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百年侨宅变展馆 古村落焕发生机

一条形似扁担的梅东桥横跨江面,连接起松口古街和一个叫南下村的传统村落。一边是熙熙攘攘的街道,一边是安静祥和的村庄,流淌的江水日夜感受着两者的动静相宜。

漫步南下村,古桥、古民居、古树安静地伫立着,墙根的青苔郁郁葱葱,生长在老屋屋顶上的藤蔓伸长触手,风吹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低声诉说那段辉煌的历史。

南下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南汉高祖刘龑为避灾曾扎寨于此。同时,南下村也是华侨之乡,村里“十有九户”是归国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幹荫堂、通奉第等是华侨荣归故里所修建的大屋,崇文重教、孝悌忠义是该村的优良传统。

历史悠久

村庄因南汉高祖

曾扎寨于此得名

南下村距梅州城区50公里,位于梅县区松口镇。据史料记载,公元920年4月南汉高祖刘龑为避灾曾屯兵扎寨于松口,在今天的松口南下设“御安围”,并挖有“护城河”,后人为纪念刘龑曾到此地,便留下了“刘皇唤渡”的地名和传说。现如今,南下村仍可找到御安围、刘皇唤渡遗址。

甘露纳凉、元魁倒影、刘皇唤渡、竹林夜雨、潭头垂钓、云桥夜月、金山远眺、宝盖晨钟,这些名胜古迹组成了“松口八景”,刘皇唤渡是其中之一,这里还蕴藏着这个村的村名来源。

近代以前,松口溪南溪北的交通主要是靠渡船摆渡,南北岸边诸村皆设有渡口码头,供行旅之人使用。相传五代十国时期,南汉高祖刘龑曾屯兵于此。据吴兰修的《南汉纪》记载,南汉乾亨六年(922年),刘龑率兵侵闽,失利后退归松口,在溪南设义安围,扎营驻兵。驻兵之所称为上、中、下寨,即今的南下村和南上村。“我们这里是溪南下寨,所以叫南下村,祖祖辈辈都这么叫的。”村支书李柏琪说,松口人为纪念刘龑,便把他当时屯兵于溪南下寨的渡口称为刘皇渡,即现在的梅东桥侧大榕树下。

南下村的姓氏众多,该村口碑相传有句古语:“未有嘉应州,先有杨、古、卜”,丘氏、杨氏、许氏、卜氏、张氏、伍氏等18个姓氏的族人在这里繁衍发展,是松口最大的村落之一,人口也最多。“我们这里不仅姓氏多,名胜古迹也多。”村里的老人丘新盛向记者一一介绍这些古迹,“大张屋、伍氏宗祠、英创祖祠、张氏楣杆、神农庙、古井、古榕等,都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迹。”

据了解,南下村保存着大量完好的各式客家传统民居,围龙屋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该镇保存完整的传统民居有83座,大都建于明清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保护价值。南下村支部书记李柏琪介绍,南下村是“华侨之乡”的重点村,村里“十有九户”是归国侨眷和港澳台同胞。清末民初,许多村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等地谋生,发家致富后都会回家乡兴建房屋。

华侨众多是南下村的一个特色,而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也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我父亲在宏育小学读过书,是伍氏家族的学校,我记得他的小学毕业证大约两张A4纸的大小,非常精美,上面还有当时教育局局长的印章。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丘新盛老人说。

据村里的老人们回忆,在南下村几乎每个大姓氏都有自己的学校,赖姓“听涛学校”,伍姓“宏育学校”、张姓“三儒斋私塾”,而最为出名的就是那所由国内外乡贤创办的溪南学校,规模和设施为当时全县之最。这所溪南学校在今天也叫松南中心小学,虽然学校的大部分建筑已经重建了,但学校的围墙还是民国时期的风格,主教学楼旁边仍保留了一座当年的建筑,作为三年级的教室。古色古香的窗棂里传出阵阵稚嫩的读书声,大楼前的罗汉松历经百年风霜仍伫立,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这里接受文化的熏陶。

人才辈出

乡贤张氏兄弟修建

中国首条商办铁路

百年侨宅变展馆 古村落焕发生机

南下村地杰人灵,走出了不少的人才,比如嘉应州第一位进士罗惟政,兄弟华侨富商张榕轩、张耀轩,中国同盟会会员张作新,泰国商界巨子伍佐南等。其中,张榕轩、张耀轩兄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著名华侨实业家和爱国侨领,他们怀抱“实业救国”的理想,创建了中国第一条商办铁路——潮汕铁路,开启了中国近代民办铁路的先河。他们一直都是南下村人的骄傲。

“张榕轩年少时只身往南洋荷属苏门答腊谋生,就是今天的印尼。一开始是投在大埔籍的华侨巨商张弼士门下任职员,后自立门户,在棉兰经营商业、垦殖业及开办银行等企业,并把他的弟弟张耀轩叫到了国外,协助发展事业。”说起张榕轩,村里的老人伍航新娓娓道来。

清光绪四年(1878年),张榕轩投巨资与张弼士在爪哇日惹合办笠旺垦殖公司,经营橡胶、椰子、咖啡和茶叶,地广百余里,拥有职工数千人。后又与张弼士合资创办一家日里银行,以调剂全埠金融。荷兰殖民当局以张氏兄弟开埠有功,授予他们兄弟为雷珍兰、甲必丹之职。张榕轩还被提任为华人玛腰职务后,尽力维护华侨利益,深为侨众称道。

“张氏兄弟在当地乐善好施,热心侨居地的公益事业。他们在棉兰独资创建华人敦本学校和捐建各埠中学学校校舍,捐建‘济安医院’实行医药免费治疗,还在棉兰勿老湾海口捐设麻疯医院,收容医治麻疯病人等等。”梅州市收藏家协会会长郑桓江说,他曾到过棉兰与张氏后代接触,了解到张氏兄弟在国外所作的贡献。

不仅在国外热心公益,张氏兄弟也牵挂着国内的同胞,并竭尽所能帮助祖国事业的发展。1903年,被清廷委任为粤汉铁路和广东佛山铁路总办的张弼士,特邀张榕轩一同回国洽谈兴办铁路事宜。张榕轩向清廷提出修建潮汕铁路的计划和成立公司的章程,很快获批准。据了解,潮汕铁路总建筑费实际耗资达302万银元,张氏兄弟各投资100万银元,梅县松口(今梅县区松口镇)华侨富商谢梦池和旅台湾的厦门籍人林丽生等共认股投资95万银元,不足之数仍由张氏兄弟包下。

因为修建潮汕铁路,张榕轩赴京觐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这在南下村成为群众津津乐道的事。

除了张氏兄弟外,还有一个家族也是南下村的骄傲——伍氏,伍氏家族中有四人是20世纪泰国著名的侨领和金融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个家族对泰国华侨社会公益事业贡献良多,对发展泰国经济亦作出了巨大贡献。

伍佐南,伍氏家族的第二代,年幼时聪颖好学,学业优秀,中学毕业后在其父亲开设的广源隆商行做事。其父逝世后,他继承父业,在曼谷先后开设火锯业、轮船业、汽车运输业、保险业及经营进出口贸易,在新加坡、雅加达、印度、古巴、伦敦和香港以及国内的上海、广州、汕头、梅州等地设立分公司或代理处,成为泰国商界巨子。

重焕生机

后人筹资千万元

打造张榕轩纪念馆

南下村的“幹荫堂”榕轩大张屋三堂五横一围龙一杂房,建筑精美,雕梁画栋,算是该村的代表建筑之一,也是客家围龙屋的典型代表。

幹荫堂始建于清末,是张榕轩的私邸。张榕轩是一位非常崇尚文化的儒商,曾编撰《海国公余辑录》和《海国公余杂著》两部著作,出资编辑梅州大型古典诗歌总集《梅水诗传》。他还出资刊印著名岭东女诗人叶璧华的《古香阁集》,以及资助《光绪嘉应州志》的出版。

屋主人高雅的文化情趣体现在了他所建造的房子上。1910年建成的幹荫堂,其门楼、墀头、门楣、槛墙等绘制了各种各样的壁画,画中有精彩的历史人物故事,例如文王访贤、桃园结义、武松打虎等;还绘有精美的吉祥如意之物,麒麟戏球、龙腾虎跃、喜鹊佳音等栩栩如生。这些壁画处处展示了主人祈祷幸福人生的期待和审美情趣,也展示了当时地方工匠和画师高超的工艺水平。“这座屋子共有600多幅壁画,还有木雕、灰雕等,其精美程度丝毫不亚于王爷府。”梅州市收藏家协会会长郑桓江说。

由于风吹雨打,加上鼠窃虫蛀,年久失修的幹荫堂已破烂不堪,瓦漏桷穿。2014年,远在印尼棉兰的张榕轩曾孙张洪钧心系桑梓,自筹资金1200万元对这座极具文化和历史意义的客家民居展开抢救性修缮,并布展成张榕轩纪念馆。

2018年3月17日,张洪钧、林素琴伉俪携来自印尼雅加达、棉兰,新加坡等地侨胞还乡,为修缮一新的张榕轩纪念馆揭幕开馆,作为纪念张榕轩的主题纪念馆正式迎接海内外宾客。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第一次回来的时候,就想重修祖屋。现在把幹荫堂打造成纪念馆,不但想让子孙们念祖感恩,继承实业报国、崇文重教的家风,也想通过这种形式,为家乡、为祖国作出更多贡献。”张洪钧说。如今,这座大型客家围龙屋告别了在风雨中飘摇破败的身影,回归百年前雍容华丽的气派,也为千年古镇松口打造海丝文化特色小城镇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的先贤张榕轩把海外的文化带回来,结合客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客侨文化,这座古建筑可以说是一座小型的客家文化、华侨文化的‘博物馆’,通过这个载体,客侨文化得以传承。”原广东省华侨博物馆馆长王明惠说。

然而,村里的另一座伍氏家族的通奉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20多年前这里被盗过,很精美的屏风被偷了,2007年发大水,这座屋子被淹到只剩屋顶了,淤泥我们都载了好几车。”曾经住在通奉第的一位阿姨苦涩地说。

一条泥泞的小路在茂密的柚子林里蜿蜒,不约几步路就来到通奉第的禾坪,一座破败的老屋出现在眼前。房顶杂草丛生,屋内的横梁上挂满蜘蛛网,曾经精致的木雕早已模糊难辨。虽然已是百花盛开的春天,但萧瑟的气氛依然萦绕着这座大屋。“如果有人能来修修,当然是好了,否则我们的后代就再也不知道这里曾经拥有过如此大气磅礴的建筑了,它将彻底消失在这里。”松口镇相关负责人说。

像通奉第这样的围龙屋还有很多,他们见证了一代华侨荣归故里的辉煌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历经岁月洗礼,风雨摧残,如今它“摇摇欲坠”,也唤醒了客家人的保护意识。

今年3月1日,《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已正式实施,条例从客家围龙屋的定义、各级政府职责、客家围龙屋保护规划和开发利用方式和有关行为的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明确,意味着客家围龙屋的保护正式纳入法律轨道。通过立法,将激发各界人士保护、利用、开发客家围龙屋的积极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们都将重现昔日的荣光。

链接

爱国华侨捐建

松口境内梅江河上

首座桥梁——梅东桥

百年侨宅变展馆 古村落焕发生机

梅东桥把南下村和松口古街相连,是梅县20世纪80年代以前梅江的三座大桥之一,是松口境内梅江河上的第一座桥梁。未建该桥之时,松口南岸群众到松口镇赴墟要由上寨渡口和下寨渡口的小木船摆渡过江,遇上洪水季节时常被迫停运,让有急事的群众望河兴叹。贸然渡河,又可能发生危险,历史上松口发生过诸多渡口沉船事件。

为了改变这种单一落后的交通状况,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热心人士张作新等人远赴南洋向海外侨胞募资建桥,爱国侨胞纷纷响应号召。1937年,大桥开始动工修建,但开工不久后便抗战爆发,动荡不安的局势使海外捐款无法汇回国内,工程因此不得不停工,一直到抗战胜利后1946年才复工,于1950年竣工落成。

梅东桥全长265米、宽9米,桥下有10个桥墩支撑着桥体,样式类别上属于单柱双向悬臂式公路桥,由钢筋水泥浇筑而成,就建筑技术来说已达到当时国内的先进水平。它的桥体跨度是“平板式”设计,人们形象地称为“扁担桥”。据了解,现在国内这种样式的桥梁存量较少,具有比较高的桥梁建筑研究价值。

百年侨宅变展馆 古村落焕发生机

上一篇新闻

四祖寺重修奠基亲历记

下一篇新闻

茶中望族|细说水仙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