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特稿|中国水利:走近世界舞台中心

特稿|中国水利:走近世界舞台中心

特稿|中国水利:走近世界舞台中心

40年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水利人探出身去,感受外部世界的清新空气,在一次次牵手中促成合作。

40年后

中国水利人更加自信地敞开怀抱,与国际社会分享绿色发展经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伟大跨越,一步步走近世界水利舞台的中心。

回望40年

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未来的擘画和引领。中国水利,用40年的发展历程阐释着自己的改革逻辑:越开放,越发展;越合作,越共赢。

从引资引技引智到自主创新

实践探索砥砺前行

1978年,中国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中国水利打开了对外合作的大门。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引进管理经验和智慧,加快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水利对外合作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1984年,云南鲁布革水电站率先敞开封闭的窗口,大胆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对引水系统工程实行国际招标及合同管理。

特稿|中国水利:走近世界舞台中心

云南鲁布革水电站

日方承包商最终以低于标底56.58%的价格中标。工程施工中,日方以组织精干、管理科学、技术适用以及强有力的计划施工理念,创造出工程质量好、用工用料省、工程造价低的显著效果,让当时的中国水电建设者叹为观止。

一连串的冲击波掀开了计划经济的一角,催生了中国现代水电工程项目管理制度。1984年4月,原国家水利电力部正式成立了鲁布革工程管理局,一改以往水电站建设由施工局、设计局、电力局三方分而治之的状况,并实行了国际通行的建设监理制和项目法人责任制等管理制度。最终,鲁布革大坝按期实现截流,中方负责的地下厂房开挖工程不仅赶上了进度,还提前3个月完工,创造了中国水电建设史上的“鲁布革经验”。

随后,在黄河小浪底,水利人顺势而为,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

特稿|中国水利:走近世界舞台中心

黄河小浪底工程

1994年,小浪底工程在全世界公开招标,引入国际通用的菲迪克条款,开展工程建设管理。然而,在与西方人并肩作战、与国际惯例接轨时,中西方思想观念、文化背景、施工经验、经营管理,在这里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深层次的碰撞,导致大河截流的关键性工程——导流洞工期面临推迟一年的严重威胁。

1995年年底,水利部决定成建制引进中国水利水电第一、第三、第四、第十四工程局组成OTFF联营体,与外方承包商签订劳务分包合同,承担三条导流洞的赶工任务。中方以精湛技艺、诚挚态度取信于外方,在中外各方的配合下,中方联营体不仅逐步扭转了被动局面,还形成了振奋小浪底的“OTFF效应”,创造了国际管理模式下的中国水电速度。

如果说,鲁布革工程掀开了中国水电项目管理改革篇章,那么,小浪底工程收获的不再仅仅是“引进来”的资金和技术,更多的是在磨合中推动合作,在中国水电建设体制机制方面经过碰撞全面与国际接轨,探索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方式和理念,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12年7月4日,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至此三峡电站全部机组投入运行。截至2017年,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

特稿|中国水利:走近世界舞台中心

三峡工程

在三峡泄洪坝段两侧底部的水电站厂房内,32台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2250万千瓦,拥有当时世界上出力最大的70万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

“我们的梦想就是要在中国的三峡大坝上,使用中国人自主技术研发出来的高端水轮机。”20年前,东方电机公司副总工程师石清华还是一名普通技术员,和很多中国水电工程师一样,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

石清华被派往加拿大GE公司当“学徒”。那时,三峡工程要上马70万千瓦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但中国当时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只有32万千瓦。

1996年6月,三峡工程左岸水电机组招标开始。工程决策者们把“学技术”摆在比“买装备”更重要的位置,在左岸14台机组招标文件中明确了“三个必须”:其一,投标者必须与中国制造企业联合设计、合作制造;其二,必须向中国制造企业全面转让核心技术,培训中方技术人员;其三,中国制造企业分包份额不低于合同总价的25%,14台机组中的最后两台必须以中国企业为主制造。三峡总公司根据技术转让的进程和执行情况分期支付了1635万美元的技术转让费,确保核心技术转让完全到位。

在这场国际化竞争中,2009年,三峡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功实施了世界最大水电机组的国产化战略,使我国水电重大装备制造业用7年时间实现了30年跨越发展,完成了从分包商到主承包商的地位转换,我国在一些原先落后的关键技术领域迅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并逐步走向世界电机制造业的制高点,最终走出了一条“以市场换技术”并“以技术占领市场”的成功之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10座水电站中有5座均由三峡集团建设运营管理。

40年间,我国利用外资范围从开始的水利灌溉项目扩展到防洪、排涝、水力发电、供水、水土保持、水环境治理、水利扶贫等各个业务领域。外资在一定时期内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从整体上加快了水利建设的进度,有力推进了水利科技进步,推动水利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发挥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引进“硬件”的同时,技术援助、政策研究、战略规划、人才培训、模型研究等“软件”也在为中国水利改革发展注入动力。

从资金、技术、管理的全部引进到在碰撞中实现对接,再到拥有完整的自主研发和升级能力,中国水利在40年国际合作的探索实践中,一路披荆斩棘,奋勇前行。实践充分证明,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坚持改革开放,顺应全球化潮流,才能实现又快又好地持续发展。

从参与融入到全面合作

中国水利登上国际舞台

2004年,鲁布革水电站还清了向世界银行借贷的1.454亿美元。而后,鲁布革人开始跨越国境,先后进驻缅甸、老挝输出技术和管理,运行维护其水电站。

在中巴经济走廊和东南亚,在广袤的非洲大地,在南美洲的崇山峻岭之中,从工程施工到设计咨询,从设备出口到人员培训,直至水利技术标准国际化,中国水利“走出去”的步伐如今已遍及9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数量、领域还是质量,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跃升,在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变化和利益的同时,也为我国水利企业、技术、产品和装备在国际上赢得了市场、信任和肯定。

特稿|中国水利:走近世界舞台中心

中国承建的厄瓜多尔辛克雷水电站

从初步探索“引进来”到迈开步子“走出去”,再到“两个轮子一起转”,中国水利逐步实现了全面登上国际舞台。水利部先后与60多个国家水资源主管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和谅解备忘录,与国外政府部门建立了30多个双边固定合作交流机制,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水利国际合作格局。

中日农田水利交流、中韩水资源交流、中泰农业水利合作交流、中以节水灌溉交流……除水利、水电、水土保持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合作外,水行业战略研究、水资源立法、机构能力建设、流域管理、综合经营、水库移民、公务员培训等也都逐步纳入了水利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范围。

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和第47届联大确立“世界水日”之后,重大国际水事活动接连不断。在世界水论坛、布达佩斯水峰会、斯德哥尔摩世界水周、新加坡国际水周、国际大坝委员会年会、联合国“国际水合作年”系列会议等重大国际活动,中国水利人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重大国际水事活动,进一步提升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先后积极承办或主办世界水理事会董事会会议、国际水利学大会、国际大坝会议、黄河国际论坛、今日水电论坛等多个重要涉水国际会议,推动水利技术交流与合作,并积极推动在世界水论坛、世界水资源大会等重要国际水事会议中举办中国专场,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与赞扬。

迄今为止,我国水利部门和专家已参加了40多个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水利组织。2009年、2011年,水利部专家以明显优势先后当选国际大坝委员会、国际灌排委员会主席,实现了中国人担任国际重要涉水组织主要领导人的突破。随着中国水利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水利人才队伍的壮大,我国水利专家先后在国际大坝委员会、国际灌排委员会、世界水理事会、国际水资源协会等12个重要国际水组织担任重要职务。

水利部还同联合国有关机构合作,先后组建了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国际小水电中心,发起成立国际泥沙研究学会、国际小水电联合会、国际沙棘协会、世界水土保持学会,成为我国水利对外开放、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水利以更加强劲的声音参与涉水国际组织和重大国际水事,以更宽广的胸襟和更负责的态度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在为我国水利改革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外部推力的同时,也让中国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从互利互惠到分享经验

在更高层面拥抱世界

2018年1月,澜沧江-湄公河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发表《金边宣言》,李克强总理强调:澜湄合作因水而生,也必将因水而兴,要进一步深化澜湄水资源合作,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等产能合作。

特稿|中国水利:走近世界舞台中心

“中国愿与流域各国进一步加强水旱灾害、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经验技术交流,将水资源合作打造成澜湄合作的旗舰领域。” 澜湄水资源合作联合工作组中方组长、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巡视员于兴军说道。

我国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为艰巨的国家。40年来,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国际合作,开放力度越来越大,交流范围越来越宽,合作层次越来越深,水利部领导与国外水利同行的会见、会谈、互访、分享越来越频繁。中国正在不断书写着一个负责任治水大国的担当和善意。

2002年以来,中国连续16年通过湄公河委员会主动向泰国、柬埔寨、老挝和越南提供澜沧江汛期水文信息,中国在澜沧江修建的梯级水电站“调丰补枯”作用明显,使湄公河水文状况在全球气候急剧变化、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转趋稳定。

在澜湄合作提出不到三年的时间内,澜湄水资源合作联合工作组、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先后成立,在人员培训、技术交流及项目合作等领域均取得务实进展。2018年年底,六国就《澜湄水资源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达成共识,该文件将作为未来五年澜湄水资源合作的纲领性文件,确保澜湄水资源合作蓬勃健康发展。

不止是湄公河流域,中国与周边国家以水为伴,因水而融,与各国在国际水文报汛、防洪减灾、工程建设、联合考察和技术交流方面合作不断深化,在帮助各国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的同时,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也在不断增进,惠及跨界河流两岸各国人民。

在中国水利的国际合作领域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加强区域合作占据着重要位置。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倡议与机制,促成中国水利成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巩固和深化了中国同有关各国的传统友谊与合作。

2018年2月,作为 “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设施联通工程,由中方承建的喀麦隆最大的曼维莱水电站主体部分通过验收,水电站实现输电后,将极大缓解喀麦隆电力不足问题。

特稿|中国水利:走近世界舞台中心

中国承建的曼维莱水电站

随着我国三峡、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锦屏等一批世界级大型水电工程的建成,我国坝工技术已占领世界制高点,而与高坝工程密切相关的高边坡稳定、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温控、地下工程施工、深厚覆盖层基础处理、长隧洞施工、泄洪消能、高坝抗震等一系列世界级高新技术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科技创新推动我国从水电大国走向了水电强国。

正因如此,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秉承亲诚惠容的原则,以先进的水电开发、运营管理、金融服务以及包括设计、施工、重大装备制造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整合能力,深耕马来西亚巴贡水电站、丹麦麦洛维水电站、几内亚乐塔水电站等建设,一系列中国举措、中国方案,为优化全球水治理、造福全人类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在中国水利经历从全球化受益者到全球化贡献者和引领者转变的同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也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继都江堰之后,我国第二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古代水利工程。

2018年5月,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全部成功入选2018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有17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成为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范围最广泛的国家。

时光荏苒,岁月砥砺。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中国水利与世界各国的发展繁荣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国际水安全的贡献度,对全球水治理的引领力,无不攀上了新高度。中国水利正在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前所未有地具备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我们比任何时候都坚信,越来越多的“中国水利”字样,将自信从容地镌刻于世界前行的车轮上。

来源 | 中国水利报 作者 | 周妍 薄宁

上一篇新闻

崇德向善 与好人同行|毕书杰:致力民族生态产业发展 以诚信开拓国内外市场

下一篇新闻

与自然零接触,总有一个地方适合你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