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 星期一

远游与归乡,广东江门百年侨事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远游与归乡,广东江门百年侨事

图为广东江门五邑华侨广场,是这座城市的地标之一。王骏 摄

中新网江门4月18日电 题:远游与归乡,广东江门百年侨事

广东江门的五邑华侨广场,街对面是一幢幢崭新的商业体聚落,横贯其间的发展大道因一排整齐栽种的棕榈植物显得洋气。

这里地处华侨之乡江门的商业核心区,人们很难将其与充满悲欢离合的宏大历史叙事相关联——伫立广场一隅的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向世人讲述着侨乡的过去,乃至共和国从贫弱中一步步走来的恢弘画卷。

远游与归乡,广东江门百年侨事

参观者正在阅览博物馆陈列的离乡移民时所乘游轮船期表。 王骏 摄

——为谋生计远走他乡

江门又称五邑,被称作“中国第一侨乡”,是广东乃至中国最早向海外移民的地区之一。全市人口达420万,祖籍江门的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近400万,分布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

时间回到100多年前,博物馆实景模拟再现了早期华侨乘船渡洋时的一幕:船舱昏暗狭窄的房间挤坐着几位昏昏欲睡的移民者;在船主的眼里,他们甚至“连人都不是”,称其为极具歧视意味的“猪仔”。而画面另一头是日落时分,艘艘船只靠近临水而建的江门市,丝绸、五金在此聚集;镇上人们在银楼前排队,等候兑取海外亲人寄来的银信。

远游与归乡,广东江门百年侨事

图为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展示的中国早期移民护照。 王骏 摄

“银信”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中国国内侨眷书信与汇款的合称,闽南语将“信”读为“批”,因此“银信”在福建、潮汕地区被称为“侨批”。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顽强拼搏、故土情深的集中展现。2013年,中国“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16万封侨批中,有近5万封来自江门。

明清时期,五邑的贫困百姓迫于生计而前往东南亚及美洲谋生。博物馆展览着一张清光绪八年(1882年)的中国最早一批护照。护照描述其主人形象“身材五尺六寸半、面貌紫”。讲解员余丽冰说,在那个普通老百姓没有护照的年代,江门务农者已经走出国门,一方面说明侨乡移居海外人数之众,另一方面也反映中国人吃苦耐劳,为谋生计远走他乡、艰困奋斗。

远游与归乡,广东江门百年侨事

图为针对早期移民张贴的海外招工告示。讲解员说,其内容真假难辨,许多劳工因此上当受骗、乃至家破人亡。 王骏 摄

——支援祖国抗战、危难之处显身手

孙中山曾说,华侨为革命之母。五邑华侨的血泪史和奋斗故事,正是近代以来广大海外侨胞追寻国家富强与民族独立,积极参与新中国建设、共建桑梓的心路历程。

提起抗战时期的“飞虎队”,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或许是陈纳德将军,很少有人知道2600多名“飞虎队”队员中95%是美籍华裔,且绝大多数是江门华人的后裔。台山籍加拿大华侨马绍基就是其中一员,他曾驾机飞越“驼峰航线”337次。

2020年适逢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中新网记者曾随团来到江门台山市寻找侨乡的抗战印记。美国飞虎队研究院院长陈灿培对记者说,台山人在240年前就有到异邦谋生的记录,抗战爆发时海外已有100多万侨胞。招募之初,许多华侨后裔闻讯纷纷报名。飞虎亭也已成为“华侨航空之乡”台山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基地。

海外华侨支援祖国抗战,拯救在战祸中受苦受难的同胞,纷纷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救亡运动。江门华侨郑潮炯虽无万贯家财,却有共赴国难的雄心。他年老的父亲死于日寇枪下,却因身在南洋无法回乡奔丧。郑潮炯揩干眼泪,化悲痛为力量。

1937年起,郑潮炯在英属马来亚(今属马来西亚)筹赈组织的协助和配合下,于北婆罗洲及沙捞越各埠义卖瓜子筹款;后来远渡茫茫的南中国海赴新加坡,再辗转马来西亚半岛。短短5年间,他一个人筹得义款多达18万元(当地货币),并将全部钱款交给了以陈嘉庚先生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总会。

五邑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学者梅伟强说,遍布世界的华侨共赴国难,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远游与归乡,广东江门百年侨事

图为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展示的一张早期中国移民照。该移民被骗往南美甘蔗种植园,工作时还佩戴脚镣。 王骏 摄

——寻求发展坚定归来

五邑华侨在居住国夹缝中生存,凭借不屈不挠的拼搏和敢于尝试的智慧,有不少人取得卓越的成就。在保障一大家人开销前提下,这些华侨富甲一方大力推动居住国的经济繁荣;热心公益,为当地华人和百姓谋福祉,也为家乡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新中国建立,江门更因侨而立、因侨而兴。五邑华侨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危难之时,也体现在寻常生活中。当年,“有银好寄回”的华侨们赡养家人并支持当地建设,侨汇成了侨眷赖以为生的主要经济支柱,也是侨乡经济的重要来源。

改革开放后,海外侨胞响应国家政策率先回国投资。据统计,侨港澳企业约占中国外资企业总数的70%,投资约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0%以上。海外侨胞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随之而来的还有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全球化的视野,这对于中国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019年11月,江门市举办首届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暨粤港澳青年文化创意发展大会,吸引了逾千名海内外华侨华人、港澳青年代表参加,自此江门市正式启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时至今日,江门的华侨华人与祖国和家乡走得更紧更亲,他们中有不少人已回到祖籍地,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来。

金桥铝型材厂有限公司董事长雷活铮在澳大利亚、香港、美国完成学业后,受父亲的影响最终选择回到江门台山壮大企业。“无论是经贸往来还是文化交流,江门聚侨情、引侨资、借侨智、重侨创,让江门籍华侨华人在这里找到了回家的感觉。”雷活铮希望,海内外江门人共同努力和探索,助力家乡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更大作为。

远游与归乡,广东江门百年侨事

参观者正在阅览博物馆陈列的中国早期移民护照。 王骏 摄

博物馆一层,7个尺寸、样式不一的箱子摆放整齐。它们褪色深浅不同,满是饱经岁月沧桑的痕迹。当地人称之为金山箱,华侨过去返乡把这些随行的箱子塞得越满越沉、越能体现在外打拼的成就。如今,游子归来已是轻装上阵,他们把事业发展的重心移至大湾区,溢满的不再是行李,而是谦逊的求学之心与赤诚的家国情怀。

余丽冰说,作为江门的历史文化名片,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向参观者展示了一段“远走天涯、为国效劳”的传奇故事。这里是华侨华人的根,也是近代中国史的一面镜。(完)

上一篇新闻

“不正经”的动物园:是个有原罪的地方

下一篇新闻

疫情之下,除了卫生纸,各国消费者还囤了些啥?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