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29日 星期日

从铜锣厂到铜锣作坊,传承150年,手艺人再苦都不放弃制作铜锣

撰稿:文远

从铜锣厂到铜锣作坊,传承150年,手艺人再苦都不放弃制作铜锣

铜锣制作作坊。(图片来自 D.J.Clark)

制作铜锣是辛苦活,进入夏季,与熔炉“相伴”的广东潮州人方绍金需付出更多的汗水。

“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州音乐,有潮州音乐就少不了铜锣”。“方潮盛铜锣”第五代传承人方绍金相信,吃再多苦也无妨,手头这套祖辈传下来的有着150多年制作铜锣手艺很“吃香”。

潮汕地区铜锣生产以潮州市浮洋镇最负盛名。时至今日,在浮洋大大小小的铜锣作坊里,师傅们依然采用传统方法制作铜锣。

铜锣属于响铜乐器,其制作技艺萌发于春秋时期的宫廷钟乐。清咸丰年间,传至潮州。到了光绪年间,“方潮盛铜锣”已享誉潮汕地区。说起这段历史,方绍金向捕舆者介绍,其先辈方明治在清咸丰年间到福建连城县谋生,结识了当地一位铜锣师傅,学得一手精湛的铜锣制作技艺。回乡后,方明治便创办了铜锣作坊。

从铜锣厂到铜锣作坊,传承150年,手艺人再苦都不放弃制作铜锣

方潮盛铜锣不仅在福建、梅州等地供不应求,还远销海外,在美国洛杉矶证券交易所等异国他乡敲响。(图片来自

从铜锣厂到铜锣作坊

这几天,方绍金在赶制斗锣,一天忙下来,保守估计可以做20多个。据其介绍,斗锣是铜锣制品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马锣、苏锣、深波、曲锣、钹、钦、空 、月锣、加光锣、大唢呐、钟等各式铜器制品,又细分为大中小等规格。

这些乐器除销往福建、梅州、潮汕等地区外,还远销意大利、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数十个国家。

从铜锣厂到铜锣作坊,传承150年,手艺人再苦都不放弃制作铜锣

方潮盛铜锣第5代传人方绍金(左一)。(图片来自受访者)

“浮洋镇的作坊30年前才多起来了。”35岁的林耿是浮洋镇鸿泰铜锣的一名铜锣手艺人,谈到其中的原因,他对捕舆者说,“铜锣厂倒闭前后,有人回镇里办起铜锣作坊。”

其中的变迁,现居住在庵埠的原铜锣厂的老员工蔡锐波再熟悉不过了。年近70岁的蔡师傅,回想当年的公私合营、搬迁、倒闭,依然记忆犹新。

蔡师傅向捕舆者回忆,1953年,政府将“方潮盛铜锣”作为公私合营的对象,成立浮洋国营铜锣厂。1972年4月,国营铜锣厂搬到同为潮安区的庵埠镇。改革开放后,国营厂的职工看到了自主创业的机遇。1984年,很多人回到浮洋开设铜锣作坊。7年后,位于庵埠的国营铜锣厂倒闭了,一直坚守的蔡师傅也因此失去了铁饭碗。

下岗后,蔡师傅靠着在国营铜锣厂学到的手艺,也做起了制作铜锣的生意,不过这些年来,他感觉有些吃力。

“浮洋做铜锣的厂子好几家,制作铜锣提不上价了。”蔡师傅后来放弃了铜锣的整套工序制作。

制作铜锣的第一道关键工序是熔铜。将旧铜高温炼成铜水,然后倒在铜饼模型上,这道工序叫做过模。过模铸造的铜饼还需要回炉加热,直到铜饼通红熟透之后,就可移到锻造台锻造。待锻打完成后,再用木锤把锣修平修圆,再焠火

之后将锣放进盐池中浸泡,由于发生化学反应,捞起来的铜锣变成赤红色。据说,这道工序能让铜锣更加耐用。

从铜锣厂到铜锣作坊,传承150年,手艺人再苦都不放弃制作铜锣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定音技术性最强,必须举锤娴熟。图为方潮盛铜锣第五代传人方绍贤。(图片来自 D.J.

“千锤万炼,一锤定音”

由于铜锣底面的松紧度不同,也就形成不同的音阶。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定音技术性最强,必须举锤娴熟,轻重有致,特别是最后一锤,要有深厚的功底,才能用力恰当,定音准确,所以铜锣制作向来有“千锤万炼,一锤定音”的说法。蔡师傅后来专注做的就是这最后一套工序。

浮洋铜锣的品种有8大类120个产品,定音师傅要根据乐器的受力点,控制共鸣区的回弹力和锣面振动的频率,定出不同的乐器的音准。

“蔡师傅的调音技术很不错。”广东潮剧院一团司鼓、潮剧作曲者章振宇向捕舆者评价称。铜锣用了一年,音准会出现问题。为保证演出的音乐效果更好,包括广东潮剧院在内的客户,会请蔡师傅调音。

与铜锣打了50年交道的蔡师傅时常感慨:“调音师傅中,我是年纪最大的。现在退休了,还是有很多人找上门。”

“方潮盛铜锣”在修音、定音方面也有自己的心得经验。“定音有个窍诀。锤熟练后,知道哪里比较薄,哪里比较厚,厚的地方锤薄一点。用力确当,定音才准确。”“方潮盛铜锣”传承人方绍贤说。

关于定音,方绍贤分享了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以前有一个锣鼓队的人来买锣鼓,顺便带了老“深波”来维修校音。方俊士帮他们校音完后,他们也比较满意,但讲到维修费时,他们嫌三个大洋价钱太贵。方俊士说,既然太贵就算了,再敲一锤赠送。这一锤下去铜锣的声音变坏了,结果他们就只好掏出三个大洋。

从铜锣厂到铜锣作坊,传承150年,手艺人再苦都不放弃制作铜锣

铜锣的制作品种日趋多样化。(图片来自受访者)

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都认这个字号

定音之后要写上店铺的字号。

“从我祖辈到现在,每个铜锣做好后都得写上字号。特别是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都认这个字号。”方绍贤介绍说,特别是出口的,字号更应写上去。

在继承祖辈的传统技艺下,浮洋镇的铜锣师傅还在造型、质地、音准方面尝试创新。

过去,铜锣制作全部是手工制作,现在有空气锤打机器就省了不少气力。以铜锣制品“深波”为例,从前手工制作的才10斤多,现在有空气锤打的机器后可做40多斤。

另外,铜器的制作品种也日趋多样化。据了解,铜器制作也达到数十种之多,而且所有响铜乐器,都能与潮州众多的地方乐器如:二弦、胡弦、笛、箫、扬琴、大鼓等和音谐鸣,同奏一曲。这也催发了潮剧、潮音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方绍贤心里除了创新这事外,还惦记着如何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技术不外传,学工时间长,让很多年轻人放下了学这门手艺的念头。不过,让方绍贤欣慰的是,孙辈们已经表现出了对铜锣的兴趣。

来源:华舆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网络,仅做分享交流之用,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于后台联系责编,我们将及时处理。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

上一篇新闻

原来《东方之珠》有这么多不同版本,背后简直是半部香港娱乐史

下一篇新闻

全面提升音响系统潜质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