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9日 星期六

山东手造|不止“卷万物”,她用煎饼卷出一个“花花世界”

左边“临危不惧”,右边“沂起抗疫”,两列红字中间,是一颗火红的心。

“临沂有新冠疫情后,很多事儿,我很受感动。”3月29日晚,一袭红衣的徐海霞,停下手中的活儿,声音洪亮,“我用煎饼做成这幅图案,致敬我们的全民抗疫。”

山东手造|不止“卷万物”,她用煎饼卷出一个“花花世界”

徐海霞正用煎饼花做抗疫图案。

煎饼,沂蒙山区传统的特色美食。据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沂蒙地区的群众即开始食用煎饼。清代蒲松龄曾用其如椽大笔,这样描述沂蒙煎饼,“圆如银月,大如铜缸,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千百年来,沂蒙山区的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工艺,使其成为独树一帜的地方特色美食。

如今,沂蒙煎饼在徐海霞手中,不仅品种从三四个增加到三四十个,颜色也从黄、白、黑变得五彩斑斓,还被做成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花,成为集观赏艺术与食用价值于一体的艺术品。

山东手造|不止“卷万物”,她用煎饼卷出一个“花花世界”

徐海霞用煎饼做的玫瑰花花束。

徐海霞,蒙阴县常路镇人,今年51岁,曾在绣品厂做过工人,2006下岗后,和丈夫一起摊煎饼卖。那时候,煎饼只有小米面、玉米面、豆面、小麦面等三四种,喜欢吃的也大都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吃法,就是当主食,卷大葱,或者卷各类菜。

“煎饼这么健康的食品,得想法也让年轻人爱吃。”天生乐观的徐海霞,对传统美食有着天然的责任感。大约2014年前后,她开始尝试把蒙阴黄桃榨成汁,用来和摊煎饼的面糊。正如徐海霞所希望的,黄桃煎饼,一上市就受到了小孩子及青年人的青睐。

从此,徐海霞不停试验,又陆续把芹菜、胡萝卜、南瓜、火龙果、甜菜根等各类蔬菜、水果汁加到煎饼糊中。

山东手造|不止“卷万物”,她用煎饼卷出一个“花花世界”

常路大嫂煎饼加工厂的各类煎饼产品。

“每一个新品种,都做过十次八次,甚至几十到上百次才成功。”如今,徐海霞已研制出50多种口味的蔬菜和水果煎饼,煎饼的颜色也由常见的黄色、白色变得五彩斑斓,光红色的就有粉红、玫红、大红、深红等四五种。与此同时,煎饼的营养随着添加蔬菜水果的不同,变得各有侧重,销售价格也从一斤六七块钱,卖到15-40元钱不等。

“传统不能丢,创新也是必须的。”徐海霞说。一次,有位顾客进入煎饼店赞叹道,“你这煎饼,五颜六色美得像花似的。”这句话让徐海霞灵光一闪,“煎饼为什么不能做成花呢?”曾经绣过花的徐海霞,开始有了用煎饼做花的念头。

山东手造|不止“卷万物”,她用煎饼卷出一个“花花世界”

徐海霞门店里摆放的煎饼花工艺品。

那段时间,徐海霞一有空就到鲜花市场去观察,玫瑰、月季、茶花、牡丹……边看边在心里琢磨,遇到特别喜欢的就干脆买回家。花在心里有了数,这只是第一步。真到做的时候,太湿了,煎饼就沾到一起,分不出层;太干了,一折就碎。到底怎么把握这个度?徐海霞天天琢磨,半夜醒了也跑到店里做。

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花终于做得像模像样了。但是,沾煎饼的糊糊,又难住了徐海霞:用胶水粘的花,不能吃。最终,经反复试验,徐海霞用糯米加土蜂蜜代替了胶水,“煎饼花”最终获得成功。

山东手造|不止“卷万物”,她用煎饼卷出一个“花花世界”

用煎饼做的山茶花。

“蒙阴大嫂把煎饼做成了花”,徐海霞的创新被多家媒体报道后,她的煎饼花供不应求:饭店尤其是主打鲁菜的饭店订购煎饼花,做高档宴席的配花;老人小孩过生日,订购花篮;结婚的年轻人,也来订购捧花;新加坡、日本、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客户,在订购传统煎饼的同时,也尝试订购煎饼花……

山东手造|不止“卷万物”,她用煎饼卷出一个“花花世界”

用煎饼做的牡丹花。

山东手造|不止“卷万物”,她用煎饼卷出一个“花花世界”

煎饼花为经典鲁菜酱牛肉配菜。

“光知道山东煎饼能卷‘万物’,不知道还能做成花。”去年10月,在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上,不少游客拿着煎饼花连连赞叹,不忍下嘴。

除了食用煎饼花,徐海霞还用煎饼花制成艺术品。去年,她用9900朵煎饼花,做成了一个直径一米的大绣球,放在蒙阴县城滨河路广场上,用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引来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山东手造|不止“卷万物”,她用煎饼卷出一个“花花世界”

徐海霞用9900朵煎饼花做的绣球。

创新,热心,责任感,让徐海霞带动沂蒙煎饼变成食用兼观赏于一体的艺术品,也让沂蒙煎饼成为带动姐妹们增收的“花活”。

徐海霞创办的蒙阴常路大嫂煎饼加工厂,现有工人40多人,都是从小会摊煎饼的中年妇女。常路大嫂煎饼,不仅卖到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还出口到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地,年销售额500多万元。

山东手造|不止“卷万物”,她用煎饼卷出一个“花花世界”

徐海霞(右二)带领厂里的姐妹一起用煎饼做花。

磨面,榨汁,和糊,摊饼、揭饼、折叠,裁条,抹糊,卷花……每一朵煎饼花,都带着徐海霞和姐妹们热乎乎的手温、虔诚的心和对生活的热情。沂蒙煎饼,在新一代沂蒙大嫂手中,不再仅仅是果腹之物,而成为沂蒙人民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艺术品。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魏新美 通讯员 张圣虎

上一篇新闻

漫说周恩来的“平易近民”

下一篇新闻

“海外300万晋江人,哪家没有一段生离死别的辛酸故事?”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