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22日 星期日

“弹丸之地”如何跻身世界前列?带你认识多元文化的新加坡

新加坡“成长记”

很久很久以前...

虽然有关新加坡最早的历史记录,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追溯,但公元三世纪的中国史料曾将其描述为“蒲罗中”,意为“半岛末端的岛屿”。到了公元1298-99年,首批移民落户此处,并将城市命名为淡马锡 (Temasek),爪哇语意为“水镇”。

公元14世纪,这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小岛被赋予新名称。传说,当巨港(即室利佛逝首都)王子山尼拉·乌他马 (Sang Nila Utama) 某天外出狩猎时,看到一只从未见过的动物。他认为这是一个吉兆,于是决定在这个发现动物的地方建一座城市,称它为“狮城”或“新加坡拉”(Singapura),这个名字源于梵文中的“simha”(狮子)和“pura”(城)二字。

此后,古老的狮城相继由五位国王统治。由于狮城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是海上航线的天然交汇点,因此很快就崛起成为繁荣的海上贸易中心,中国平底帆船、阿拉伯三角帆、葡萄牙战舰和布吉纵帆船等都途径此地。

很久以前,新加坡一度被称为“水镇”。

莱佛士效应

新加坡开埠于19世纪初,应归功于国际政治、国际贸易和托马斯·史丹福·莱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Raffles)。

当时,大英帝国正在东南亚寻找一个港口,作为商船队的据点,同时藉以遏制荷兰的势力扩张。新加坡当时已是马六甲海峡极具发展潜力的海上贸易站,看起来正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1819 年 1 月 29 日,在苏门答腊岛担任明古连(Bencoolen,即今日的明古鲁 Bengkulu)副总督的莱佛士登陆新加坡。他很快就意识到这个布满沼泽的海岛发展潜力巨大,于是决定与当地统治者谈判签订条约,将新加坡建设为海上贸易站。这座城市快速发展成贸易中心,吸引了中国、印度、马来群岛和更远地方的移民前来。

在 1822 年,莱佛士实施了莱佛士城市规划(又称为杰克逊计划),以解决殖民地越发混乱的问题。不同种族的居民被分隔居住在四个不同区域。住在欧洲人区 (European Town) 的居民包括欧洲贸易商、欧亚裔人士和亚洲富人,而华人则聚居在目前仍存在的牛车水(Chinatown) 以及新加坡河(Singapore River) 东南部。印度人居住在牛车水北部的珠烈甘榜 (Chulia Kampong),而甘榜格南(Kampong Glam) 则是移民新加坡的回教徒、马来人和阿拉伯人的落户之处。随着多家主要银行、商业社团和商会陆续在新加坡立足,这进一步巩固了新加坡作为贸易中心的地位。1924 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间开通了一条堤道,将新加坡北部地区与新山 (Johor Bahru) 连接起来。

这座城市战略位置使其成为理想的贸易中心

战争与和平

在 1941 年 12 月 8 日,日军强攻马来亚,而新加坡原本享有的繁荣也被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日军从马来亚北部进攻,让原本以为要在南部海岸迎敌的英军指挥官阵脚大乱。尽管兵力占优,联军还是在 1942 年 2 月 15 日农历新年那天向日本投降了。这是英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投降。这个海岛曾被视为难以攻陷的要塞,后来被日本命名为“昭南岛”(在日语中表示“南岛之光”)。

1945 年日本投降后,英军重返新加坡,英国殖民政府恢复了对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海峡殖民地的统治,一直到海峡殖民地被解散为止。1946 年 4 月,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

盟军于1942年投降

独立之路

1959 年,随着人民自主意识的崛起,新加坡成立自治政府并首次举行立法议会选举。此次选举中,人民行动党 (People's Action Party) 以 43 席绝大多数议席胜出,李光耀 (Lee Kuan Yew) 当选新加坡第一任总理。

1963 年,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砂劳越和北婆罗洲(今称沙巴州)正式合并成为马来西亚。这一合并的本意是促进更紧密的联系,然而事实证明合并没有成功,不到两年,就在 1965 年 8 月 9 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独立自主的民主国家。

直至现在,新加坡市区内和周边仍保留着不少多元文化、殖民地和战时的遗迹。您可以参观博物馆和纪念碑,或者选择文化遗址观光路线,展开一段穿越时光之旅。

新加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才取得现今的成就

多元新加坡·多彩的狮城

自建国以来,种族课题一直是新加坡所面对的重要课题。1965年,建国总理李光耀在独立当天这么说过:“新加坡并非一个马来人的国家,也不是一个华人国家,或是一个印度人的国家。在新加坡,每个人都会有平等的地位。”正是这样充满活力的融合,让新加坡社会独具特色。

华族

生活在新加坡的华族是新加坡最大的族群。华族是新加坡最大的族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三。因此,华族文化在新加坡的方方面面都占据着突出地位,从语言和食物到娱乐和节日,莫不如是。

大多数华族来自中国的福建和广东等南方各省。来自闽南语和潮州话方言区的华族人数最多,其次是来自粤语区、海南话方言区和其他少数方言区的华族。

当初,许多人是为了逃离家乡艰苦的环境而来到这里,但最终却沦为苦力或劳工。其他一些人则表现出营商的天赋,而且新加坡的许多知名创业家都是华族后裔。如今,新加坡华族在社会各个领域都表现突出,从政治和商业圈到运动和娱乐,各层面都有他们的身影。

尽管他们的传统文化已经与其他本地种族的文化互相融合,并且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欢度春节这一传统却始终未曾改变;热闹的庆祝活动也让人铭记身为华族的意义。

生活在新加坡的华族是新加坡最大的族群。

欧亚族

生活在新加坡的欧亚族人是展现这座城市东西方融汇共生的一个鲜活的缩影。

生活在新加坡的欧亚族人虽然人数少,但影响力深远,是展现东西方在这里融汇共生的一个鲜活的缩影。欧亚族人融合了欧洲人和亚洲人的血统,自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在新加坡生活。

大多数新加坡欧亚族人的欧洲祖先是葡萄牙人、荷兰人或英国人,而他们的亚洲祖先则是中国人、马来人或印度人。

第一批欧亚族人是在1819年英国人建立新加坡之后的几年间来到这里的,主要来自槟榔屿和马六甲。在殖民地期间,许多欧亚族人被雇佣为政府部门、欧洲银行以及商行和贸易行的办事员。妇女的主要职业为教师和护士。

第一批欧亚族人是在英国人建立新加坡之后的几年间来到这里的。

目前新加坡大约有1万5000到3万名欧亚族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到 1%。尽管如此,欧亚族人在新加坡的媒体和娱乐行业发挥着突出作用。

英语是欧亚族人的第一语言,但是有一些老一辈欧亚族人是葡萄牙人的后裔,他们使用的语言是葡萄牙语的一个分支,被称为克里斯坦语。

欧亚族人也有自己的烹饪传统,包括咖喱肉汤(一种以咖喱为主要食材的肉汤)、羊倌肉饼和苏芝蛋糕(主要原料为粗粒面粉)等招牌美食。

生活在新加坡的欧亚族人是展现这座城市东西方融汇共生的一个鲜活的缩影。

印度族

印度族文化为新加坡的多元民族社会带来了许多活力。

印度族是新加坡的第三大族群,而且新加坡的印度族是海外印度族人数最多的族群之一。

自 1819 年英国人在新加坡定居以来,许多印度族人从印度南部来到这里。今天,这里约有 60% 的印度族居民都是淡米尔人的后代。新加坡一半以上的印度族裔居民都信奉兴都教。

这里的印度族人以创业精神闻名于世,许多印度族人在这里创立企业,经营从纺织品到珠宝等各行各业的生意。今天,他们在政界和学术界也有出众表现。

生活在新加坡的印度族人是印度族在海外人口数目最多的聚居族群之一。

在谈到新加坡印度族人时,我们不得不提到他们的美食,这些美食为新加坡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增添了一道独特风味。广受喜爱的印度美食有Thosai(咸辣味煎饼)和 Vadai(炸豆饼)等。

这里的印度族节日多姿多彩、欢快活泼。屠妖节(或称万灯节)是印度族的主要节日,而在大宝森节,信徒们会穿刺自己的身体以示净化自身心灵,这是一种极具震撼的庆祝画面。

印度族文化为新加坡的多元民族社会带来了许多活力。

马来族

生活在新加坡的马来人是这个紧密联系的社群的一部分。在最早来到新加坡的定居者中,马来族是第二大族群。因此,他们的文化也影响了后来到达这里的其他族群。

新加坡马来族人最早来自周边地区,包括印度尼西亚群岛中的爪哇岛和巴韦安岛,以及马来半岛。

在这里,本地人讲的马来语更接近于马来半岛的马来语,而非印尼群岛的马来语。

据说马来族人是新加坡最早的定居者。他们的传统美食以椰浆饭(用椰浆和香兰叶烹煮的香米饭)和马来捞面(以辣味肉汁调味的黄色面条)等独具特色,深受本地人的喜爱,是新加坡著名的招牌街边美食。

大多数马来族人都是穆斯林,他们的主要节日是开斋节和哈芝节,这也是紧密团结的马来族人齐聚一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他们的文化与宗教传统的重要节日。

生活在新加坡的马来人是这个紧密联系的社群的一部分。

土生华人

新加坡土生华人展现出该地区多元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

土生华人的美食风格受到马来饮食的影响,口感辛辣是其特色。

土生华人展现出该地区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土生华人是指华族或印度族男性与当地马来族或印尼女性联姻而产生的后代,土生华人遍布东南亚各地。

新加坡土生华人(也称为海峡侨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5 世纪的马六甲,当时土生华人的祖先是那些与当地马来族女性通婚的华族商人。

新加坡还有奇蒂马六甲人(或称土生华裔印度族人),他们是南部印度族兴都教商人与当地女性通婚后产生的后代,以及爪夷华人,他们是南部印度穆斯林商人与当地社区的女性通婚后产生的后代。

许多早期的土生华人都是贸易商和零售商,而其他一些人则从事房地产、货运和银行业。

尽管许多海峡侨生逐渐融入到更广大的华族社群中,但他们仍然保持着独特的文化特征,最显著的就是他们的饮食和传统服饰。

娘惹菜得名于制作食物的土生华人女性,以融合浓郁的马来风味和印尼风味为特色,多使用香料和椰奶。

土生华人的传统女性服饰称为“娘惹卡巴雅”(Nonya Kebaya),以精巧手工的刺绣著称。

新加坡土生华人展现出该地区多元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

李光耀一生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他为新加坡的多元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新加坡这个小国中,拥有华人,马来人,印尼人,欧裔人这四大文化截然不同的民族,同时他们的民众信奉的不仅是世界三大宗教,还要加上一个印度教和“儒教”,相比东南亚的其他国家,新加坡在处理这样复杂的情况时,表现的不是好一星半点,而好太多,这其中有很多经验是值得很多国家尤其是他们的邻国学习的。

上一篇新闻

华为技术公司已在新加坡开设了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

下一篇新闻

【财富传承+移民】如何在新加坡成立信托架构及家族办公室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