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米其林榜单“排座次”即“原罪”?

【欧洲时报网】曾被称为“如同圣经一般存在”的米其林指南榜单(Le Guide Rouge)如今似乎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境地。11月28日,继上海、广州之后,米其林又来到了北京——

《米其林指南2020北京》正式发布,23家餐厅获星级餐厅荣誉。而如同前两个中国城市一样,此次榜单又一次引发网络“群嘲”,被人痛批“不懂中国”。

其实,不仅在中国,被誉为美食“红宝书”,至今也是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饭店榜单《米其林指南》的“出海记”并不顺利,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都面临批评与争议。甚至在大本营欧洲,都有数位名厨站出来对《米其林指南》的评选机制表示不满,甚至提起诉讼。

《米其林指南》究竟为何水土不服?

“原罪”之一:高端法餐的“话语权”

无论是在上海、广州还是在北京,《米其林指南》都收获了同样的质疑:一个法国榜单,怎么吃得懂地道中餐?

其实,米其林会在各地团队中加入本地评委,并不单纯是很多人以为的“老外评中餐”。而米其林最根本的问题其实不在于“食物密探”的国籍,而是这本指南的“血统”。

米其林榜单“排座次”即“原罪”?

图为入选米其林星级餐厅代表在北京首发仪式上合影。(图片来源:中新社)

《米其林指南》诞生于18世纪的法国轮胎公司“米其林”。在18世纪的法国,法餐正处于巅峰时刻。在众多名厨的率领下,法餐从烹饪理念、人才培养到美食评论都建立起了一套完善而现代的体系。人们现在熟悉的“头盘、主菜、甜点”的套餐形式,以及后厨分工合作,规范高效“烹饪生产线”都是当时由法国厨师所创立的。

可以说,法餐当时掌握了整个西餐世界的“话语权”,而在这股浪潮中诞生的《米其林指南》被奉为“美食圣经”,统治了欧洲餐饮界。在指南的推动下,法餐在欧洲的主导地位愈发稳固。

其他欧洲国家的厨师对此早有怨言。而米其林试图走出欧洲时,矛盾更加激化。

举个例子,2005年,米其林进入纽约,《纽约时报》吐槽米其林偏爱正襟危坐的传统高级餐厅:“二星以上的餐厅里,至少一半都是法餐。” 2008年,米其林去了洛杉矶。这座城市以各地各族的多元美食而闻名,包括墨西哥菜、非洲菜、日料、韩餐、菲律宾菜……但他们只评出了4家二星餐厅,没有三星。因此被食评家疯狂diss,气得米其林只评了两年就退出洛杉矶。

所以,米其林在中国水土不服,根本不是新鲜事。本质上,这不是中餐VS西餐的矛盾,而是一本法餐体系下诞生的美食指南,跟全世界各种饮食文化之间的矛盾。

“原罪”之二:迷惑的评价标准

虽然每次谈到评分体系时,米其林都会反复宣称:星级评价只针对食物的口味。餐厅的舒适程度,会另外用叉匙符号表示。然而在大部分人心目中,能够名列米其林榜单的饭店大多“高端”,普通人要考虑再三,做好“荷包出血”的准备才敢踏进大门。

2006年,有经济学家利用统计学分析米其林餐厅的各项指标,认为跟指南官方说法相反,星级评价的确与餐厅装修、服务,甚至周边环境有关。人们也时常听到,某些厨师为了冲击米其林,或是为了维持星级,花大价钱重新装修店铺的新闻。

其实,米其林把食物以外的因素纳入考量范围,这件事本身无可厚非。在法国等国的文化传统中,完美的用餐体验并不仅仅由食物的口味决定,环境、服务、氛围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评判标准。这种观念近年也越来越被中国人所接受。

但是,米其林宣称“星级只针对食物”的明面规则,和它对用餐体验的隐形考量之间,毕竟是一个矛盾。

像是为了反击这种批评,近几年来,米其林的一星评价给得非常“亲民”。香港平价点心店、烧鹅店,甚至新加坡的油鸡饭面小摊,都跻身一星行列。

这又引发了人们的嘲笑:几千块钱一位的高级酒店,和夜市上的小摊同列一处,你们的评判标准到底是什么?

“原罪”之三:无所适从的立场

米其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它想要的太多了。

从前的《米其林指南》很简单,1900年首次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面世时,作为一本以推动汽车出行及轮胎行业发展为目的小册子,它的受众是买得起汽车的欧洲有钱人,因此主要推荐环境优雅,菜品精巧的高级餐厅。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汽车不再是发达国家有钱人才买得起的奢侈品,米其林轮胎公司也受到影响开始衰退。在这种情况下,《米其林指南》把眼光放到了全世界:要扩张,要大众化,并且要赚钱。

于是,米其林去的国家越来越多,给的星星越来越多,涉及到的饭店种类也越来越多。一边商业化扩张,迎合本地饮食文化,把各种平民小店扶上星级;另一边,又无法抛开过去百年建立起来的,法式高级料理的审美标准,还得照顾西方游客的喜好。

此外,米其林还开始或明或暗地接受旅游局高额赞助。加上近日“买星”的传闻,也难免让人对它的公正性产生怀疑。

于是就造成了如今的后果:榜单一出,本地人觉得不够地道;游客觉得价格昂贵;食评家觉得太过包容;从业者觉得不够多元……

说到底,米其林想做全世界最权威、最多元化、最客观公正的餐厅指南,却忘记了,美食评价本身就没有一套放诸四海皆准的体系。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网络高度发达,信息爆炸增长的时代,永远无法取悦所有人的“排座次”这件事,也许就是米其林的原罪。

上一篇新闻

顺德鱼生抢“鲜”闯世界

下一篇新闻

静生活@美食美刻∣元旦吃点啥?东莞这些创新迎新菜式,不妨都安排起来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