包括汉字笔画、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甚至是数字等众多方案中,确定了以“众多民族语言所公用的、为知识界所熟知的”拉丁字母作为标注和教学汉语的主要工具,这确定了未来汉语拼音的基本形式。

次年,第六十次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关于公布〈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决议》,确定了汉语拼音在推广普通话、扫除文盲、语文教学等各方面的作用。规定方案草案可以现在基础教育、出版行业等工作实践中试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方案。

在经历2年的试行和讨论后,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在师范、中、小学校进行教学和出版等领域逐步推行。而被汉语拼音所取代的注音符号则逐渐退出了社会舞台。

在这之后,汉语拼音陆续在地名、人民的罗马化中被使用,并随着中国重返联合国后成为国际翻译汉语的标准。1978年,国务院更正式发布文件公告,统一国内在对外文件、书刊中的人名、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使用汉语拼音统一中国的各种译名,至此汉语拼音确立了其在社会的主流地位。

时至今日,汉语拼音成为中国社会普遍使用的汉字拉丁字母拼写系统,不仅在教育领域,在社会文化等方面也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并且受到中国的影响,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众多的国家在华语教育等领域也普遍使用着汉语拼音。

“汉字近代东亚史”专题(五)

汉语拼音的声母表

三、汉语拼音为何能取得今天的地位?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可以确认语言政策肯定是主要的原因,因为被汉语拼音所替代的注音符号至今还活跃在中国台湾和东南亚等汉语使用的地区。文字改革甚至是废除汉字实行拼音化是新中国的主要文字政策,直到198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组为国家语言工作委会,“拼音化”的方针才寿终正寝。

在此之前,国家在推动拼音教育的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政策资源,也在拼音教育、识字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正因如此,汉语拼音并没有因为“拼音化”方案的废止而废除,而是取代注音符号,成为了汉字学习和拼读重要的辅助工具,国家也持续推行拼音教育作为儿童学习汉字前的重要台阶和必修课。

“汉字近代东亚史”专题(五)

某地的新华书店招牌,汉语拼音作为其转写汉字拉丁化的标准

除此之外,汉语拼音也的确有着它的优势。如前所述,在汉语拼音出现之前,它的功能被注音符号和各种拼音字母承担着,而汉语拼音集注音和拉丁转写的功能让于一身,大大节省了教育成本和社会资源。并且,作为官方法定的汉语普通话的拉丁拼写法或转写系统,规范了之前系统庞杂的音译转写体系,有利于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卢毅:《章门弟子与国语运动》,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5期。

汪惠迪:《新加坡与汉语拼音国际化》,载《联合早报网》,2017-04-01。钱伟:《关于拼音的那些事儿》,载《语言文字周报》,2019-06-19。

上一篇新闻

奥米克戎毒株肆虐,新加坡选择“躺平”,坚持举办航展,美国力挺

下一篇新闻

假新闻!这些字音真的改了吗?国家语委出来避谣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