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教育需要的,是敢“慢”下来的勇气

慢下来,才是教育的真谛。

01

我曾听过一节新加坡小学的科学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光合作用。老师让每个学生到实验室,在玻璃杯里面放上水和菜叶,并准备一把尺子和一盏两百瓦的灯泡。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先让学生把瓶子和灯泡相距一米,让学生数玻璃杯里冒出的气泡,并作记录;然后把玻璃杯挪近灯泡20厘米,让学生数一分钟冒多少气泡,并作记录;接着,把玻璃杯再挪近灯泡20厘米,让孩子数一分钟冒多少气泡,并作记录……以此类推。

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兴致盎然,但也状况百出:有的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常常忘记记录,这就得回头重新做起;有的学生数着数着就忘了,就又回头重新数起。如此反复,以至于一堂课上了一个多小时。于是有人当堂质疑: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不是太低了?


02

如果从“知识目标”这个维度去衡量这节课,仅仅揭示光合作用一个知识点,就耗时一个多小时,这显然是低效的。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这么简单的光合作用常识,在书上让学生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5分钟就能解决问题,做什么实验,纯属浪费时间。要是语文老师教“火”这个字,是不是还得当堂让学生“钻木取火”来体验一下?

乍一听,确实有些道理。可是,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来衡量这节课,我们会得出另一个结论,那就是:这节果不只是在简单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从一次次失败中最终懂得: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严谨的操作、细心的观察,准确的记录和科学的分析,还需要信心和耐心。所以,若从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形成来评价这节课,它是成功的、高效的。现在,你是不是对“高效”一词有了辩证的认识?


03

我又想起曾听过的一节美国语文课:一年级《云的故事》。这节课的教学环节也很简单:教师先带着学生读一本图画书《它像溅开的牛奶》,学习书中的一个主要句型:它有时像溅开的牛奶,但它并不是溅开的牛奶。

教师按照图画书的叙述顺序,一页一页讲:它有时像一只小兔子,但它并不是一只小兔子。它有时像一只小鸟,但它并不是一只小鸟。它有时像一棵树,但它并不是一棵树。它有时像一只蛋筒冰激凌,但它并不是一只蛋筒冰激凌(一枝花、一头猪、一个生日蛋糕、一只羊、一只大猫头鹰、一个垃圾箱、一只松鼠、一个天使)。直到讲完最后一页,老师重新翻回封面问:它有时像溅开的牛奶,但它并不是溅开的牛奶。我想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说:它是天空中的一朵云。


在一段简短的师生对话后,教师接着说:现在,我给每位同学发一张作业纸,仿照句式“我看见天空有一朵云,它有时像……,但它不是……”练习写作。记住,如果要填“一头狮子”,就在“a”和“lion”这两个单词间留一指宽的距离,如果你填的是“一头大象”,就在“an”和“elephant”两个单词之间留一指宽的距离。最后,在中间的方框内画一幅图,如果填的是大象,就在方框内画一头大象。如果填的是冰激凌,那么就画一个冰激凌。不管填什么单词,你们都要画上相应的图画。这项写作练习,需要你们独立思考。

学生拿到作业纸后开始完成写作,老师和助教一直在课堂中巡视,随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10分钟后下课。


04

听完这节课,我第一个感受就是节奏“慢”。教师坐在教室前面的小方凳上,仿佛幼儿园的阿姨,带着学生做单词游戏,讲云的故事,启发学生想象,指导他们仿写训练,鼓励他们画想象中云的样子。每一个步骤,都缓慢从容。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看不到教师“抒情式”地表演,也听不到学生“拿腔拿调”的朗读,师生的对话,随意、自然、亲切。教师尊重儿童的特点,用游戏贯穿教学的始终。虽然是一年级学生,但自始至终,我没有看到学生疲惫的样子,他们不时地发出“呀”、“啊”这样的声音,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本课的执教者蕾切尔•康兰说:“我认为在孩子刚上学的几年中,应该让他们喜欢每天来学校,应该让他们感到每天是在做游戏,这样他们就会喜欢学,也就喜欢每天来上学了。帮助他们提高阅读技能是我的主要任务,让他们学会单词,我们每天要读大概85个单词,让他们较好地掌握单词是怎么读和怎么拼写。在交际能力方面,还得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合作和使用礼貌言行。”

正是在这个“慢慢玩”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认识了几十个新单词,学会了定冠词“a”和“an”的不同用法和写法,了解到云的不同变化,融句型仿写训练于故事的讲解之中,融想象、说话为一体,既培养了发散思维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语言的规范表达能力。


05

纵观这节美国语文课和新加坡的那节科学课,虽然学科不一样,但两节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学生“慢经历”:科学课充分经历实验的过程,语文课充分经历游戏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是缓慢的。

这“缓慢”二字,听起来似乎不符合当下追求大容量的要求。而我始终以为:语文是一道功夫茶,靠的是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而今的现状却是学生没时间读书,内省,思考和反刍。作家王安忆在2012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对莘莘学子说,希望你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效率总是以目的论的,事实上,我们都是处在过程中,这大约可说是生活的本质,只是这过程越来越被划分成细小短促的目的。


06

我曾在《读者》上看到过一篇署名陈漠的文章《我们为什么慢不下来》。文章开头写道:“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坐飞机,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排队,最好能插队。若不能,就会琢磨:为什么别人排的队总比我的快呢?”


的确,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丧失了慢的能力。速度带来烦躁,便利加重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再也不愿意等。因为着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违背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并让“揠苗助长”“快马仍需加鞭”成为当下教育的一种常态。


07

就拿2020年这个特殊的“加长版寒假”来说,因为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中小学生都停课在家,于是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倡议。这个倡议的初衷是好的,鼓励学生合理规划学习和生活:寓教于乐,拓宽课程宽度;学习防疫知识,增加社会责任感;停课也停业,家长更要加强学习。

结果演绎成全国上下进行“线上新课教学”,搞得鸡飞狗跳,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就算延迟一个月、两个月上课,天不会塌下来。生活是一本教科书,难得有这么一段“整块”的自主支配时间,用来“慢读”多好啊!


08

我一直相信: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教育需要的,是敢“慢”下来的勇气

来源 | 长辫子老师的创意写作坊

文章来源于长辫子老师的创意写作坊 ,作者郭学萍

上一篇新闻

新时代国门行(30):新时代的边塞诗篇

下一篇新闻

这一堂五年来盛演不衰的《语文课》,千万不要错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