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胶刀的执着与变迁
胶树流出乳白色的胶水。 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女胶工在割胶。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文\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吴思敏 海南日报记者 李关平
5月,海南岛中部山区的夜晚微凉雾重。凌晨两点,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橡胶”)龙江分公司胶工王佩珍拉紧袖套,带上胶刀,套上胶鞋,腰系竹篓,头戴胶灯,骑上摩托车出门割胶。
从19岁到51岁,从青春少女到两鬓斑白,王佩珍用32年的时光执着于一件事,在蚊虫滋生、蚂蝗肆虐、长蛇出没的莽莽胶林中割胶,流过汗水,洒过血泪。但是,她自豪地说,胶工是国家工人,割胶是一件技术活儿,干好并不容易。
“稳、准、轻、快,这是割胶技术的要领。”王佩珍练就了一套娴熟的割胶技术,能根据胶树的皮质情况来掌握好割胶深浅度的均匀,控制好耗皮的厚薄,做到下收刀整齐,树位的年平均产量也能提高1公斤左右。
王佩珍的割胶“功夫”,最先来自她的父亲王修养。上世纪60年代,20岁出头的王修养通过一系列考核,成为了一名胶工。
王佩珍依然记得,父亲挑着两桶约100公斤的胶水,走在坎坷不平、杂草丛生的山路上。前往收胶站,往返一趟要1个小时,一次收胶要花费两个小时。一脚踩不稳,就可能人仰马翻,胶水倒地,白干一天。
割胶方式不变,但是生产条件在不断地改善。上午10点,王佩珍收完胶水后,丈夫把一桶桶胶水拎到农用三轮摩托车上,沿着水泥路把胶水运送到收胶站,前后不过15分钟。
“今时不同往日啦!”王佩珍指着面前的水泥路笑得很开心,上山下山、割胶收胶,她再也不用担心走土路摔倒,骑摩托车也省时省力,10点半就能收工回家。“除草机、挖掘机等机器开进胶林,机械化作业程度提高,我们终于能松口气了。”
王佩珍记得,小时候她经常在下午去胶林帮父亲除草、挖沟填肥,看着父亲整天围着橡胶树转。如今,她每天下午还能约上三五好友喝茶聊天、跳一跳广场舞。
更大的变化已经开始,上百年的生产方式正在被打破。2018年,海南橡胶联合科研机构研发出智能割胶机器人,改进气刺针采技术,推进采胶端智能化升级。300台智能割胶机器人在海胶红光分公司和海胶广坝分公司铺开试验。相关科研人员介绍,通过手机端发出指令,智能割胶机器人在不足一分钟的时间内,可以在树皮上自下而上把乳管切得厚薄均匀,割出三条匀整的割线,让胶乳缓缓流下。目前,这一项目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具有改变割胶工作息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量和干胶含量等优势。
围观智能割胶机器人的老胶工们激动不已,流下热泪,“橡胶产业后继有‘人’了。”公式
海南农垦大事记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海南军政委员会农林处下设橡胶科,负责扶持原有老胶园恢复生产。
1951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00次政务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
1952年1月1日,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成立,海南行政公署主任冯白驹兼任局长。
1957年,农垦部决定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改名为海南农垦局,国营垦殖场改称国营农场。
1969年,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司令部设在海口市,兵团下辖10个师,其中在海南的有7个师。1974年,撤销生产建设兵团番号。
1982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宣布:中国创造了世界橡胶种植史上的一个奇迹——天然橡胶大面积北移种植成功。
1988年,国务院决定广东省海南农垦局和广东省通什农垦局合并成立海南省农垦总局,由农业部和海南省双重管理。
2005年,海南省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橡胶”)成立。
2008年,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将海南农垦的管理体制由过去的“省部共管、以省为主”,调整为海南省人民政府全面管理。
2011年,海南橡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当日涨幅达83.81%,一举成为农林牧渔板块的第一大市值股。
2012年,海南农垦收购国际最大橡胶贸易公司之一的新加坡R1国际公司75%股权,拥有了遍布四大洲的橡胶贸易网络。
2017年,海南农垦完成了对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天然橡胶加工贸易企业KM公司45%股权以及新加坡ART橡胶贸易公司62.5%股权的收购。
数读·变迁
海南橡胶数据
1934年前后琼崖实业局调查,海南全岛有橡胶园94处,共9000亩,24.65万株。
1952年,海南垦殖分局调查,全岛有建国前老胶园2343个,共植胶面积3.63万亩,106.65万株,
1982年,海南天然橡胶种植面积超过700万亩。
2019年,海南已种植天然橡胶林813万亩,从业人员200多万人,其中,胶农75万人。海南天然橡胶产量全国占比超过40%。
制图/杨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