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9日 星期日

特稿 | 经历了校园欺凌后,他们还好吗

“将来你们只会说我怎么不记得,我怎么不记得我把红墨水丢到她身上,我就是闹着玩儿的,开玩笑的,我没有喂她吃过垃圾,没有泼过她冷水,没有扒过她衣服……”

华杰措 唐晓芳

“今天在场的,都是杀人凶手!”

《悲伤逆流成河》电影中肖遥跳河前的嘶吼让人揪心:“你们没有杀过人吧?今天你们就会体会到杀人的滋味,你们永远都不会承认自己做过的事有多恶毒,将来,你们只会说,我怎么不记得,我怎么不记得我把红墨水泼到她身上,我就是闹着玩的,我没有泼过她冷水,没有喂她吃过垃圾,没有扒过她衣服,你们之后的日子舒舒坦坦,没有一点负担,觉得自己没有做过什么,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你们骂过我最难听的话,编过最下流的绰号,你们动手的没动手的都一样,你们比石头都冷漠……”

被人折磨着吃粉笔灰、打火机烧头发、泼冷水、吃垃圾、泼红墨水的同学间所谓的开玩笑,外加各种同学背后诋毁、栽赃陷害、最亲近的人反目的人生经历过后,再阳光、再坚强的人,也会疯的,所有不顾一切的反抗都成为笑料,相信每一位观影者看着女主角肖遥的遭遇,心都会在滴血。

然而,现实里的校园欺凌往往比电影中的更真实、更残酷。

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全球校园欺凌现状的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某种形式的校园暴力与欺凌。根据上海政法学院姚建龙教授2016年对全国29个县104825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校园欺凌发生率高达33.36%。

根据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2015年至2017年,57.5%的校园暴力案件为故意伤害案件。在校园暴力案件中,因发生口角、小摩擦等琐事而引发的占55.12%;因满足个人私欲进行抢劫、敲诈勒索、强迫卖淫、侮辱、强奸等犯罪行为的案件占18.08%;涉抢劫罪校园暴力案件中81.02%的被告人为未成年人,其中以16至18周岁为主。

这不禁让人深思,为什么本该单纯美好的校园,却笼罩着校园欺凌的阴霾?经历了校园欺凌后,他们还好吗?

让亲历者讲述带你走进校园欺凌背后的故事!

来自师瞿的自述

致画笔:

我曾切身体会到校园欺凌有多可怕。

我在西南地区一个十八线小县城长大,爸爸妈妈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第一代,他们是同学,毕业后都当了老师,工作后结婚有了我。在我十岁以前他们都在乡下的小学工作,非常幸运的是,我爸爸当时是校长。我可以说从出生就生活在学校。这样也就造就了我和别人不一样的童年:别人有邻居或者同村小伙伴,而我却没有。

我一直随爸爸妈妈住在学校的宿舍,吃在教室食堂。爸爸妈妈去上课,就由外婆陪我,这样的生活一直到我五岁。在我五岁那年外婆回老家去了,于是爸爸不得不让我提前上学。我上了一个学期学前班就开始了一年级。

那时学校是寄宿学校,我的同学都是当地农村孩子,他们都住在学校的宿舍,而我和爸爸妈妈住在教师宿舍。 同学们和我总有一种隔阂,因为我是“老师家的孩子”,然后便形成了一种孤立。

周末我的同学都回村里去了,而我和爸爸妈妈回到县城买的房子里去住。我不认识我一栋楼里的其他小孩,因为我们平时不在一起,他们都在城里面上学,在我看来他们都是神秘的“县属学校孩子”,我们从不在一起玩。这样的环境使得我并没有什么朋友,只喜欢一个人画画、拆东西、做手工。于是我在同学们心目中就是一个画画好看、不爱和大家一起玩的“老师家的孩子”。由于老师和同学都夸我,我也通过画画获得了成就感,虽然和大家不怎么玩,但由于爱好带来的满足感淡化了没有朋友的孤独感。

后来爸爸工作调动,五年级我到了城里的县属小学上学。城里的小学和乡下大不相同,让我一时间适应不了。首先是完全陌生的老师同学,再次是不同的教学活动。数学跟不上进度被老师又是请家长又是点名,想起那时候刻薄的语言就算现在我都可能受不了。由于以前没有生活在县城,一时间无法与同学建立良好关系,也不爱说话。下课了就只能独自一人在书本上涂涂画画,放学后甚至没有人一起回家。

由于我当时比较矮小,身体瘦弱,时不时会被长得高的同学欺负。五年级之前没有被欺负很大程度是因为我爸爸是校长吧。到了六年级的时候,我的处境更加恶劣。我被同学安了一些具有侮辱性的绰号,时常被取笑。在体育课自由活动时间时常被同学施以肢体上的攻击。当时最糟糕的就是放学后被围在教室里踢打,还有一次在学校门口鼻子挨了一拳。当时最令我难过的就是时常和我一起回家一路走的那个同学也在一些时候协助欺负我的那些人,以此为乐。

那个时候班上真的没有什么朋友。每次我被欺负和老师反映情况之后,他都一笔带过,没有什么实质改变,下一次人家又再次取笑作弄甚至拳脚相加。我回家也不会和爸爸妈妈说,大概是出于自尊心,觉得被欺负了没面子。爸爸妈妈问我有没人敢欺负我,我都说:我不欺负别人就已经不错了。然后爸爸妈妈也就没有真正了解我的校园生活了。

当时体育课也是我的噩梦,体育老师时常使用鸭子走路这样的惩罚性活动来处罚达不到要求的学生,而且老师特别凶,脾气暴。体育课的后半段上课,老师一般都分组打半场。当时不会打球,而同学们都打的不错,或者在体质方面有优势,我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肯定,没有享受到乐趣,而是一种不得不做的状态,只要失误就会有同学的责备或者嘲笑,输了就背锅,然后接受俯卧撑或者鸭子走路的惩罚,一旦下课我就非常开心,终于熬过了这样一堂课。

当时学习成绩不行,和同学关系也不行,还被欺负,感觉特别自卑。 最后小升初的考试我还失败了,没有考到县一中的分数线,最后多亏了爸爸托关系让我有了后来良好的环境。到了初中,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终于没有了肢体的暴力,简直就是天堂。然后又得再次感谢爱好,我认识了后来对我影响很大的两个朋友。他们性格外向,喜欢展示 ,而且学习好,人很聪明,一个和我一样喜欢画画,另一个喜欢变魔术,我们久而久之混熟了。放学一起回家,吃饭一起吃饭,调皮一起调皮。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好多东西,慢慢变得开朗,也更加自信。当时在他们的影响下还参加了英语演讲比赛,以及一些话剧表演。如果在之前是完全不可能的。他们对我的良性引导,一直贯穿了初高中,直到现在。 我能够有现在不得不感谢有个好爸爸,有持久的爱好,能给我难得的自信,还有一些优秀的朋友,要是没有这些,我不知道自己会如何。

来自仲冬三的自述

致过去:

其实还是有点犹豫……因为这些东西我现在可以很平静地跟身边的人说出来,但是我觉得像这种公开讲述,还是有点担忧……

高中时早恋,而且平时课堂和自习纪律不是很好,不是认真学习的乖学生,很贪玩,导致班主任对本来担任副班长的我印象极差,那名老师曾在班里当众说过“咱们班有几个同学早恋……你们以为我不知道是吧?我非得整治整治你,绝对不会让你好过”这样的话,说这话的时候一直盯着我看。

当时那名班主任为了抓纪律,在班里安排了监督班级纪律的同学,我的违纪行为经常被报告给老师,经常被叫到办公室单独训话。其实我觉得那名老师是故意在单独找我训话后,带着我回班里直接点名批评最近一段时间违纪的同学,这就很容易让同学们以为是我一直打小报告,所以班里同学就非常排斥我,我直接和间接听到有很多“狗”“贱人”“为了当正班长不择手段”“嘴贱”“脑子有病”这样形容我的脏话。

还有就是他们建立班级QQ群却不让我加入,我还纳闷为什么,我发了很多次申请都没有加群成功,后来有同学告诉我,有人说如果我加群他们就退群,所以群主始终忽略我的申请。

更过分的是我跟当时的早恋男友分手之后,他有一群女闺蜜,分手后他把我们相处的很多细节都说了出去,包括很多恋爱时和分手时写的信和聊天记录之类。我当时其实很幼稚,想吸引他注意和重新好好相处,就有一些非常幼稚的行为。那群女孩子就用我跟他之间的,很多本来应该是我们两个人才知道的感情隐私攻击我,甚至是当众大声说出来那种。她们一开始尝试过一群人当面攻击羞辱我,我虽然腿都会被吓得发抖,但还是敢跟她们对峙,她们知道我会些防身的腿脚还是有些顾虑的。所以后来就开始转向了背地里诋毁我,散播流言毁我名声之类的行为。

我后来的很多朋友都告诉我,她们一开始跟我认识时都很厌恶我,因为听说我人品很差,是狗,又贱脑子又有病之类的话。举个例子,我有一个舍友后来跟我说,当时学期刚开学分完新宿舍,我不在宿舍的时候,有个女孩子跑到我们寝室说:“×××是在这个寝室吧?你们都不要理她哦,她就是个贱人,人品很差。”我的这名舍友是后来相处很久发现我并不是她们说得那样糟糕,才愿意跟我真心交朋友的。从那以后我才知道为什么哪怕刚分新的班级,同班同寝室的新同学也都对我很异样,甚至有明显的疏远和恶意。

我那段时间过得很卑微很黑暗,完全就是讨好型人格,卑微地与人相处还遭受冷眼和恶言恶语攻击,包括谩骂、诋毁、人格侮辱和很多东西,你能想象我在洗手间里听到我的同桌把我刚倾诉给她的秘密心事讲给同班同学听,两个人一起讽刺我“脑子有病,真是醉了”时的那种崩溃和绝望吗?那时候每天晚上在被窝里偷偷哭,试过自杀,后来都不敢说话,封闭自己,那时候被折磨到怀疑自己真的是她们所说的那种垃圾人。

再后来学校从平行班中划分了重点班,班里的同学大多很理智,会思考是非,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所处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我的同学们开始发现我并不是传言中的那样糟糕,他们教会我很多东西,帮助我改变了很多缺陷,给我很多陪伴和温暖。

高中对我来说是非常糟糕的回忆,所以我毕业时没有一丝不舍,甚至不想回忆。高三短时间内重塑的性格,缺陷非常明显,大学以来我也一直在努力修改弥补成为更好的人。去年年底我的心理状态恶化过一次,后来还是做了心理咨询才再次踏入正轨。这些都是我自己感受到的,也许有主观干扰,但确实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我认为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我那时候确实有很多性格缺陷,很幼稚,有点自私自我,不懂得换位思考和为他人着想,情商很低,但是我觉得我所经历的事情还是太糟糕了。

来自江乙的自述:

致朋友:

我们学生时期,打架事件时有发生,先告诉你几个小故事:

小学我们班一个男生,他是四年级转过来的插班生,又瘦又弱,人缘很差,没人喜欢他,没人和他玩。那个小男孩姓蒋,他有个妹妹年纪很小,估计是五岁左右。一天中午他来学校来得比较早,他看见我们班早到的女生,竟然跑过去抱人家。到了班级临近上课,班上来的人越来越多,他又去抱我们的女班长,但被三五个男生按住了,拖了出去,之后他被脱掉裤子,被人弹私处。男生一部分在安慰被伤害的女生(包括我),一部分在打蒋某,打了至少十多分钟,后来语文老师(班主任)来了,我们就散了。之后蒋某被叫了家长,了解了情况,老师给我们的说法是蒋某家有妹妹,导致对两性认知有问题,大概就是他在家里经常和他妹妹玩,没在乎性别这些,然后心理有问题,后来没再上学了,我们班主任也没说太多。

高中,我们全都是住宿。我高三那年,在食堂遇到两个高二的同学耍横。当时我没在意,我朋友是本地人,家里条件比较好,他本人脾气比较硬,结交的兄弟也多。然后我俩和高二两个同学对脸吃饭,吃饭的地方和大学食堂差不多,随后起了矛盾(他俩没礼貌,手肘不收起来,花椒大料乱丢)。由于高中食堂有监控,有政教处老师,所以我们那时打架不敢明目张胆,我朋友就问他俩人哪个班叫啥?他俩紧张了,溜了。之后没几天又遇见了,我说这不是他们俩人吗?我也没想着打架之类的,因为我们高中打架停课一个月,所以我不想闹事,但我朋友不是这性格,对停课无所谓(他认识学校有地位的老师)。这个事我没给人说过,我就是想和我朋友聊聊天而已,他却以为我的意思是找人打他俩,然后他就在食堂找了近二十个人。我都懵了,我不怎么打架的。

你知道天天和你一起吃饭的朋友带着铁棍去敲断别人手臂,那种恐惧无法描述。

每个人在校园欺凌里都是受害者,拿铁棍的是施暴者,被打断手臂的是被欺凌的人,我还忘了说我自己,旁观者也是受到伤害的人。

初三下学期我变得异常叛逆,虽然这是青春期的表现,可是现在我回想起来,初中这些事情,也影响了我的价值观和对于是非的判断。

我第一次打翻家里的桌子,第一次离家出走,第一次顶撞老师,第一次主动退学(我在初三下学期,三月份离校,一直到四月底才回去),第一次吸烟……我本来不想读初中了,我爸打我我也不读,可是我妈哭的我心碎了,我答应她读完初中,中考完再说以后的事。小学我以为就要尊师重道团结同学,我一直好好学习,可是初三变得无所谓,读不读书无所谓,认为年轻人就该去社会上闯荡,和朋友们一起谈义气喝酒抽烟打架,只有呆子才读书,真正有能耐的人都去打拼闯荡了。

你知道初中和我一起玩的朋友(班级小霸王),把学校冬青全烧了,毕业去了中专,被人带去赌博,现在天天买醉,欠了一身债。校园欺凌倚仗的都是社会上的青年,社会上的朋友影响了他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和发展。今年冬天,我通过别人联系到了我初中朋友,他现在文身满背,天天家里蹲,和社会上朋友喝酒。

初中时认识一个男孩小白,他也是一个外乡人,一个人出来读书。虽然没怎么好好说过话,但是我们打球的一伙儿人里有他,算是结识成为了朋友。有一天放学,小白被三十多号人围住,最内圈的人在打他耳光。小白被打是因为他喜欢一个女生,那个女生却找了三十多个人,警告小白离她远点。我初三天天和小白交往,我从来没告诉他我看到他挨打了,因为我怕伤他自尊。小白到现在也不知道被打的时候我路过了……当时他认识的仅仅是同班同学和一起打球的一伙儿人,在那些有“能力”帮助他的人眼里,没必要因为他欠别人的人情。我是不是不配做他朋友?自己朋友挨打了,自己却和路人一样,好冷漠。

初三有一次期中考试,最后一科考试了,老师刚刚开考发了卷子,然后就冲进来俩人(我眼熟,学校有头有脸的人物),掀了桌子,把我们考场一个人打了一顿,当时老师在场,但是一切发生太快……

这只是冰山一角,我们初中两个校区:片内片外,分走读和住校,我没住校而是走读,住校的话,可能被打的就是我了。我初中就和人学吸烟,周围人很少知道,我吸烟仅仅是为了迎合我的朋友和他的兄弟的圈子,我把自己安置在他们的圈子里,所以很少有人会主动找我(闹事打架),算是活在我初中朋友的庇护下。

我对这些事还有个态度,就是逃避,我希望可以像删除微博记录一样,全删了。

让校园不再有阴霾

从上述校园欺凌自历者自述中,不难发现,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原因的复杂性。在一起欺凌事件中,欺凌者、旁观者、被欺凌者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而学校、老师和家长作为孩子们的保护者,是否真的关心过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了呢?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有毁灭他人的冲动,也没有哪个孩子应该被“过分”对待,处在成长发育期的孩子们,并未形成稳定而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当“小打小闹”升级为暴力事件时为时已晚。

2017年12月,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方案明确定义,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校园欺凌事件不仅会对被欺凌者形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严重的有可能诱发被欺凌者的自杀,引起其他同学的效仿,给学校安全带来隐患。那么,面对校园欺凌,有什么办法吗?

针对校园欺凌的治理措施和方案,国外已经出台一系列校园反欺凌举措:挪威有奥维斯欺凌防范项目、芬兰有KiVa项目;美国出台校园欺凌“零容忍”政策,并在各州专门立法治理校园欺凌:日本通过多年努力实践,不断完善和修改相关法律,专门针对校园欺凌制定了《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英国、瑞典、韩国、新加坡等国都出台了相关法律文件和综合治理校园欺凌的方案;2003年,澳大利亚教育、幼儿发展和青年事务理事会颁布并实施了全世界首份国家级别的《国家安全学校框架》(NSSF )。根据NSSF,澳大利亚开展了安全学校建设,致力于将传统的中小学校改造成为安全的学校社区,以期解决以校园欺凌、校园暴力、校园骚扰和儿童忽视与虐待为代表的心理安全问题。

如英国推出“Tootoo”平台,提供给遭受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青少年的24小时网络平台,允许儿童匿名举报欺凌事件。儿童可通过该软件对辱骂信息进行截图,甚至发送欺凌者的照片,儿童在读学校的工作人员可得知相关情况。肢体欺凌涉及到“校园暴力”,美国校园常见的做法是配备专门的校园警察。

总体来看,校园欺凌的治理从一开始的学校层面、班级层面、个人层面和家庭层面的解决和应对,逐渐发展成为寻求多元化的力量干预、应对、处理和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相关治理的问题讨论也上升为国家视角,考虑到法律层面、道德层面、教育层面、管理层面等各个层面共同解决问题。校园欺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干预的难度,要求其今后的治理方向更偏向“协同治理”,更偏向于建立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的机制,完善相关场所的监管,以及积极推进《校园欺凌法》的建设和完善。

2019年两会前夕,民进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交党派提案46件。3月1日,民进中央公布了《关于有效治理校园欺凌问题的提案》。提案指出,校园欺凌破坏安全的学习环境,侵犯学生的基本受教育权,对青少年造成严重伤害。我国针对校园欺凌问题出台了《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但政策不够精准、落实阻力较大、效果不够明显,今后还要加大力度。

笔者认为,今后反校园欺凌的政策应该逐渐向治理模式发展。这种模式的政策目标是能够将反校园欺凌的概念、治理价值和理念完全植入到每个人的意识当中,从认知和意识上做到完全的思想固化,这样可以弱化更为激烈的治理手段,达到一种“人人自觉”的状态,引入文化、道德精神等层面的软建设,潜移默化影响校园氛围,让欺凌事件发生的客观环境发生根本的改变,不能完全依赖反欺凌政策的一般模式,而是补足其良性循环的内生力,做到随社会不断发展和转型而能够自我调整更新,增强相关政策的现实生存力、影响力。如,现在新型的网络欺凌,就是由于互联网发展而衍生出的新欺凌种类。

再者,可以创新政策工具,吸收和借鉴国外治理校园欺凌的有关经验并本土化,如引进科学管理制度、治理理念和技术,培养更多社工、专业心理团队、联合其他国家的反欺凌交流网络,不局限于从国家层面、立法层面、文化建设层面来建设预防机制,而是能够根据欺凌事件的研究推进,和异常事件的发生,灵活性地补充和完善反校园欺凌政策。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协同治理机制,如此,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时,才能更好地维护欺凌事件中每一个受到影响的未成年人,更好地面对未来,健康成长。

还校园一片安宁和美好,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文章中人物均为化名 作者华杰措系共青团龙泉驿笔者)

【编后语】

“校园欺凌”相关问题的研究在国外一直是热点,最早提出和研究校园欺凌的国家是挪威,被誉为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第一人的丹·奥维斯(Dan Olweus)教授早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重视并研究“校园欺凌”问题。他在1978年出版的《学校中的侵略—欺凌和替罪羊》( Aggression in the Schools一Bullies and Whipping Boys)被认为是最早研究校园欺凌的著作。他认为“校园欺凌”是指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这种现象就属于欺凌。而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校园欺凌问题的相关法律不但不完善,而且可以说才刚刚起步,摸索前行。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普及,校园欺凌事件视频开始大规模公开传播,成为校园安全问题的焦点,当欺凌事件升级为校园暴力时,民众对引入相关法律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呼声日益高涨。真正面临立法时,却举步维艰,首先在“校园欺凌”的定义上就要慎之又慎。

目前,在我国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港台地区最早在法律层面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台湾在2012年修订《教育基本法》,其第八条规定:“校园霸凌”系指相同或不同学校学生与学生间,于校园内、外所发生之个人或集体持续以言语、文字、图画、符号、肢体动作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间接对他人贬抑、排挤、欺负、骚扰或戏弄等行为,使他人处于具有敌意或不友善之校园学习环境,或难以抗拒,产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财产上之损害,或影响正常学习活动之进行。该界定明确指出了欺凌的全方位要素:主体、地点、方式、行为、后果。

大陆在2017年12月,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方案明确定义,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场所不限于学校,却是由在学校接触的人群或者发生的事件引起的。它与学生之间普通的嬉闹和小摩擦完全不同,包含着个人更多主观上的恶意和攻击。在学校这种半开放式的场所,当事件发生时,扮演欺凌者角色的人往往与被欺凌者有固定的社会关系,如同学,朋友等。并且有固定的接触时间和接触场所,形成不健康的交往方式和扭曲的人际关系。欺凌者通常会以自己的体型、善辩、家庭背景、优越感、嫉妒等其他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个人主观上的感觉,甚至没有任何目的,只是为了娱乐,而给被欺凌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身体和心理伤害,实际上侵犯了对方的个人生存和发展的自由与权利,并且影响同一年龄段孩子的成长,严重的可能形成慢性虐待和谋杀,最终触犯刑法。由于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部分规定以保障未成年人的人权为目的,校园欺凌问题中即使欺凌者的行为过激,依然不能得到有效的惩罚,也不能引起学校学生、老师和家长们的重视。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单凭学校和家长的教育,道德层面的约束,犹如隔靴搔痒,不能真正有效解决欺凌问题。

在当今时代快速发展下,我们的社会来不及建立起有效的调节和保护机制,校园欺凌问题却日益严重,一些惨剧无不以校园欺凌为诱因:在网站上传殴打、侮辱同学的视频,向学生索要保护费,损毁学生财物等……这些手段已经超出了正常的人际互动范围,对于有迹可循的校园暴力事件,可直接交由公安机关处理,但是欺凌问题的解决难点在于存在更加隐秘性的欺凌方式。在当下法治社会,我们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人们都对法律抱有敬畏之心,从而不会留下“有痕迹”的欺凌,会使用语言暴力、冷暴力、孤立、排挤、谣言、诬陷等更加隐蔽的方式对对方精神造成打击,这种手段造成一种无过错方的掩护,实际上已经形成巨大伤害,对于被欺凌者来说,性质更为恶劣且不易处理和解决,甚至可能当欺凌事件被发现时,被欺凌者已经受到长期不可知的侵害,无法恢复正常的生活。

国内研究热点无不集中在对校园欺凌立法,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尽快完善国内《反校园欺凌法》的推进,真正从法治层面,坚决抵制校园欺凌,防止校园欺凌事件发展成为校园暴力事件,或者进一步演化为群体性的公共事件,单凭目前国家教育部2017年发布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开展具有实际意义和有成效的校园欺凌治理还不够。2018年11月12日,广东省教育厅等13部门联合出台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对校园欺凌的分类、预防、治理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实施办法》自2018年12月1日起生效,内容更加细化和明确了校园欺凌事件的责任方,如在校内建立起学校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委员会,健全法制副校长制度,提高对学生是非观的辨别能力,加强反校园欺凌的教育,提高对欺凌的认识,深化法律和道德意识,并且规定了学生欺凌事件的种类和适用范围,如“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被明确列为欺凌行为。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实践下,能为校园欺凌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更多经验,只有用法治手段画好红色底线,才能逐步建立起应对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一整套联动机制,让校园恢复应有的阳光与温暖。

上一篇新闻

续写文脉 留住乡情 柳市新建文化礼堂系列报道之四

下一篇新闻

10岁女童抵抗性侵被杀害,我们拼命保护孩子,别毁在性教育!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