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这个新加坡组织教朝鲜人做生意

【环球时报赴新加坡特派记者 邢晓婧】编者的话:“我希望成为商业领袖。”十多年前,新加坡人施国兴第一次踏上朝鲜土地时,一名当地女导游的话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那时候他意识到,很多朝鲜人渴望学习商业知识。“教朝鲜人做生意,帮助他们美梦成真”,在这个初衷下,施国兴于2010年成立非营利组织“朝鲜交流”。每年召集各国专家赴朝提供培训,至今帮助朝鲜人开展60多个商业计划,“朝鲜交流”将“交流”做到实处,吸引了国际主流媒体的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泰晤士报》等都曾对其进行大篇幅报道。近日,《环球时报》记者探访“朝鲜交流”位于新加坡的总部,并采访主要成员。“我希望有一天,朝鲜经济繁荣,能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施国兴说,成立“朝鲜交流”也承载着他的这一心愿。

共2000多名朝鲜人参与,迄今帮助开展60多个商业计划

创始人:没想到这么多朝鲜人想学商业知识

里峇峇利路贯穿新加坡中部的高档住宅区,284号临近这条路的终点。《环球时报》记者眼前是一幢黑色外墙的4层建筑,无明显标识,手机定位显示,这里就是“朝鲜交流”的新加坡总部。来到三层一间会议室,记者环视四周,一张办公桌,一个书架,两张橘红色沙发……在这里,难以找到关于朝鲜的蛛丝马迹。

这个新加坡组织教朝鲜人做生意

“朝鲜交流”新加坡总部会议室内景

记者本想采访“朝鲜交流”的创始人施国兴,不巧他要去朝鲜,便安排另一位负责人蔡优进接受采访。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们没有正式的办公室,开会、采访、有朝鲜考察团来访,都会来这里。”

“朝鲜交流”正式成立于2010年,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以研讨会、实习制、导师制以及奖学金制度的方式,为朝鲜企业家和有商业想法的个人提供帮助。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召集对朝鲜感兴趣的专家学者,组织他们自费赴朝,免费为朝鲜人上课,培训内容涉及金融、法律、经济政策等。利用丰富的朝鲜经验,他们还帮助一些政策制定者、调查人员和国际媒体了解朝鲜的商业环境。

这个新加坡组织教朝鲜人做生意

“朝鲜交流”组织召集外国专家赴朝,与当地人交流。

“朝鲜交流”的主要成员几乎都是兼职:新加坡人施国兴先后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耶鲁大学,曾全职负责“朝鲜交流”工作,现在科技领域就职;运营主管尼尔斯是德国人,在上海经营两家咖啡厅;项目主管伊恩和项目经理可汗分别住在伦敦和胡志明市;蔡优进是施国兴高中时期的朋友,本职工作是建筑设计师。

“我没想到有这么多朝鲜人想学商业知识,想创业。”施国兴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邮件采访时说。2005年,他开始对朝鲜萌生兴趣,两年后第一次踏上朝鲜的土地。去之前,施国兴认为朝鲜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国家,没人对商业和经济感兴趣。然而,他那时的导游——一名朝鲜女大学生告诉他,她的心愿是“成为商业领袖,证明女人也能做生意”,还让他下次带些经济学课本和材料过去。“这让我非常吃惊!”施国兴说。

之后,施国兴做了大量背景调查。他发现,平壤有一些由西方政府机构或教会运营的经济援助组织,但没人真正关心朝鲜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想法。“朝鲜人很难接受到商业培训,也不容易构筑商业运营所需的人脉网络。因此我认为,面对面的、聚焦于传授商业知识的交流是朝鲜人民需要的。”施国兴说,这是他创建“朝鲜交流”的初衷——教朝鲜人怎么做生意,帮助他们美梦成真。

万事开头难。为推进“朝鲜交流”项目落地,施国兴刚开始想方设法联系很多和朝鲜有过接触的国际组织,寻找朝方合作伙伴,但都迟迟没有进展。直到2008年下半年,朝方有人表现出对“朝鲜交流”的兴趣。在双方共同推动下,2009年促成第一个项目。

关于朝鲜合作伙伴,施国兴并未向记者透露太多细节。据了解,有朝鲜官方背景的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是其合作伙伴之一。此外,收获知识的朝鲜个人、组织慢慢信任“朝鲜交流”,后来愿意帮助该组织开展在朝鲜的工作。

2011年后,“朝鲜交流”的活动规模越来越大,每场有60至100人参加。授课和讨论全部用英语进行,参加者均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不乏政府、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合作一段时间后,朝方开始主动“下单”,有人提出想了解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有人表示对创业创新感兴趣。根据朝方需求,“朝鲜交流”会设置不同议题。

然而,固定的合作伙伴、高层次的参与者无法确保交流活动一帆风顺。当朝鲜半岛局势紧张时,“朝鲜交流”的项目就会受到更多审查,也要承受来自赞助商的压力。

好在一切难关都过去了。经过近10年的发展,“朝鲜交流”目前的业务主要分为商业女性、年轻企业家网络、地方发展三大板块。前两者旨在为有志成为企业家的人提供培训,后者则为当地官员、决策者、学者提供支持。现在,“朝鲜交流”每年组织5次左右研讨会,总计2000多名朝鲜人参加,迄今落地60多个商业计划,已为逾100位朝鲜精英提供奖学金,招待他们到新加坡学习考察。

这个新加坡组织教朝鲜人做生意

“朝鲜交流”在平壤召开研讨会时的场景

“朝鲜交流”如何支付这笔不菲的费用?据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该组织每年花销大约50万美元,其中1/3的资金来自本土的私人捐赠和基金。超过1/3的项目参加者是常驻新加坡的商人和律师,他们承担往返朝鲜的费用。

介绍“品牌”概念,分享开咖啡厅经验

希望带给他们“小小的改变”

出于对冷战历史的兴趣,蔡优进2008年特意跑去朝鲜旅游。然而,只能看“导游让你看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当地人”,让他感到在朝鲜当游客的体验不够完善。得知高中好友施国兴打算成立“朝鲜交流”,蔡优进毫不犹豫加入,担任项目负责人。

2010年,“朝鲜交流”受朝方邀请参加平壤国际书展,借此机会开展首次研讨会,蔡优进为此做了许多准备工作。那次研讨会话题范围很广,货币经济学、管理学、全球化都有涉及,吸引大约20名朝鲜人参加。不过在此过程中暴露出一个问题——很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知识,对朝鲜人来说仍然很新鲜。

“朝鲜交流”曾组织朝鲜学员赴新加坡参加一个关于城市发展和房地产的研讨会,讲述新加坡政府为避免产生房地产泡沫采取的经济调控手段。朝鲜学员对此很难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复杂呢?政府统一定价不就行了?

再比如,“品牌为什么重要”“为什么会有免费邮箱”这些问题,朝鲜学员起初也很难理解。“朝鲜交流”意识到,需要多花时间从基础知识部分开始解释,在话题设置和授课方式方面需做出调整,尽可能让朝鲜学员在自己的语境下理解。朝鲜人学得很快,他们听了外国专家对“免费邮箱”的解释后,就用“我先给你烟,让你上瘾,再卖烟给你”这套逻辑来解释“免费邮箱”——先白给你2G用,空间不够请付费。

这个新加坡组织教朝鲜人做生意

外国专家在研讨会上讲述“什么是品牌”

蔡优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很多东西他自己以前也是“知其然”,透过和朝鲜人的交流,他开始有更多思考,逐渐“知其所以然”。多年接触下来,蔡优进眼中的朝鲜人“有点害羞”。比如在研讨会的问答环节,他们羞于在大家面前举手提问,直到分小组讨论的时候,才会问个痛快。

是否感觉你们改变了部分朝鲜人的一生?对于《环球时报》记者的这一提问,蔡优进回答:“有些小小的改变吧。”他分享了朴女士(化名)的案例。在2014年的一场研讨会上,主要成员尼尔斯分享了他在上海开咖啡厅的经验,称其一大特点是让客人知道咖啡豆的来源。那时朝鲜也有两三家咖啡厅,装潢非常华丽,但没人关心什么是咖啡豆。

尼尔斯的分享激发了朴女士的兴趣,她辞去国有企业管理岗位的工作,从中国进口设备,在平壤市区开了一家名为Gum Rung的咖啡厅(如图)。这家店走温暖、舒适的路线,菜单上有英文标注,还安装先进的自来水过滤系统。这么洋气的咖啡厅自然价格不菲。2016年,“朝鲜交流”集体参观时每人点了一杯,发现一杯售价4至8美元。有成员开玩笑说:“这价格对‘有钱的老外’来说也很贵!”

这个新加坡组织教朝鲜人做生意

培训中得到启发,朴女士(化名)在平壤经营咖啡厅

这个新加坡组织教朝鲜人做生意

朴女士(化名)在平壤经营的咖啡厅

不过,价格高不影响生意。在朝鲜的外国人、猎奇的人都愿意去喝一杯,Gum Rung成了受年轻情侣欢迎的“约会圣地”。朴女士还仿照尼尔斯的做法,推出积分卡,买十送一,以此和平壤其他三四家咖啡厅争夺客源。

这个新加坡组织教朝鲜人做生意

研讨会上认真做笔记的朝鲜人。

朝鲜人有想法,也有丰富的生活

“只有去过朝鲜才能发现其独特之处”

谈起这10年对朝鲜印象发生的变化,蔡优进说:“以前我觉得朝鲜是个封闭社会,现在这里虽然也相对封闭,但是在缓慢发展。”

蔡优进2008年第一次去朝鲜时,平壤特别安静,路上车很少。现在,在平壤到处都能看到出租车,有时还会有小小的交通堵塞。

根据蔡优进的观察,朝鲜人的生活在2010年前后发生变化。人们有了智能手机,可以上网(政府允许的网站),还能在类似“淘宝”的App上网购,若想要货物3天内寄到,出高价即可享受“加急服务”……

“其实朝鲜人有一个相对丰富的生活,只是外界看不到,就好像是‘双线发展’。”蔡优进说,“譬如他们也有App Store,只不过我们的是虚拟的,朝鲜的是实体的。朝鲜人不能自己下载App,得去店里安装。他们给手机充值也是去实体店排队,一般要花一个多小时。”

蔡优进说,参与过“朝鲜交流”项目的外国企业家、学者都认为,只有去过朝鲜才能发现它的独特,才知道朝鲜人是有想法的,他们渴望得到新知识。“我们要用一个具体的方式看待朝鲜问题,”蔡优进说,“我们要了解本地的文化、本地人的思想,不能把朝鲜当成一个整体来看。不同阶层、职业的人不同,生活在平壤与生活在元山的人也有不同。朝鲜是个复杂的国家,不能用一两个词形容。”

对于有些媒体对朝鲜近乎“妖魔化”的表述,蔡优进认为根本原因就是“不了解朝鲜”。他坦言,在沟通上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在谈论某些问题时会有共识,但朝鲜人对很多事情不了解。这不是他们个人的问题,而是那样的环境赋予了他们这样一个特点。

外界有声音认为,朝鲜逐渐敞开与其他国家的对话大门是在为经济发展做准备。在蔡优进看来,金正恩上台以后,朝鲜经济已经有了发展。“金特会”之后,蔡优进最关注的是怎么让朝鲜融入东亚社会,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中国和韩国一定会在朝鲜投资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朝鲜也会逐渐摸索出独特的“朝鲜模式”。虽然融入的过程要花多久还很难说,但蔡优进表示“拭目以待”。

如今,“朝鲜交流”也在缓慢发展。施国兴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为纪念“金特会”的召开,他们打算在朝鲜成立一个“612新加坡中心”,在创新领域开展一些项目。2014年,“朝鲜交流”开始培训朝鲜科学家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商品,并向朝鲜引入“孵化器”的概念。蔡优进表示,朝鲜方面对于科技创新方面的内容兴趣十足。

上一篇新闻

香港重启与新加坡“旅游泡泡”,细节公布

下一篇新闻

泡泡玛特副总:今年海外销售额料增逾三倍,75%是女性用户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