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20日 星期五

特色产业春满园

——织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侧记

阳春三月,万木争翠。

“春风行动”号角响,产业结构调整忙。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走进织金,无论是星罗棋布的种植大棚,还是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抑或纵横交错的耕作沟垄,都能看到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将“人勤春早”的水墨丹青描绘得淋漓尽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我县围绕把旱地基本农田调增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的要求,计划调减70万亩玉米种植,按照种植业“3211”、畜牧业“311”发展思路,规划种植皂角30万亩、蔬菜20万亩、竹荪(含菌材)10万亩、牧草及其他10万亩,养殖肉牛30万头、猪100万头、家禽1000万羽。截至目前,全县已种植皂角11.5万亩,种植蔬菜11.5万亩(其中香葱2000亩),早熟马铃薯种植1.2万亩,竹荪(含菌材)15000亩(其中竹荪1500亩),经果林19.73万亩,茶叶9500亩,烤烟已落实种植面积4万亩,全县各级领导创办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样板160个,面积20余万亩,目前完成16.8万亩。”织金县委书记杨桦说。

结构调整“舞龙头”

织金县上坪寨乡中山村,宽阔克老坝静卧其间,坝子中央,一条名为康家河的河流蜿蜒而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这里成为传统农业的沃土。

2016年以前,坝子主要种植水稻和油菜。如今,金灿灿的菜花被满目碧绿的香葱取代,田地边,三五成群的务工人员围坐在一起分拣着香葱,让坝子如赶集般热闹。“以前亩产值在2000元左右,现在种植香葱每亩年总产量可达1.5万斤,亩产值在一万元以上。”村民余文红一边熟练地将分拣好的香葱过秤,一边笑吟吟地向笔者解释。

2016年12月,织金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贵州新农汇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到上坪寨乡投资建设香葱种植基地,通过近两年的耕耘,中山村的克老坝摇身变成远近闻名的香葱基地。目前,香葱基地共涉及该乡上水、中山、坡脚三个行政村,种植规模已达2000亩。

中山村村主任曹永告诉笔者,基地每天早晨将20多吨香葱运到贵阳,半个小时就被一抢而空。随着基地效益增加,村民的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

“目前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每年5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土地后进行统一管理,再为村民提供务工岗位,让其实现家门口就业。自2017年4月份开始种植香葱以来,基地每天都有近400名村民到基地务工,惠及上坪寨乡近10个村民组村民。”曹永说。

据了解,为降低分散种植的风险,让农户收益最大化,公司负责基地香葱的生产、销售,合作社负责村民的劳务运输,既解决了销售途径的后顾之忧,也保证了村民长期务工的需求。

现年61岁的金开林是中山村的贫困户,家里有2口人在基地务工,每月能领到近4000元工资。“只要有活干,脱贫就没问题。”金开林笑呵呵地说,“以前村里很多人都想争低保,现在大家都想挣工资。”

强龙头,调结构。目前,织金县依托县农发公司平台,引进正邦集团、勐海农业、湖北裕国菇业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现已有486家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与1.12万户3.89万人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全县已培育新型农业市场经营主体3000余个,实现了每个乡镇(街道)和每个行政村(社区)都有一个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皂角种植“绿银行”

3月8日,织金县猫场镇村民沈堂能在阳光里薅着自家地里的皂角树,满头大汗。

“种皂角树虽然前3年看不到效果,但第3年至第5年亩产刺6到10公斤,每年亩产值为600至1000元,丰产期亩产刺100公斤以上,亩产值5000元以上,同时亩产皂荚1100公斤,可加工皂角米110公斤,亩产值8800元以上,皂角是我们的‘绿色银行’。”对于不种玉米改种皂角苗,沈堂能打心底里支持。

皂角精是皂角籽的加工成品。一直以来,织金县皂角精备受客商青睐,远销日本、新加坡、东南亚等地。随着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加,猫场镇一度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皂角精加工基地。“每年需外购皂角籽2250余吨,价格约11万元/吨,加工成品900余吨,市场均价格360元/公斤,年销售总额3.24亿元左右,利润约4000余万元。”猫场镇党委书记李劲松说,由于原料的紧缺,猫场镇经销商每年都会前往河南、湖北、山东、山西等皂角产地收购原料,加工后再外销,每年的加工费高达3600余万元。

猫场镇看好这个高产出、高利益、低风险的产业,调整产业结构,采取“公司+支部+基地+农户”的模式,整合退耕还林项目资金、农户自愿以土地入股、公司投资800余万元参与共同建设发展的方式,在高克村、补花村、窑上村种植皂角5000余亩;基地由公司统一购置种苗、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建立基地、统一规划管理,产品由公司协助农户组织对外销售。项目建成投产后,产生收益按公司30%,农户60%,村集体10%的比例进行分成。

发展皂角产业头三年空档期,村民们也没有闲着,以短养长,在皂角树下套种辣椒、魔芋、马铃薯,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辣椒亩产1500公斤,产值3000元;魔芋亩产1500公斤,产值2500元。”李劲松的扶贫账算得很精细。

目前,猫场镇皂角树种植已达12000余亩,分布在全镇28个村(居),盛产期亩产值可达13800元,可带动农户3216户12586人(贫困户724户3438人)实现增收致富。

菌类栽培“好山珍”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遣特使基辛格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盛宴款待。其中的“竹荪芙蓉汤”备受称赞。

织金灵秀的山水、适宜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中国竹荪之乡”这片土地的得天独厚,“织金竹荪”以其优良的品质很快成为“地理标识产品”。

20世纪80年代初,织金群众就已经开始摸索着培育菌种,试着在室内种植。“市价最高时,每公斤达2800元。”在竹荪行业摸爬滚打40余年的王敬明,现在是织金王氏竹荪有限公司负责人,他清楚记得,价格最高时,50克竹荪就可换1克黄金。

在织金县茶店乡500亩竹荪裂变扶贫示范基地,一个个条形的茅草棕色大棚连片延伸,棚外的空地上,数十处竹荪细木加工点有条不紊;大棚内上百工人或垒土或栽培,呈现一片繁忙景象。

基地所处的群丰村辖10个村民组605户247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22户461人,主要经济来源为传统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该乡党政领导经过反复思考论证、对比,最终选择了种植竹荪。

基地建成后,探索创新出“合作社+支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贫困户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促进贫困户就业增收,实现互惠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土地流转增收,项目累计流转土地500亩,期限为2年,流转费每亩每年400元,共计40万元,由合作社一次性付清;二是“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用村集体经济50万入股合作社,1年分红3万元;三是提供就业增收,种植1亩竹荪约需使用劳动力130人(次),按现行劳动力市场价格,可产生劳务收入13000元,加上土地流转费800元,1亩土地农户可在一年半收入13800元。”茶店乡党委书记李华说,种植竹荪效益是玉米种植的20倍以上。

一花引领百花红,在发展竹荪产业的同时,其他种类的食用菌种植也在织金县遍地开花。

进入占地145余亩的板桥镇羊肚菌种植基地大棚,平整松软的泥土里,菌丝从一个个菌包周围蔓延开来,有的羊肚菌已破土而出。

“羊肚菌种植占地少、投资低、收入高、环保无污染,带动贫困户发展致富具有独特优势。”。基地负责人的云南海冠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叶飞莺介绍说,羊肚菌种植项目周期短、见效快,通常每年11月至12月间种植,来年2月就开始出菌,一直可采摘到4月底。目前,该镇红光、白果、箐龙三个村分布着170个大棚。

白果村村民张青元种了一辈子苞谷,起早贪黑不说,收入也低。如今,张青元家几亩土地全部流转建了大棚,每年每个大棚可拿到2500元的保底分红,老两口在基地务工每天每人还有80元收入,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通讯员 王春府 白青茂)

上一篇新闻

“菇柏共舞”打造特色林业产业园

下一篇新闻

用富硒美食赶走春困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