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8日 星期一

这位编写港澳台三地教材的语文名师说,我们的孩子正在“退步”

“阅读应该让孩子们获得成长的价值,生活的趣味;写作则是思维能力的最高体现。”这是台湾超级语文名师陈丽云,凭借其近30年教龄,为港澳台三地编写语文教材的经验得出的结论。但同时,她还认为,大量的阅读未必能培养出阅读力,写作的教学也存在着被忽略和误解的部分。那如何才能让孩子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获得学习的快乐呢?一起来了解一下陈老师的方法。

“这么些年来,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进步进步,但是——”她话锋一转,目光炯炯,指出了一个要害问题,“其实,他们也在退步。”

这个洞见出自于一个在台湾拥有长达29年教龄的语文老师、两岸三地教材的编写者,陈丽云。

这位编写港澳台三地教材的语文名师说,我们的孩子正在“退步”

陈丽云老师

她教小学生阅读与写作已经将近30年,也在台北教育大学教大学生未来如何当一个好老师,她还到各地做培训讲师,教台湾、香港、澳门乃至大陆各省市的教师如何上语文课。各大报章杂志常发表她的教育专栏,已出版书籍有《写作好好玩》、《写作有妙招 阅读一把罩》、《阅读有妙招 教学马上好》等20余本。

这样一个老师,怎么会说出这样前后不统一,有明显逻辑问题的话?

“听起来很矛盾吧?”陈丽云继续解释道,“学生们的生活是在进步、思维和能力是比以往更强。但我要说,孩子们的生活太束缚,对生活的感知,对生命的感恩,都是在退化的。”

像台湾的热带气候一样,陈丽云也是一个热情、健谈,随时能拉动身边人兴奋神经的老师。在她的教育理念里,学生正在退化的这些部分是非常需要在学习中建立的。她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应该能获得——陌生的东西、生存的能力、生命的价值,以及生生不息的使命与典范。

“还有一点,生活的趣味。”在这次采访中,陈丽云特别加上了新的部分。

这位编写港澳台三地教材的语文名师说,我们的孩子正在“退步”

陈丽云老师

这么多内容,要从哪里学,怎么学?陈丽云相信,一个人永远能在阅读中读到珍贵的人生故事,学到一个人如何成长的人生价值观,而写作是反映学习所得的最佳途径。此外,陈丽云也指出,教材也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阅读素材。

这次采访中,外滩君和陈丽云深入地聊了聊,写作为何是重要的?当今学生的写作是否存在问题,什么样的问题?以及,作为一个教材编写者,她是怎样介绍和理解,在学生、家长看不见的课本的另一面,教材如何被编写,它的作用如何产生?

“写作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最高体现”

2005年,诗人余光中在接受大陆媒体采访时曾说:“我的感性里面的想象,所谓中国或者中华文化是一个奇大无比的圆,圆周无处可寻,圆心无所不在,这个半径是什么,半径就是中文。”

在余老先生心目中,中文是撑起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半径,中文不在,那么整个文化系统也将无法圆满,中文式微,则文化旁落。所以诗人毕生致力于拉长半径,想让这个“圆”画得更大。

陈丽云很喜欢这句话,她在自己撰写教育思考的博客中,把“中文”二字,换成了“语文”。在她看来,如同中文之于中国文化,语文是学习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

文章中,她写道:语文是开启关键能力的钥匙,而启动这个钥匙的最佳利器,便是阅读与写作。唯有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孩子才能领受学习的快乐,进而达到全方位的学习。

这位编写港澳台三地教材的语文名师说,我们的孩子正在“退步”

这并不是余光中、陈丽云这样的作家和语文教师对自己领域重要性的夸张强调。

就在最近的5月17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宣布,自今年9月开始,清华将在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并且,计划中,2020年,这门必修课会覆盖清华所有本科生,并考虑面向研究生提供课程和指导。著名作家格非是该课程的负责人之一。

而在国外,高校把写作课列为必修课的现象更加普遍,历史也更长。

《中国教育报》报道,“2015年发布的全美写作统计,900多所美国高校中有96%的比例开设了写作类课程。普林斯顿大学每年开设超过100场写作研讨班,要求本科新生必须参加;哈佛大学将“说明文写作”作为唯一指定必修课。”

为什么哈佛等名校如此早的意识到写作教育的必要性,而中国的一流综合性学府、中国的学生在近几年也开始这么重视写作?

“你再怎么有能力,也得让别人知道你怎么样的有能力啊!”陈丽云认为,“写作就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它对生活太重要了。”

从这一点上,学习写作在当下,就是在学习最基本的“生存的能力”。

如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写作,不管是写邮件给客户、做销售、制作广告宣传,还是写情书等等,与人的交往、联系,都需要和人沟通。信息时代,远程的协作越发地多,沟通的方式于是绝大部分是文字。

所以,高效地与人沟通,写作能力是必不可缺的。“文字能力越好,沟通越顺畅,才不会造成错误理解。”陈丽云这么说。

一本被创业者奉为宝典的书《Rework》中甚至写到:“如果你要从一堆人中决定出一个职位的合适人选,雇那个写作最厉害的人。这个人不在乎是不是营销人员、推销员、设计师、程序员,无论是谁;他们的写作技巧会对此有益。”

“有些人说,写作就是中文字嘛,”陈丽云不这么认为,她更强调写作所体现的逻辑思维能力,“可是我觉得写作,是思考结构的能力,写一篇文章是要谋篇布局的,写作就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最高体现。”

不过即使学校重视,学生也有意识到重要性,国内实际上的情况却是,一流高校的学生写作毛病也非常之多,“一写文章就犯愁”、“论文缺少逻辑”、“病句错别字常现”等等。

而教书多年的陈丽云看到的例子就更多:“教小学生,我发现孩子们遣词造句都不差,但逻辑上,问题就明显了,这是我观察下来,几乎是华人写作的通病。我也教大学生,都算好学校了,但写个简历说不清楚,举例前后不搭,专长、爱好这两个词分不清的事情,也不是没有。”

这位编写港澳台三地教材的语文名师说,我们的孩子正在“退步”

“大量课外阅读也无法塑造阅读能力,要先读懂教材”

陈丽云对自己班上的学生是这么说的:“孩子,你作文写不好,不要灰心,是老师教得不够好。”

在语文教学上,陈丽云有很多不同于惯常的独到理念,比如——“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而不是沦为为其他科目打工的可怜虫”“先读懂,再读多”等等。

通常情况下,语文老师会在上语文课时,配合课文给学生补充很多内容上的知识,比如历史、自然等等,但这恰恰是陈丽云比较不认同的,“语文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大特质。以往,我们多半围绕人文性进行内容分析和情感的交流,却忽略了要学习如何运用语文传情达意的工具性。”

这里,陈丽云非常强调的工具性,就是通过学习语文能获得的读写能力,如何准确、效率、适当地传递信息、说清事实、表达观点。写作水平,就是这些能力最直接的反馈,而一切写作,得从阅读开始。

对于阅读教育的观念,陈丽云又稍微有些与众不同。大家都说,孩提时代可以尽可能多读,拓展知识面找找兴趣点,再慢慢读深,陈丽云却发现,“早期,我们以为大量课外阅读,有书、有图书馆,就可以打造孩子的读写能力,各地所费不赀地购置大量图书。不少学生的读写能力却依旧无法和教师们付出的心力成正比。教师于是大叹事倍功半,感到无助、疲累。”

因此,她认为,孩子们要先读懂,再读多。

这位编写港澳台三地教材的语文名师说,我们的孩子正在“退步”

那读什么呢?教材。

陈丽云参与过台湾、香港、澳门等地语文教材的编写,目前台湾通行的康轩版语文教科书就是她参与编写的。对于教师和学生们最常见接触又最常忽视的阅读材料,陈丽云自认有充足的发言权,“我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是教材的编写者。教材,其实是孩子发展阅读能力的主要阅读材料,如果阅读是一棵大树,那么教材就是这个主干。”

为什么呢?陈丽云介绍,每一套教材的编写,都是配着孩子的认知心理发展,一步一步上去的。

“譬如说,低年龄的孩子,两三岁,你把手藏掉,说不见了,他就真的以为不见了,但是再长一两岁,同样的事情,他就不相信了,会说,你藏在后面了”陈丽云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这不是说孩子变聪明了,只是他的认知发展就是这样随年龄变化的。所以这个时间段,小学低年级教材的内容选编,只会要求学生能读懂、能表达简单、完整的句子。”

再接下去,中年级段,就要会写段落,把一件事说清楚,这个时候教材会配合大量说明文、记叙文;到了高年级段,开始有文言文、小说、然后是议论文。“高年级段,学生才开始学会慢慢把具体思维,往抽象思维发展,教材也就这样配合着思考能力,增添文本类型,该给孩子什么能力,就给什么能力。”

“你还会发现,同样是三年级,9月份学的内容和2月学的内容,也不一样,”陈丽云还“揭秘”,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用心良苦,把课文内容安排得好似时令水果,随季节轮转也有变化,“9月,内容是秋天,2月内容就会是春天,你很少看到教材,9月时孩子们读到的是春天的。”教材还会结合当时当地的环境,帮助孩子从感知生活、认识世界。

“语言,是和周遭发生关系的。”

尽管,教材有专业团队的严格精选和审核,往往要花1~2年,需要10~20位优秀教师通力合作才能完成,陈丽云也强调:“只有教材这个主干,孩子们的阅读还是没法枝繁叶茂,还要配上其他的课外阅读材料,这棵阅读树,才能长得丰茂。”

这位编写港澳台三地教材的语文名师说,我们的孩子正在“退步”

“不要误解了写作的工具性”

陈丽云向来强调以写作为导向的阅读,也就说,要孩子读懂,就意味着要读出写法,读出同类型的文章要怎么写作。

“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这样极其工具性的要求,对刚刚才开始发展读写能力的孩子来说,会不会太无聊,学不下去呢?”外滩君抛出这样一个质疑。

“哦!这可能是误解了写作的工具性了。工具性不是要求孩子从小要会谋篇布局的,”陈丽云连连摇头,马上摆出在小学课堂上讲课的架势,带着孩子般地语气举例,给我展示她所分解的工具性,“小孩子很喜欢故事是不是,你看,每次我们讲故事都会说,很久很久以前,森林里面,住着猪爸爸猪妈妈……你发现了没有,这里有时间、地点、人物……”

“通过这样分析,让孩子知道,怎么样使用语言,说清一件事,这就是工具性。

这位编写港澳台三地教材的语文名师说,我们的孩子正在“退步”

陈丽云也常提醒自己的读者和培训的老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以陈丽云编写的台湾康轩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台湾的山椒鱼》举例,文章开头写“你知道四季如春的台湾,也有冰河时期的动物吗?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全文另外分了三个部分——“山椒鱼不是鱼”、“石缝里的偶遇”、“山椒鱼的大危机”,陈丽云就这篇课文指出,“要教学生读出本文的写法”,即说明文如何写作,就第一句话,让学生思考“相互比较法”这种写作方法。

“大陆的阅读理解题目里,有个常常被诟病的现象——题目问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而实际上作者本身回答这个题都有极大概率答错。您怎么看?某种情感,会有固定的表达方式吗?”外滩君还是不放过对工具性这点的疑问。

“那我可能会觉得,是问题问得不够好。”陈丽云答,“我们教孩子的时候,其实不在乎作家表达什么情感,而是如何写主人公,如何表达情感的。”

“比如今天,你就写丽云老师很专业,没有什么说服力的,说几遍丽云老师很专业都没用,”陈丽云拿自己举起了例子,“但如果你说,丽云老师一年要开一百多场讲座,常到内地、香港、新加坡讲课,学生们都很爱她。发现没有,我讲的这些事情都能让你知道,丽云老师很专业。”

写作怎么表达,表达什么,在陈丽云这儿,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个思维推理的问题。 表达的观点、情感要能通过事实来推论,来说清。她注重程序性和操作性,认为写作过程应该有如下这四个层面的思考和步骤来整理写作逻辑

1.写作题目(审题)

2.文体、句法、文法、标点符号

3.回忆出于写作主题相关的内容

4.根据作文规范写出文章的策略

阅读,是为写作做准备,在读懂写法的基础上,方能触类旁通,越读越多。而写作是阅读力、思考力的最高体现,这是陈丽云在读写教育上的主要理念。

“我们教,是为了不教!”采访中,陈丽云讲到激动处打了一响指,手一挥作振臂一呼状。她相信,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能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观,拥有读写能力,也就拥有了学习其他一切学科和知识的基础。

本文转自外滩教育,作者陆莹,编辑黄晔。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上一篇新闻

这一堂五年来盛演不衰的《语文课》,千万不要错过!

下一篇新闻

国内推行素质教育数十年,“高分低能仍常见”,来看看新加坡...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