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06日 星期一

镜头下的百年景德镇

镜头下的百年景德镇

原创 王勇

镜头下的百年景德镇

老瓷工聚在一起吃“知四肉”

摄影/乔生

镜头下的百年景德镇

晚清瓷工吃“知四肉”、喝米酒

这是一场没有开幕式、也不会举行闭幕式的公开展览,策展人乔生(陈樵)认为展览本身便具有特殊意义,无须任何仪式的烘托与加持。

镜头下的百年景德镇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景德镇市人民广场

镜头下的百年景德镇

早已被拆除的景德镇昌江河浮桥

2020年4月下旬,当新冠疫情的阴影逐渐消散,位于江西景德镇湖田窑代表性窑场杨梅亭遗址处的湖田书院,静悄悄地举办了一场“景德镇百年影像图片展”,展览分为“景德镇百年影像——世界上最早工业化资本化的城市”、“百年手工制瓷工序”、“景德镇特色街区”、“景德镇里弄”、“景德镇十大瓷厂体系”、“世界瓷都 文化古镇——浮梁”、“景德镇民俗文化集”七大主题。

镜头下的百年景德镇

景德镇宇宙瓷厂锯齿型厂房,如今已被改造成为创意街区

镜头下的百年景德镇

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停烧的东风瓷厂,

曾位居景德镇十大瓷厂行列

镜头下的百年景德镇

1922年,景德镇烟囱林立

镜头下的百年景德镇

1970年,景德镇陶瓷工业正处于鼎盛时期

从展览对外开放的第一天起,乔生就不时来到湖田书院与观众交流。1980年他的父亲、原景德镇市政协文史办公室主任陈海澄赠送给乔生一台国产“海鸥”相机,这成为他用镜头记录景德镇的契机。此后40年间,乔生手中的拍摄设备不断更新,但对景德镇城市变迁、景德镇陶瓷业发展、景德镇人文景观变化的观察从未停止,陈海澄在编著大型史料《景德镇瓷录》的漫长过程中,也正是乔生跟在身后,陪同父亲走访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传承人,穿行于即将随城市改造计划消失的老弄堂与老街区,考察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便陆续关停的各大国营瓷厂厂房。

镜头下的百年景德镇

浮梁古城

镜头下的百年景德镇

2002年,位于景德镇戴家下弄的铁匠铺

摄影/乔生

镜头下的百年景德镇

乔生拍摄于景德镇观音岭,

当地老弄堂多为窑砖房,建造成本低廉,

且有不少具备传统手工制瓷与日常居住的双重属性

乔生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拍摄的弄堂正是位于老城区的刘家弄,那是他幼年生活过的地方,后来这条老弄子被推土机铲平,周边区域被开发成商业街区。为此他与书院合作举办这场“景德镇百年影像图片展”,既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景德镇百余年来的城市变化、当地瓷业的发展,以及风土人情的悄然变迁,亦是给自己数十年来的影像生涯来一次生动而直观的总结。

镜头下的百年景德镇

上个世纪8、90年代的景德镇中山北路,

如今被改造成为复古风格的商业步行街

镜头下的百年景德镇

如今的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曾一度是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办公楼所在地

镜头下的百年景德镇

如今的景德镇陶瓷大学,以前叫景德镇陶瓷学院

为此图片展所呈现的相当比例的照片,都是由乔生亲自拍摄,而反映清末民初景德镇陶瓷业面貌、外国人眼中的景德镇,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视察景德镇陶瓷企业等部分的内容,则是由乔生等人想方设法搜集而来,这极大地丰富了展览的体量,更为全面地向观众呈现景德镇的百年史。

作为展览地点的湖田书院,其所在地杨梅亭又称胜梅亭,被学界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青瓷白瓷同烧的窑场,亦为景德镇从素瓷高峰走向彩瓷鼎盛的开创性窑场,兴烧于五代时期、停烧于明万历,前后达七百余年。

古窑址与百年影像图片展,这种组合犹如穿越时空的邂逅,让来访者对景德镇有更为深刻的认知。诚如静默举行的影像展依然引来观众如织,景德镇虽不善言辞,瓷业圣殿的历史地位却依然稳固如山!

(本文选自《东方陶瓷》杂志2020年第一辑“时光映像”栏目,配图均由景德镇市乔生图片社提供,特此鸣谢!)

镜头下的百年景德镇

乔生,原名陈樵,1960年3月出生于江西景德镇,上海立达技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人文艺术家、国学画家、摄影家,天津景德陶瓷美术馆艺术顾问,上个世纪90年代创办景德镇乔生图片社。

著有《瓷都风情》系列从书,2006年获景德镇市政府非遗荣誉称号——景德镇民间艺术家,作品曾获2003年景德镇市青年陶瓷艺术创意大赛创意金奖、2008年上海艺术博览会金奖。2005年开始涉足国学绘画领域,创作颇丰,于2012年11月在新加坡举办国学绘画展览引起巨大反响。

来源:瓷器街

上一篇新闻

WeTalk 众语国际陪您过大年 送2021新年牛福利大陆版

下一篇新闻

辜鸿铭: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国学泰斗,却留辫子、宣扬封建陋习?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