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老百姓这样吃
新加坡和我的九十年代息息相关。在那个年代,不是韩剧,不是泰剧,也不是日剧,而是TVB剧和新加坡剧,捎带上一点美剧,占据了我们的(虽然以女孩子居多,但武侠迷小伙子也大多是从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晚饭时间。那些放学被留下来接受老师特别关照的孩子,赶不及回家追剧,只得趴到别人家窗户口巴巴的往里看,一边忍受着饿意狂咽口水,一边被电视剧情激动得怒发冲冠,都是体力活儿。
那时候,我们已经学习了“五大洲四大洋”,但对南洋这个书本以外的坐标毫无概念。其实直到今天,在吃过无数顿南洋菜之后,我仍然觉得南洋,特别是新加坡的华人,是一个很神秘的存在,有机会一定要深入研究研究。
吃最道地的新加坡平民饮食,还是要到牛车水人家这样的大巴刹才过瘾。巴刹是集市的意思,你可以在这里买到本地食材,也可以吃到最正宗的新加坡小吃,同时窥得新加坡多元文化的一斑。
一、肉骨茶
虽然称为茶,其实在制作肉骨茶的原料中,是没有茶叶的影子的。肉骨茶原先是作为药膳食用,以当归、党参、熟地黄、川穹、枸杞、桂皮、西洋参等,混合香料,与猪肉、猪排一起熬煮几个小时后,制成浓汤下饭来吃,以缓解南洋湿热气候给移民带来的关节病痛。因为“药”和生病相关联,所以,避讳称“药”,改称茶汤。吃的人多了,发现不但治病,还非常美味,逐渐成为新加坡男女老少都喜欢的早餐种类。不大的新加坡,到处都能看到排著长队的肉骨茶摊档。
肉骨茶分为福建口味的和新加坡口味的,新加坡口味的更重胡椒。肉汤是空嘴喝,或是拌着白饭和油条吃,肉排呢就蘸着用酱油、碎红椒和蒜蓉做成的料汁食用。随汤一般都会奉上一盏清茶解腻,间接坐实了肉骨茶的名头。
二、海南鸡饭
鸡饭起源于我国海南省文昌镇,选用当地产的文昌鸡做成白斩鸡,斩块以后,配上用鸡油浸润烹煮的米饭,再搭配上一碟子以蒜泥为主的酱油+辣椒调成的蘸碟吃,油香可口,鸡肉鲜美,当成正餐吃再合适不过。
三、炒粿条
典型的早期广府、福建移民带来的小吃,一隔几十年的断代,如果你让一位耄耋老人出国去吃一碗新加坡炒粿条,没准他能激动的和你叫嚷着:“这就是我小时候的味道!几十年没吃到了啊!”
三、辣椒螃蟹
五、咖喱鱼头
六、嘟嘟糕
内馅是椰茸和花生酱,外面是米面,放到特制的蒸具里蒸熟,再“托”出来,类似我们的米糕,算得上是新加坡的古早味,得名于小贩们用来招揽客人所按响的小喇叭声“嘟嘟”声。
七、娘惹菜
娘惹,是马来语音译。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经过马六甲海峡时,留下了一部分随行人员。这些人定居后和当地的马来族或其他民族的妇女通婚,生下的孩子就称为巴巴娘惹,巴巴指男性,娘惹指女性。
娘惹菜惯用小葱头、蒜头、姜、南姜、山姜、香茅、香花菜(姜花)、辣椒、薄荷叶、亚参膏、峇拉煎、肉桂、兰花、酸柑、班兰叶等调料,又以参巴辣椒酱(类似虾酱),干虾酱等吊味,同属东南亚偏酸辣的一支,却能自成一派。
八、叻沙(Laksa)
叻沙是马来半岛的无国界小吃,汤头以咖喱混合椰浆制成,配料有鲜虾、鱼饼、南姜等,主料是粗米粉或是粉丝,馋上辣椒酱调制而成,口感咸辣,如果是就著娘惹餐厅色彩绮丽的装饰图案来看,你可能就能体会到我对南洋的那种奇妙感觉了。
九、马来菜饭
自助餐式的马来菜,没有时间一样样单尝的,可以到专营马来菜饭的快餐店,像吃食堂一样,接受南洋口味的冲击。
十、夹馅豆腐(客家酿豆腐)
十一、罗惹
罗惹是新加坡的大杂烩沙拉,一种餐前开胃小吃。配料内容实在突破一般人认知,有芒果、菠萝、甜萝卜等水果,还有海蜇、虾片、油条、牛肉干等材料,最最少不了的还是那些我根本分不清的红红绿绿黄黄的南姜之类的香料。做法倒和正常沙拉差不多,切块以后,全都混成一盘子,只不过撒上用糖炒香的花生碎,浇上酸橙、罗望子、辣椒和虾膏调制成的料汁......开动前,你肯定要怀疑这到底是开胃小吃,还是减肥厌食好搭档。
十二、拉茶
这是马来半岛本土化的奶茶,“拉”指的是制作这种奶茶的方式,用两个缸子将奶茶倒来倒去,不断拉撑,拉的越长而且不漏,技术越好;起泡越多,味道越好,反正人家是这样解释的。
十三、乌打
这个很像西双版纳的“包烧”,将肉类(主要是鱼肉)和蔬菜用香料、辣椒腌制,包裹进芭蕉叶子里,先蒸到半熟,再到炭火上烤香。别有一番亚热带风情在心头。
十四、沙爹
没错,每个国家、细化到每个地方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烧烤文化。沙爹就是新加坡的烧烤,要配上特制的沙爹酱吃。沙爹酱据说是用花生酱、虾酱和椰浆调制的,对于一个吃火锅也要蘸麻酱的人来说,对于其他任何酱,都没啥认知。
十五、捞鱼生
捞鱼生更像是一种仪式,在新年的时候,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吃团年饭前,先对着一大盘子的鱼生挥舞筷子,口中还要搭配着“捞啊捞啊发啊发”的喊叫声,捞得越高,意头越好。一大盘子鱼生捞得七零八落,真正吃进去的倒没多少。鱼生以生鱼片为主料,搭配着各色蔬菜瓜果切成的细丝,撒上胡椒粉、芝麻碎等,颜色至少要有七种,可能是象征一周七天顺顺当当的意思。
十六、肉脞面
对于喜欢粉面吃食的人来说,最后这道,才是大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