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陈春花:企业为提升业绩做调整,一定要回归到产品和组织效率上

陈春花:企业为提升业绩做调整,一定要回归到产品和组织效率上

陈春花:企业为提升业绩做调整,一定要回归到产品和组织效率上

内容来源:《中外管理》;以及转自作者个人微信号水中观玉ID:zongcai_e_shuo

责编 | 戈多

第1804篇深度好文:4592 字 | 7 分钟阅读

精华笔记·商业思维

本文新鲜度:★★★ 口感:红糖姜茶

笔记君邀您,先思考:

  • 陈春花老师如何将“知”贯穿于“行”?

  • 决策最本质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你能够当一位很好的管理学老师,你也应该能够很好地解决中国企业的实践问题。唯一的不同就在于老师的使命感更强,经理人的责任感更强。”

正如她对自己的定义,她“既是管理规律的研究者,也是管理规律的践行者”。

头顶两个角色,且能将二者融会贯通,让陈春花成为国内罕见的“教授总裁”。更让人钦佩的是,她在两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学术上,陈春花所著的《领先之道》,曾于2004年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的倾力推荐。

实际上,陈春花28年任教生涯中佳作频出,《管理的常识》、《经营的本质》、《超越竞争》以及《中国企业的下一个机会:成为价值型企业》等多本管理书籍也都反响颇好。

而在陈春花所供职的华南理工大学,她被学生们视为“最牛、最酷”的老师。目前她还有一个身份:北京大学国发院BiMBA院长、教授。

在实践上,这位最牛老师——曾经是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2013年5月22日,颇具眼光的刘永好在卸任公司董事长职位后,将辅佐女儿的重任交于陈春花。同年下半年,公司业绩出现大幅反弹。

三年任期结束后,新希望六和转型成效极其显著。陈春花功不可没。

“我一向认为,如果你能够当一位很好的管理学老师,你也应该能够很好地解决中国企业的实践问题。唯一的不同就在于老师的使命感更强,经理人的责任感更强。”在接受《中外管理》采访时,陈春花开怀畅谈,语气淡定,似乎对于她,使命和责任都那么理所当然。

她目标明确:用深刻的理论解决中国企业的实际问题。

但在学界和企业界,知行合一一向是个难题。陈春花如何在其间游刃有余?尤其是,“知”如何贯之于“行”?其所探究出的已经为实践所验证的管理规律又有哪些?

一、组织变革始于一线

尽管已经完成“阶段性使命”,但是她对新希望六和作出的成绩以及管理实践效果仍具有推广意义。

事实上,陈春花与新希望六和结缘已久。早在新希望与六和合并之前的2003年,陈春花就曾出任山东六和集团总裁。

在那个非典肆虐的特殊时期,她带领这家中国最大的饲料企业创造了两年内(2003-2004年)销售额从28亿元增长到74亿元的奇迹,被业界传为佳话。

而2013年5月出任新希望六和联席董事长,同样恰逢企业的关键时期——不仅创始人刘永好退位,而且就在陈春花走马上任之前,公司业绩曾出现一段时间的下滑。

面对这个拥有员工八万余人、年销售额超过700亿元的中国大型农牧企业,陈春花选取了组织变革作为切入点。这也正是她在管理研究上的专长所在。

理由来自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在企业基础原本扎实的情况下,业绩下滑肯定源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当市场环境无法控制的时候,就应当从企业内力上去审视。这个内力来自于哪里?就是一线。

企业经营业绩的获取主要来源于市场一线,而不是高层领导。”陈春花以自身举例说,“比如要问哪吨饲料是我生产出来的?哪只鸡是我养出来的?都不是。直接的生产和经营者,是基层的员工和经理人。”

要想快速调整当期业绩,一定要让基层能得到充分地支持和帮助,组织的调整必须以此为核心。这是陈春花的清晰逻辑。

因此,她带领管理层对公司全年的激励方案做了重新设计,以激发基层的潜力。如此一来,产品品质和销售业绩就会得到有效提升。“很多企业常常会把激励的重点放在高管上。”对于这种司空见习惯的做法,陈春花认为并不妥当。

当然,任何变革都是一套组合拳。在组织调整的同时,陈春花率团队同时着力的还有产品品质、产业链效率以及服务能力的提升。

强化企业的竞争力,很重要的落脚点就是产品。”陈春花说。

作为一家知名的农牧企业,新希望六和最强的产品是饲料,那就把这个最强的业务保持在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位置上。与此同时,发挥企业的产业链优势,并加强服务能力。

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迫切需要提升业绩的企业吗?

从绩效层面去考量,“必须让整个组织能够贴近一线,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同时,去实实在在做调整的时候,要回归到产品和组织效率上来。”她强调。

具体来说,企业要想追求业绩增长,主要来自两个驱动力:第一,整个商业设计是符合市场需求的;第二,团队是愿意学习和成长的。

换言之,从外部来看,必须找到跟这个行业和市场规律相契合的商业概念;从内部来讲,员工的能力最重要,必须把员工的能力激发出来。事实上,10多年前陈春花带领山东六和集团实现业绩的增长奇迹,本质上也源于此。

值得强调的是,要想保持企业竞争力,须将此当作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持续进行。

纵观中国企业界,短命、不可持续似乎是通病。如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陈春花认为最核心的仍然是组织。

对所有企业而言,战略上无不追求基业长青,这需要组织文化来帮助实现,但文化本身无需固化。

因为,“组织文化一旦固化下来,就容易产生一个既得利益群体;而为了保护这个群体的利益,企业的可持续性就会受到伤害。”陈春花说。

企业文化也有负面效应,当不能随着市场变化而迅速做出变革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一种无形的障碍,破坏企业的竞争力。诺基亚的快速衰落便是如此,由于其基于键盘的商务系统手机太强大而不肯放弃,导致它今天丧失了本该拥有的竞争力。

在此情形之下,组织结构必须被改变。但是,相比技术创新可由外部推动,较易实施,文化的创新则难在“要不要革自己的命”。这也是许多企业不愿尝试的挑战。

重回新希望六和且被寄予厚望,让陈春花无形中也面临一个挑战,就是如今消费者已发生了变化,企业内部有没有动力去应变。

所以,“如何面对产业、行业的危机,我们需要形成有效的应对机制。”在新希望六和2013年年底的内部动员大会上,她发出迫切的呼吁。

二、决策不纠结

在新希望六和任联席董事长期间,陈春花显然被赋予了辅佐刘永好接班人刘畅的重任。

让人好奇的是,董事长联席,重大决策中,到底该听谁的呢?

“要分事情。”陈春花回答。她详细解释了从管理角度看的五种决策模式:

一是独断式决策。即老板自己拍板决定,当他拍板的时候,就意味着责任也由他自己承担;

二是投票式决策。就是多数人参与决策,最后以票数多的决策为准,但如果出现投完票后心里却不认同的情形,表面上决策获得通过,但执行的时候往往会打折扣;

三是共识式决策。这需要沟通与磨合,但你必须要说服别人,而不能用投票的方式;

四是专家决策。做出何种决定交由专家评判;

五是随意性决策。对于一件事情,哪个方案可行就用哪个。

所以,新希望六和在决策上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在这一点上,陈春花再次显示出作为学者的优势所在。“如果你知道管理决策有五种,就不会很纠结。”她说。

不过,通常情况下陈春花不主张一人决策,尤其涉及一些重要事项。“重大决策的结果往往不是为了决策有效,而是风险最小。”她直言不讳。

多人决策的好处在于,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把各种潜在风险都考虑到,尽管也许最后的决策不是最好的。

主张多人决策源于两个重要因素:

一是如今的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而任何人的经验都是不足以应对的;

二是当企业规模逐渐壮大以后,它所处的风险环境会愈加复杂,这时候,由老板一人决策的风险甚大,稍有含糊就可能导致重大挫败。

因此,大企业更适合群体决策。

另外她也不否认,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创业型企业,如果一个人能够对决策承担全部责任,那么个人决策的效率和结果是最好的。“对于这类企业,抓住机会比规避风险更重要,因此,决策、执行都必须强调速度,否则,可能因决策缓慢而错失良机。”

不管决策采取何种方式,决策最本质的意义在于:一是控制风险,二是解决问题。

在陈春花看来,决策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关键要看决策之后执不执行,执行了之后有没有结果。

“如此才能知道之前所做的决策是否有效果。”她强调说。

三、价值驱动的力量

在很多场合,我们看到的陈春花,总是着装朴素,保持一头乌黑的长发和亲和的面容。

而在其平和的外表背后,深藏着对价值感的执著追求。

在公司担任总裁时,她会为每个月的业绩增长而欣喜;在学校里教书时,看到学生展现出来的学习欲望,她会有满满的幸福感。尽管课堂的成就是属于一个人的,而企业的成就更多归属于组织团队,但她完全没有倾向性,反而都是一种付出后的愉悦。

只要你决心去做一件事情,就应该追求最大程度的付出,争取做到最好。这个付出的过程本身就很幸福。”陈春花说。

如此深刻的体会,最早源于她在黑龙江齐齐哈尔上中学时一位老师的激励:任何事都要做到最好!“她做所有事情都非常注重品质。”陈春花回忆说。

现在,她做事情的态度,也是受了当年这位老师很大的影响。该位中学老师因此成为陈春花一生中的精神领袖。

以至于在后来的1998年,老师不幸过世后,她还跑到当地教育局,极力申请以老师的名字设立一项总额为100万元的“奖教金”,以此激励当地优秀教师投身教育事业。尽管奖金不多,但在她心里涤荡起的是一份美好寄托。

所以,当2010年新希望与山东六和重组,刘永好对陈春花发出盛情邀约时,她始终不愿放弃老师的职业。“做老师一直是我的至爱。”她欣慰地说。

正是缘起对讲学的执著,从1986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无线电专业,然后留校教马列哲学开始,陈春花一步步成为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并且在这期间,还马不停蹄地奔走于世界多所大学访问或授课,成为诸如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学校的客座教授,其在管理学术上的努力也是备受人关注的。

“我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投入。”她语气坚定地说,“你角色和责任的分担,自己要非常清楚。

实际上,这正是陈春花可以身兼双重角色,且都做得出色的原因。她甚至认为,只要把时间规划安排到位,达成多个目标都有可能。

当然,既教书又当总裁的日子是异常忙碌的。由于到处奔走,有时候连与自己母亲坐下来交流的时间都很少,而唯一一次请母亲吃哈根达斯的经历,让陈春花至今难以忘怀——因为吃到一次昂贵的冰淇淋,她的母亲还到处宣讲自己吃过哈根达斯。只可惜,“从那儿以后就再也没有与母亲一起去吃过。”她说。

当很多产生“冲突”的事情毫不客气地摆在面前,取舍是必然的。

比如:爱好出门旅游的计划可能就因承担这些角色而不得不放下,平时喜欢一个人呆在家里安静看书的习惯也会被打破。但陈春花坚持一点:在公司时绝不想教学的事情,在教学时也不去想公司发生什么事。这成为她能够做好职业平衡的关键前提。

尽管忙碌,但她认为,当一个人为每件事情付出时间和精力,并看到了结果,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平日里,陈春花不喝咖啡也不品茶,每天保持三四千字的写作量。很平实的生活,让她倾向于在“静”中寻求来自内心的专注。

不过,对于“静”的含义,陈春花有着独到的理解。

这位中学时代擅长短跑,年轻时喜欢在高速上开快车的女学者,如此阐释动与静之间的关系:“其实在静里面求静相对很难,动里面求静是最容易的。因为动会要求你非常专注,人在特别专注的时候心是最平静的,会排除很多干扰。”

静就安安静静,动就认认真真地动,享受过程。就像她一直以来所保持的工作状态一样。

上一篇新闻

卖油条、直播带货、随心飞,谁能拯救负债累累的航空业?

下一篇新闻

这位人气超高的中医博士来自西非马里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