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杨凌打造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

杨凌打造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杨凌打造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

4000多年前,农官后稷在陕西杨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中华农耕文明由此而起;如今,杨凌这片土地又迎来了数以千计的创客,汇聚起创新创业的能量,杨凌正在朝着“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城市”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到高科技服务,从打造“互联网+农业”全信息平台的农业信息化专家到把陕西苹果卖到国外的普通大学生,从扎根在牧场的高校研究生到土生土长的职业农民……在杨凌,自由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了“双创”主体的多元化和创业领域的层级化。在这片热土上,只要肯努力,一定会结出创业“果实”。

农业科技奠定杨凌“双创”根基

1934年,于右任和杨虎城在杨凌创办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奠定了杨凌的农科优势;改革开放以后,杨凌对区内农科资源进行整合,组建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聚集起7000多名农业科教人员。

“区校融合”成为杨凌特色,也为杨凌的创新创业奠定了深厚的科技基础。农业科技人员是创新创业的重要主体,农业科技教育是创新创业的有力支撑。

出身农村的朱铭强如今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更是远近闻名的“农桑创客”。朱铭强师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苏印泉,从事基于生物研发的杜仲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

本着为了杜仲事业献身的目标,2015年12月,朱铭强发起成立的陕西仲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恰逢杨凌示范区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政策正在惠及,落户创业团队可申请20万元到50万元的免息贷款作为创业启动金。另外,杨凌创新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杨凌创业服务中心)还提供了免房租和水、电、网的创业园办公室。在如此优渥的创业土壤里,公司开始逐步迈向正轨发展。

如今,朱铭强团队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杜仲研究所和生物能源开发利用,一改“杜仲皮”药用传统,采用杜仲叶为原料,经过选叶、粉碎、浸提等工艺,分步骤高效提取制成杜仲精粉。同时,生产杜仲精粉后的提取物残渣可以再生产为杜仲饲料添加剂以及杜仲胶,目前已有杜仲精品茶、杜仲多糖、杜仲饲料添加剂等17类产品。

直接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是杨凌众多农业科技人员发挥“双创”力量的形式之一,培育更多有志青年投身科技创业是杨凌农科资源对创新创业更具广泛性的支持。

2009年,王炳科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一直在牧场工作的他深知奶牛养殖业的痛点所在,带着创业团队和自主研发奶牛疾病发情检测仪,王炳科2016年回到杨凌,入住创业工场,开启创业之路。之所以回到杨凌,王炳科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农科资源能够为自己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撑。如今,王炳科一边创业一边继续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造。

杨凌示范区的决策者们深知,科技力量是创新创业的支撑和核心,离开了科技创新,创业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总有一天会失去活力。为此,杨凌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支撑,加快科技创新力度,近5年,新增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4859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陕西省第一,多项农作物新品种在全国推广使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有效释放了新动能,也为这片双创热土增添了源源不断的科技活力。

为了让丰富的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为市场力量,激发科技力量的创业激情,杨凌持续举办以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的平台性赛事,引导农业科技成果落地。前两届大赛中共有600个项目参赛,达成投资意向20多项,投资金额2.3亿元。

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林黎明说:“大赛为更多的大学生、返乡青年、复转军人等群体提供了创业平台,为农业产业化、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贡献智慧,并且给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提供了学习、发展的新舞台。”

孵化基地展开杨凌“双创”画卷

目光回到2016年5月12日,位于杨凌新桥路的一片楼身拼贴着彩色方块的建筑群——“众创田园”张开迎接创客的怀抱,这是杨凌响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号召而投资建设的全链条孵化基地。

也是在这一天,曹昂带着创业团队和利用互联网打造中国农业人“新农具”的梦想,走进了众创田园,他的创业项目“大农圈”是一个通过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搭建起的面向农户的互联网、大数据精准服务平台。

2016年,电商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在农业领域遍地开花,而“大农圈”与此不同,它的本质是一个信息集散平台,不以出售农资为目的。这在当时还属于新事物,并不清晰的盈利模式不被大多数人看好。与众创田园沟通之后,曹昂感到一拍即合。众创田园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孵化思路与创业精神如出一辙,“大农圈”在这里的成长如鱼得水,众创田园提供的企业发展规划、资源对接、法务咨询、办公设施供给等全方位服务让“大农圈”迅速成长。

2016年8月,宁夏固原市西吉县万崖村1.2万吨芹菜严重滞销,“大农圈”利用大数据,将这一信息精准推送至208位目标用户手中,全国各地芹菜客商涌向西吉县,原本面临着一年辛苦打水漂的菜农实现增收2.51亿元。

“大农圈”的成功是杨凌为创业者留足空间、鼓励创业者勇敢尝试新事物的表现。为了让创新创业精神生根发芽,杨凌建立起了面向各类群体的创新创业平台,众创田园只是其中一个缩影。为了立足市场推进“双创”工作,杨凌投资组建了创新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面向科技人员、大学生、职业农民、被征地农民、返乡人员等,建成各类创业孵化基地57万平方米,搭建起众创空间、创业工场、火炬创业园、农业企业孵化园、西农大青年创业园、创业基地等核心孵化区。

筑好凤凰巢,引得凤凰来。如今,已有754家创新创业团队入驻杨凌,累计孵化科技企业900余家,毕业企业80家,在孵企业642家。

创业大军描绘杨凌“双创”特色

农业科技激发创新活力,孵化平台打造创业平台,杨凌已经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各部门各机构的工作人员将服务创业的意识深植于心头,吸引各行各业的有志之士纷纷投身创业大潮,组成一支丰富多彩的杨凌“创业大军”。

田义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在读本科生,从苹果销售做起,到组建团队正式成立杨凌农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她把陕西苹果卖到了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外市场,解决了苹果滞销问题,也推动了陕西苹果与国际高端市场对接。

对于一个90后的小姑娘来说,创业的道路异常艰辛。与此对应的是,杨凌示范区的关怀让她感到异常暖心。

注册公司时,杨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措施让田义3天拿到营业执照,7天拿到所有证件。公司想要扩大知名度,对接到更多同行资源,杨凌示范区从三页纸的展会信息中挑选了几个匹配度高的展会推荐给田义,最终赴新加坡参展时,田义还得到了杨凌示范区提供的70%的资金补助。

这些都让田义决心留在杨凌开展自己的事业,她觉得杨凌示范区把能提供的硬件资源都提供了,在杨凌创业,只要自己肯努力,肯定能有收获。

大学生有梦想、有拼劲,为创新创业注入了青春的活力。杨凌示范区紧抓这股新生力量,专门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5年内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对领办人免费提供60平方米保障房。目前,杨凌已集聚大学生创业企业300多家,有一半是外地大学生到杨凌创办。

2017年,陕西省首届“十佳”农民表彰会上,土生土长的杨凌农民马新世抬头挺胸地站上了领奖台。颁奖词中有这样一段话:“追逐梦想,成为首批职业农民。人生无悔,精心培育优质瓜果。”

正是依托于杨凌的农科优势,又赶上了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的热潮,马新世等5位职业农民按照市场化运营模式,投资1.05亿元建设了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

在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的新式大棚里,甜瓜不是直接种在土里,而是种在一个长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高约15厘米的“枕头”里。“枕头”里面装的是马新世发明并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一起发明的植物生长营养有机物质,经过多年的示范推广,这项新技术不但有效解决了土壤的生态问题,而且使甜瓜的糖分增加,产量也提高了20%。

除了随处可见的现代农业技术,园区还承载着生产示范、田间课堂、休闲观光、智慧农业、股份制合作示范、现代营销模式示范等功能,致力打造农业新技术培训基地、职业农民创业孵化基地、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示范基地。

马新世说:“我能取得这些成果,主要得益于杨凌优越的政策支持。”对于真诚创业的职业农民工和返乡农民工,杨凌示范区为其提供包含项目立项、资金扶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套餐式”支持,目前杨凌已有200多名农民通过自主创业当上了“老板”。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刘天雄说,农民职业化在杨凌已成大趋势,仅2017年杨凌就面向全国培训技术农民4.6万人,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1.2万余人拿到杨凌示范区的农民技术职称证书。

刘天雄对杨凌未来的双创工作充满信心,他表示,未来,杨凌将从营商环境、成果转化、融资渠道、产业培育五方面响应国家号召,打造“双创”升级版。

杨凌,因农而生。199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17年,杨凌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要特色的自贸片区。如今,杨凌“双创”工作以土生土长的创业主体、服务于农民的创业项目、依托于农业科技的创业资源,在全国“双创”大军中独树一帜。 (宋佳)

上一篇新闻

2020年中国杜仲行业产量及出口情况分析:出口数量为1269.5吨

下一篇新闻

感知中国的四川味道除了辣还有酸 保宁醋惊艳亮相巴拿马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