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文史记忆丨500年婺剧:穿越时光 守正创新 艳惊世界

文史记忆丨500年婺剧:穿越时光 守正创新 艳惊世界

【编者按】“小邹鲁”金华,文化资源丰富、地位独特。为充分挖掘、展现这一丰富的资源,提升浙中生态廊道的文化内涵,金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联手浙江新闻客户端共同推出“廊道上的文史记忆”,寻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文化力量。

500年的时光洗礼,婺剧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熠熠生辉,从古婺大地走向越来越广阔的世界,成为金华文化一张亮闪闪的金名片。

台上念唱做打,台下目不转睛。

500年的流光里,婺剧舞台上演员生生不息,舞台下观众代代焕新,而婺剧的剧种、剧目,却在台上台下的互动中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生机盎然。

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花朵,是人类思想的结晶。在人类文明近万年的发展过程中,得以留存并发扬光大的艺术种类并不多,而婺剧,却在世界艺术之苑独树一帜。

戏剧界有一种说法:“中国戏剧的一半在浙江,浙江戏剧的一半在婺剧。”

婺剧,俗称“金华戏”,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改称“婺剧”。婺剧是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称。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衢州、淳安,以及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波阳、景德镇等地。

“京剧的前身是徽剧,京剧要寻找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中去找。”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曾这样称赞婺剧。婺剧传统剧目和唱调音乐十分丰富,拥有800多个大小剧目,3000余首曲牌,并有显著的历史特征和地域特征,被专家学者誉为“明清戏曲文化博物馆”。

文史记忆丨500年婺剧:穿越时光 守正创新 艳惊世界

今年1月27日晚在捷克俄斯特拉发Alua Gong剧场演出后与热情的观众合影 周聪/摄

壹 六种声腔 各具特色 各有所长

1.高腔

高腔大致源于元末明初,和南戏、民间山歌、村坊小巷、道士腔一脉相承,具有山歌、田园和法事的音乐色彩。婺剧中的高腔有西安高腔、西吴高腔、侯阳高腔和松阳高腔四种。高腔音乐的共同特征:高亢激越、节奏明快,似歌似吟,是高腔音乐的基本特征。而众所周知的“一人启口,众人帮腔”;逗句用小锣击节以及行腔中的“甩腔、滚腔、衬腔”则构成了高腔声腔独具的音乐特色。高腔的曲牌结构布局大致有:叫头、引子(或称“甩腔”)、正板(分快、中、慢三种)、叠板、散板、尾声、数板等。以散板形式出现时则腔多字少,以节奏形式出现时则字多腔少。句式结构基本不对称。正板基本用1/4拍记谱,调式采用以五声音阶为主的商、角、徵、羽诸调为常见。代表剧目《合珠记·米糷敲窗》、时装戏《红霞》等。

2.昆曲

婺剧中的昆腔是昆山腔流传在金华的支脉,人称“金昆”,由于常年在山乡郊野演出,为适应空旷草台的露天演出,金昆的声调比较高扬,又被称为“草昆”。婺剧中的昆腔,重在做功与开打,武戏较多,目前尚能演出的只有剧头《文武八仙》,其他只能作为昆曲素材融合于其他声腔中(徽戏居多)。但作为“南昆”的音乐资料,却有大量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南昆与北昆,属大同小异之差别,但对“草昆”来说,暂且只能“存留”与“归属”。

3.乱弹

婺剧中的乱弹,有“浦江乱弹”和“徽班乱弹”。当前舞台演出,乱弹和徽戏居多,其次是滩簧和高腔,昆曲和时调很少。“乱弹”声腔音乐优美流畅、激越,旋律跌宕多变,内涵十分丰富。乱弹与北方梆子戏同源,主干曲调为双调体:[三五七]与[二凡]配套;[芦花]与[拨子]配套。代表剧目有《昆仑女》和拍成电影的《西施泪》等。

4.徽戏

徽戏由安徽流入金华一带,约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200多年以来,婺剧并未像安徽徽剧受其京剧倒流现象而“京化”,而是在金华一带安家落户,成为今天仍保留原生态的中国徽戏。因和京剧同出一脉,婺剧徽戏现有的板式及主干腔调的称谓同京剧差不多。主干曲调为[西皮]与[二簧],至今保留着正宗徽戏的本色、原味,未受京剧倒流影响,被梅兰芳先生视为“京剧的祖宗”,故而特具“非遗”传承价值。徽戏多宫廷戏、骨子戏,如《打金枝》《辕门斩子》等。

5.滩簧

文史记忆丨500年婺剧:穿越时光 守正创新 艳惊世界

滩簧《断桥》

明末清初,一种以坐唱为艺术形式的声腔——“滩簧”开始由苏州流入金华,至目前为止,婺剧拥有五地滩簧:兰溪滩簧、金华滩簧、衢州滩簧、东阳滩簧和浦江滩簧。滩簧声腔较其它声腔显得柔美和文雅些,以高胡为主奏乐器,定弦与二胡相同。主干曲调是[平板]和[弦索],代表剧目有《断桥》《僧尼会》《对课》等。

6.时调

时调是明清以来诸腔杂调集成小戏的俗称。有来自明清俗曲,有的属南多,有的为油滩,有源于地方小调、民歌和舞曲等。时调为单出的独立小剧,多是“专戏专用”,即各个戏各唱各的唱调,包括专词专谱。唱调往往以戏曲为称,但并不具有戏曲音乐的音乐特征和结构形式。其表演程式和舞台艺术则和婺剧风格相一致,代表剧目有《李大打更》《王婆骂鸡》等。

文史记忆丨500年婺剧:穿越时光 守正创新 艳惊世界

乱弹《宫锦袍》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贰 武戏文做 文戏武做 生动夸张

婺剧的表演夸张、生动、形象、强烈,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所谓:“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由于过去服装原无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画的人物姿态,别具一格,且特技表演甚多,如变脸、耍牙、滚灯、红拳、飞叉、耍珠等。

表演艺术方面,由于长期在广场演出,婺剧逐步形成夸张、粗犷、强烈、明快的特点。如武将出场,以迅速后退一步,并亮一高架子来突出人物,与其他剧种的站定后前跨一步不同。又如其他剧种一招一式都讲究圆,动作呈连续变化的曲线,而婺剧却往往圆中带直,曲线中出现折线和直线来显示动作的力量和感情的强烈。

婺剧的六种声腔中,都有生、旦、净、末、丑等行当。在不同声腔中,各行当又有不同侧重。如乱弹戏,时常以小生、花旦为核心,居全剧的主导地位;徽戏,又常以正生、作(正)旦为全剧的核心;而一些生活小戏,则以丑与旦为核心。无论声腔怎么不同,核心角色如何变化,但角色本身的基本性质不变。

老一辈的婺剧艺人有江和义(老生)、李朝梭(老生)、胡志钿(红生)、徐东福(丑)、汤吉昌(男旦)、胡方琴(老生)、周越先(旦)、周越桂(女小生)、周越芗(女小生)、徐汝英(旦)、申爱凤(女小生)、叶竹青(旦)、潘池海(生)、马其足(花脸)、盛元清(小花)、王金龙(小生)、王景春(老生)、叶阿苟(老生)、叶根先(丑)等。

文史记忆丨500年婺剧:穿越时光 守正创新 艳惊世界

徽戏青春版《穆桂英·大破天门》 陈晓/摄

叁 与时俱进 同频共振 人才济济

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婺剧班社达40余班。婺剧长期以来均由男演员扮演。1935年后,受京剧髦儿戏影响,徽班先后办了民生等五个女子科班,其他班社也纷纷效仿,随团带女徒。

早期婺剧班社主要在四乡集市、庙会(统称赶会场)演出,20世纪30年代初,才开始进城,以金华城隍庙、西华寺等为演出场地,后逐渐经常在长乐、北山、金城、群众等戏院演出。在农村,早期的业余班社,有的称为“太子班”(主要由村镇的“有闲阶层”组成)。这些组织初期以坐唱自娱为主,每逢迎神赛会,则敲锣打鼓沿街挨村游动演唱,后来发展为化妆上台演出。

文史记忆丨500年婺剧:穿越时光 守正创新 艳惊世界

《昆仑女》下乡演出 陈美兰饰双阳 赵菊香/摄

抗战时期,金华一度失陷,一些出色的演员死于战乱,婺剧班社星散,这一剧种几乎一蹶不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婺剧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组成婺剧改进会(后改为金华地区戏曲联合会),并于1953年成立了浙江婺剧实验剧团,各地也成立了一批“共和班”。1955年,各剧团联合招收了200多名学员,培养了一批人才。1956年,在浙江婺剧实验剧团基础上成立了浙江婺剧团,并对婺剧的传统艺术进行较系统的挖掘记录和继承改革工作。

1956年,浙江婺剧团刚成立,即着手抢救婺剧传统遗产,搜集、记录了500多个大、小剧目和1000多首唱腔、器乐曲牌;留存了大量传统脸谱、戏装图样等珍贵资料。同时,一手抓艺术队伍建设,一手抓婺剧传统剧目改革创新。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葛素云等前辈老师,与迅速成长的以郑兰香、吴光煜为杰出代表的一代新人珠联璧合。创排了《黄金印》《送米记》《马前泼水》《孙膑与庞涓》《槐荫记》《三姐下凡》《火焰山》《杨八姐游春》《双阳公主》《三请梨花》《秦香莲》《穆柯寨》《朝阳沟》《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杜鹃山》《小刀会》等一大批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和《僧尼会》《断桥》《对课》《米糷敲窗》《挡马》《悟空借扇》《雪里梅》《磨豆腐》《水擒庞德》《五台会兄》《社长女儿》《半篮花生》《刘介梅》等精品折子戏。

改革开放后,涌现了党的“十六大”“十八大”代表、“二度梅”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陈美兰,“梅花奖”获得者张建敏,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获得者朱元昊以及周志清、赵姝珠等一批优秀演员。婺剧再创辉煌,大胆创新的婺剧《白蛇前传》大获成功,引发戏曲改革之新风,影响了戏曲界。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邓小平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观看过婺剧演出,均给予热情鼓励和赞许。

世纪之交,戏曲发展形势严峻,不少传统地方剧种活力不足、剧种减少、人才断档、市场萎缩,浙江婺剧院领导班子审时度势,锐意开拓,冲破用人、分配、人才培养、艺术生产的旧有模式,带领全体演职员一起攻坚克难,逆势而上,艺术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连年登上新台阶。

文史记忆丨500年婺剧:穿越时光 守正创新 艳惊世界

《红灯记》

近年来,由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获得者、浙江省特级专家陈美兰领衔的“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以戏育人,出人出戏,卓有成效。继苗嫩、刘志宏、黄维龙、郑丽芳为代表的一代优秀演员之后,一批90后新秀脱颖而出,如杨霞云荣获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并登上第2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榜首;黄庆华获第13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范红霞获第2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主角奖提名;巫文玲获第2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配角奖;楼胜获第2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李烜宇获第26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新人主角奖;陈丽俐、张莹分获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主角奖和新人主角奖。

中国剧协原副主席刘厚生说:婺剧不仅传统家底丰厚,宝藏极多,就是当前的艺术实力——特别是艺术基本功、传统剧目和青年演员水平方面,都够得上全国一流。

目前,全省有专业婺剧表演团体7个,民间剧团几十个,流行地域逐渐扩大。

文史记忆丨500年婺剧:穿越时光 守正创新 艳惊世界

《冀州城》

肆 立足基层 守正创新 走出国门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坚持按农村市场、城市市场、校园(社区)市场、境外市场的不同特点、不同要求生产各类剧目,集中精力、财力抓精品创作。

文史记忆丨500年婺剧:穿越时光 守正创新 艳惊世界

《白兔记》

浙婺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以新视角、新手法和新的舞台风貌,相继创排了《昆仑女》《梦断婺江》《白蛇传》《宫锦袍》《血路芳华》《基石》《信仰的味道》等一大批优秀剧目,荣获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等10余项国家级大奖,其中7个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这些优秀作品,有的是传统剧目再创作,融入符合时代要求的主题立意,注入当代人的审美趣味;有的是新创作的现代戏,讴歌新时代里忠于党的事业、为人民热忱奉献的人和事。

在演绎方式上,浙婺也在不断创新。如《昆仑女》的音乐打破了传统戏曲声腔“分治分立”的格局,将中西方音乐巧妙融合;京剧《红灯记》家喻户晓,浙婺在演绎经典时,发挥剧种特色和优势,设计了不少精彩的高难度武戏,文武双全的演绎令观众耳目一新;新编历史剧《宫锦袍》借鉴话剧、电影等艺术手段,从编、导、演、音乐、舞美等全方位突破,展现当代婺剧舞台艺术的现代性、高品位和新境界,受到年轻观众的普遍欢迎。

如今,浙婺的舞台越来越大,全年演出量超过500场,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新年戏曲晚会、央视春晚、央视元宵晚会、亚洲文化嘉年华上频频亮相。

文史记忆丨500年婺剧:穿越时光 守正创新 艳惊世界

2016年1月哥斯达黎加国家大剧院婺剧专场 王晓平/摄

近3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观看婺剧演出,浙婺成为全国地方戏院团唯一的全面参与国家最高规格演出的院团,连续多年受文化部和浙江省政府、省文化厅委派和境外演出商的邀请赴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巴西、阿根廷、古巴、南非、赞比亚以及港澳台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或商业演出,均受到热烈欢迎和好评,成为全国出访演出最多的地方戏曲院团。

浙江婺剧研究院先后被中宣部、文旅部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12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3年被文旅部列为全国39家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之一。

作者: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

上一篇新闻

中央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及其考级项目简介

下一篇新闻

让人怦然心动的小竖琴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