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创新广州」广州向东,从黄埔看中国经济开发区的嬗变

「创新广州」广州向东,从黄埔看中国经济开发区的嬗变

消息来源:南方日报

从珠江新城一路向东,搭乘地铁5号线到达鱼珠站,换乘13号线经3站就到了南海神庙。这个古代船客起航前祭祀祈福的场所,见证了广州这座千年商都“驶”向世界的故事。

在鱼珠站下车,走到鱼珠码头转乘渡轮,20分钟后抵达长洲岛。这个只有9平方公里的小岛,因为黄埔军校的诞生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

这里是广州市黄埔区。1984年,只有9.6平方公里的广州经济开发区获批启建,成为最早的经济开发区之一,从此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腾飞。

2015年,新的黄埔区挂牌成立,黄埔区与广州经济开发区重新回到一起,原来被割裂的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功能“合二为一”,掀开了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新篇章。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广州的城市中心沿着珠江不断向东,黄埔区、广州经济开发区的职责和使命也在不断向前——更加关注人的幸福,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不仅是经济开发区新的担当,也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践行“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使命。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我们透过黄埔区、广州经济开发区看中国经济开发区的嬗变。

1 改革与开放

GE又来了!

7月19日下午,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GE中国”)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签署合作备忘录。GE中国将在该区建立一个辐射中国及亚太区的海上风电运营和开发中心,负责海上风机本地化生产流程优化和改造,打造海上风电本地化运营数据中心、运维服务中心、供应链中心等。

其实,这并不是GE首次来到广州。去年,GE的另一个重要部门——GE医疗集团,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动工建设亚洲首个生物科技园,将打造世界领先、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创新特色园区,建设单克隆抗体类生物药品生产基地。同时,GE医疗还与区内的香雪制药公司合作建设首个用于TCRT细胞治疗的GE灵活工厂,与区内另一企业锐博生物公司合作打造亚洲最大的寡核酸原料药生产基地。

就在上周,总投资额460亿人民币的LG Display 8.5代OLED面板生产线项目正式落户黄埔。该生产线是国内首条8.5代OLED面板生产线,也是LG Display在韩国本土外建立的首条大尺寸OLED面板生产线。

这条8.5代OLED面板生产线是LG Display继模组工厂、液晶生产线后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投建的第三个项目,三代技术扎堆聚集,LG Display对黄埔可谓情有独钟。

1984年,国务院特区办批准从原来的黄埔区中拿出9.6平方公里土地建设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34年后,虽然黄埔区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关系历经几次变迁,但其承担探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职责使命没有变。

“这里发展的每一步,都深深打上了开放的‘烙印’。”广州开发区产业基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广州世星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智羽说。智羽1988年便到了当时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

正是在1988这一年,宝洁公司正式落户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当时全国化妆品行业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第一批海飞丝洗发水在建厂两个月后走下生产线。随后,海飞丝广告风靡全国。

去年,宝洁又继续加码,把代表未来的数字创新中心放在了黄埔。“我们近30年的发展历程和业务上取得的成绩都充分证明了宝洁选择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长期投资发展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宝洁全球事务副总裁仇中强说。

此时,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在全国第一个建立起起“五区合一”的管理模式,统称为广州开发区。广州开发区与黄埔区实行经济功能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各有侧重的体制机制。

从为人所熟知的宝洁、安利、百事饮料,再到本田、西门子、LG等相继到来,开放一直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而从过去跨国企业把制造基地放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到现在宝洁、GE、LG巨头企业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布局,并且开始把更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创新中心、新兴产业板块放在这里,开发区的开放功能又有了新的内涵。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争当“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尖兵已被定位为发展的最重要目标之一。

置身黄埔古港,灼热的阳光下,珠江如银河落地波光粼粼,目所及处全是大轮船、集装箱、装载机、卸载机和各式各样的吊车、拖车。

这里的南海神庙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距今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期,中外船舶出入海必经之路就是坐落着南海神庙的扶胥港;1745年瑞典的哥德堡号商帆船,满载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从黄埔古港出发。

时间指针拨至40年前,当时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跨国巨头们开启“中国时间”的第一站。40年后的今天,随着全面开放号角的吹响,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已累计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地区3400家跨国公司投资创业,世界500强企业项目170多家。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增外资项目70家,增长66.7%,实际外资指标继续保持广州第一。

2 效率与质量

百济神州从签约到动工只用约半个月;爱丽思项目从拿地到动工,只用了2个月时间;金发科技从“打桩”到“投产”仅仅用了8个月时间;卡斯马汽车系统项目自签约到动工仅用了3个月……这是企业家口口相传的“黄埔速度”“黄埔效率”。

自2016年5月,肩负“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任务,成立全省首个行政审批局以来,改革的步伐就从未停止。最近,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再提速37.5%,立项到施工仅需75个工作日。6月11日,该区提出的创建“广东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正式获得广东省批复。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提出,要把企业建设项目审批作为改革的“先手棋”,瞄准国内外最高最好最优,在不破红线、不闯红灯的前提下,大胆削“繁”、治“拖”、破“堵”。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更优的营商环境,放眼全国,一场制度创新的竞逐已然展开。

“打造全球投资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这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参与这场竞逐所提出的目标。“来了就办、一次搞掂”的审批服务、全国唯一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以及政策兑现政策,如今已经成为在全国公认“叫得响”“含金量高”的改革创新品牌。

“高效”,一直是广州开发区的标签。1984年,在中央召开的沿海开放城市座谈会后,设立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申请得到批准,当时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广州在内的14个沿海城市。

当年4月26日,广州开发区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在越秀区流花路120号东方宾馆召开。

开发区的选点论证了好多次,曾经有人提出选在增城县的新塘,也有人提出在黄埔选一片地方。国务院特区办最终批准在属于原黄埔区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面以横滘河为界,南至珠江和东江的交汇处,包括珠江中的大蚝洲岛。

12月28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基——仅用了247天,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蓝图变为现实。那个时候,开发区管委会的临时办公楼还是租用的,就在临近新港码头的海员俱乐部。

曾任开发区筹备领导小组成员的一位领导在《建区创业起步回忆录》中谈到,在开发区建设初期,压力在于14个城市的开发区都在竞争,看谁搞得快些、好些。

最大的难点是新老体制、新老观念碰撞所产生的问题。开发区是涉外机构,一开始就按市场经济来运作。它就像一台新的机器,要与当时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对接,如果按老体制来做,新的机器就没有动力,运作不了。

但是,改革就是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当时,安利想进驻广州开发区,但国家不允许直销企业进入中国,广州经济开发区最终冒着被处分的风险,硬着头皮让安利进了开发区。

“开拓、求实、效率、文明”,这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开始设立的区风。后来,这八个字再加上“廉洁”,形成了现在的“十字区风”。这种奋力攻克改革长征中的“娄山关”“腊子口”的精神,是当年开拓者们传承至今的宝贵精神,现在得以延续。

今年,企业家之间口口相传的“黄埔速度”将再提速。6月11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提出创建“广东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正式获得批复。从时间、程序、成本上发力,擦亮效益、速度、服务的“金字招牌”,一场面向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探索正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展开。

3 外资与内资

7月19日晚,财富中文网与全球同步发布了最新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广州又再次拥有了一家来自民营经济的世界500强——雪松控股。

对于不少人来说,雪松有点陌生。这家低调的企业,是扎根在黄埔的千亿级民营企业。

2015年以来,雪松控股集团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先后成立了雪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州联华实业有限公司等20多家公司。去年,雪松控股集团总部大楼在广州科学城动工。投资总额逾10亿元,将成为未来广州科学城地区的地标性建筑。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宝洁系列产品,广州开发区从外资企业起步,但是现在除了雪松控股成榜单“爆款”外,还有已经完成试验的亿航无人飞行器、景驰无人驾驶汽车,本土民营企业在这里也开始茁壮成长。

以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更多的“爆款产品”将有可能在生物医药领域产生。迈普医学的“睿膜”是全球首个生物3D打印人工硬脑膜产品,中国首个进入全球高端市场的再生型植入类医疗器械产品;在药物研发领域,锐博生物致力于钻研基因沉默技术,建立了国内首条寡核酸cGMP生产线……

再加上百济神州生物药项目、GE生物科技园项目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相继破土动工;曾诞生过8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美国冷泉港把总规模约10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落到该区;赛默飞投资的精准医疗客户体验中心在广州国际生物岛投入运营……

“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这是上世纪80年代国家赋予经济开发区的职责使命,如今“窗口”的作用得到深化,向外资与内资的全面开放成为广州开发区新的使命。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提出:继续抓住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机遇,加快布局芯片、5G、无人驾驶、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同时,高标准推动5个价值创新园区建设,培育新型显示、生物医药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撑起广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片天。

在创建之初,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就特别强调要先进技术、新技术,后来干脆把“经济开发区”的名称改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多了“技术”两个字,已经预示了未来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也让今天所强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了历史的积累。

4 产业与城市

“张学友演唱会,约吗?”

地铁6号线萝岗站出口的宝能国际体育演艺中心,对许多人有非一般吸引力。广州国际灯光节开幕式、“歌神”张学友演唱会、林忆莲登台演出、张惠妹世界巡回演唱会广州站都选择这里。

宝能国际体育演艺中心是广州人娱乐的“新地标”,可比肩天河体育中心。地标背后,是整个广州城市“东进”的写照,也是“工业一哥”吹响产城融合的号角。

嬗变中的黄埔,是产与城的相融。作为广州“东进”的龙头,2014年,国务院同意撤销广州市黄埔区、萝岗区,设立新的广州市黄埔区,以原黄埔区、萝岗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埔区的行政区。

原黄埔区与原萝岗区发展各不相同。前者重工业基础雄厚,以石化、运输物流、食品加工业等传统制造业为主,拥有珠江岸线滨江区位,但传统产业亟待升级。后者建区时间短,原先依托萝岗区的广州开发区是个单纯的经济功能区,没有民生、民政相关部门,但胜在高新技术产业实力雄厚。不过因和市区有点距离,原先的规划也仅仅是产业区,公共配套还不够完善,一到夜晚,缺乏人气。

2015年9月1日,新的黄埔区正式挂牌。两区合并后,不仅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大——黄埔区管辖面积484.17平方公里,下辖14街1镇。还进一步优化整合原黄埔和萝岗两区在体制机制、科技创新、外向带动、现代工业、临港经济和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优势资源,有效增强区域功能,促进港城互动、产城融合。

去年春节前夕,履新8天的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亚伟主持召开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干部大会。会议要求,“凝心聚力、再创辉煌”,实现区划调整“1+1>2”的效应,再创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无愧于前人、无愧于历史的新篇章。

良禽择木而栖,无论是创业者还是老百姓,“1+1>2”的成功效应,人们对这片东部热土饱含着真挚的希望,举家纷沓而至。

人口统计数据显示,黄埔区常住人口从2015年末的89.85万人(老黄埔区与原萝岗区之和)增至2017年末的109.2万人,全市增长最快。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大量前来寻找机会的年轻人涌入,黄埔有一张青春的容颜:20—34岁青年人口占比高达42.6%。

日渐成熟的居住氛围,吸引了精明的商业大亨前来投资,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在广州科学城板块,就有万达广场、优托邦、绿地中央广场等超过10个商业综合体,东部新商圈正在崛起。

2016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支持各地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通知》,确立了全国首批58个产城融合示范区,广州市黄埔产城融合示范区被纳入其中。是广州市唯一获批建设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

5 经济与社会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笔下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讲述的是老人与孩童安适愉快、自得其乐的场景,这几乎是每个中国人对晚年生活的向往。如何让老人在这里过上幸福、祥和、舒适的生活,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交出了一份自己的“答卷”。

每个工作日上午11点,背上装有4份午餐的保温袋,被街坊们亲切地唤作“婵姨”的义工苏翠婵和她的义工伙伴们都会准时一起出发,为社区内有需要的老人免费送上“爱心午餐”。

今年以来,全区已经有5800多位老人享用了这份热气腾腾、营养丰富的爱心午餐,累计用餐人次已超过71万。实现“爱心午餐”的全覆盖,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聚焦区内老人基本需求的重要内容。

为了让老人们能够吃上一顿营养午餐,区里不仅把“爱心午餐”的项目申报列入了区政府民生实事,以“财政+慈善”的资金渠道,解决了“在哪用餐、由谁服务、怎样买单”等问题,还通过社区饭堂或与有规模、有资质的餐饮企业签约等模式为老人供餐,让老人们吃得饱又吃得好。

现在,全区共设有157个爱心午餐供应点。全区户籍的60岁以上特殊困难老人和80岁以上高龄老人,经过登记后都能够免费享受到政府提供的爱心午餐,其他长者也可以在供餐点自费购买午餐。

在文冲街道的东坊日间托老服务中心,用完爱心午餐后的老人们,在这座极具岭南风情的祠堂里聊起了家常。

这所日间托老服务中心就在老人们所居住的社区里,它既是爱心午餐供餐点,也是星光老年之家。老人们来此取餐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到服务中心提供的日常生活照料、康乐活动及老人教育等服务。

以广州市创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从老年人的一饭一蔬、医养相融入手,描绘了政府引领、社会运营、人人参与、“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黄埔老人幸福晚年图景。

推进“幸福养老”,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建设民生和谐幸福领航区的新实践,更是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新探索。“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黄埔区民政局局长陈劲松心里一直很明晰。

经济体量不是冰冷的数字,其背后是城市建设与民生事业高水平发展的一个标签。作为广州的“工业一哥”,“幸福养老”仅仅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温情的一面。

如果你是家长,一定关心新增优质学位。到2020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64所,新建教育基础建设项目36个,总投资84亿元,建设用地规模达2900亩,新增公办学校学位近7万个,充分满足群众需求。2017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落户三所国际学校:分别是达尔文母校英国修仕倍励学校创办的广州黄埔修仕倍励实验学校和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创办的知识城南洋华中学校以及该区与美国格兰纳达山特许学校、马克汉姆国际教育集团三方联合建设的美国格兰纳达山特许学校广州分校。

同样地,你关心的医疗卫生,版图也已经绘就。在西南部地区,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等综合性医院为主导;在东南部地区,以广州开发区医院为主导,在中部地区,以中山大学岭南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为主导;在北部地区,以中山大学国际健康研究中心、知识城南方医院为主导;以区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的,体系完整、层次分明、适应需求的综合型卫生服务体系。

如果你想安家,有地铁后发优势的黄埔行程无忧。2018年年底黄埔将再增一条新线——21号线这条直接连通黄埔与广州心脏地带的地铁,将大大缩短大家的上班、出行时间。5年内,黄埔将再建5条地铁新线:地铁5号线东延段、地铁三号线东延段、地铁10号线均获得开工许可,7号线二期、12号线计划今年动工。

6 变革与期待

在鱼珠智谷工作的黄勇期盼着地铁13号线二期快点开通。

黄勇家住马场路,工作日从西向东搭乘5号线到黄埔的上班族,时常让他望而却步。再加上黄埔本地居民的增加,5号线真像沙丁鱼“罐头”。

“归根结底还是黄埔各方面配套齐了,吸引力嘛!”黄勇说,鱼珠智谷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西大门”,正在张开双手拥抱涌入的人才。他发现互联网的产业人才就是沿着5号线和13号线聚集,鱼珠智谷能够对天河东部的企业有一定的吸引力。

在鱼珠智谷旁边,一个全新的临港经济区正“破茧而出”。华南国际港航服务矗立在珠江边,透过玻璃可以眺望到广州塔和琶洲。未来,这里不再是单一的船舶制造基地,而是将航运业的上下游产业链都归集其中,写字楼、商务酒店、游艇码头、休闲广场等城市综合功能齐备。

原先在鱼珠码头的“常客”是产业工人、物流搬运人员,如今全球创客开始背着“理工男”特有的双肩包来到黄埔工作、生活。

截至2018年5月底,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共聚集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两院院士33人,区内各类高层次人才总量为329人。

每个个体所带来的创新资源,构成了黄埔产业迭代升级中最有力的“细胞”。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正在逐步被新兴产业所代替,新的增长动能不断集聚,为广州解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了黄埔“方程式”。

近日,商务部完成了201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工作,对21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全面“体检”和量化评价。其中,广州开发区位列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排名第三位。在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利用外资方面,稳居全国前三名。不仅如此,2017年该区财税总收入达1013亿元,居广州市和全国开发区第一位,经济效益保持全国开发区之首。

作为广州市发展实体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战场,目前全区已累计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地区3400家跨国公司投资创业,世界500强企业项目170多家。全区有高新技术企业1632家,约占广州市1/5,上市企业49家。全区孵化面积600万平方米,入选瞪羚企业数位居全国高新区第二,跻身科技部10大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建设行列。

从产业到城市,从底色到格局,持续的高效、持续的开放、持续的融合、持续的升级,是广州开发区30多年来不断前行的印记。

“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这是上世纪80年代国家赋予经济开发区的职责使命。

回顾历史,作为广州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的地方和首批国家级开发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用实践标注了中国经济开发区的发展高度。

面向未来,新时代黄埔新篇章已经开启,改革开放朝气、底气、锐气更足:率先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重要窗口”和“试验平台”的功能作用,勇当“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尖兵。

这是黄埔的新担当,也是中国经济开发区的新征程。

上一篇新闻

拼多多的“新品牌计划”将走向何方?

下一篇新闻

街舞元年Battle:爱奇艺创意联动营销最大化超级网综商业价值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