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宽窄巷子花涧音,汉服文化呈现浓浓的中国之美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着辉煌的历史,服饰风格也在不断地演变发展。各民族服饰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摇曳生姿,其中汉服作为中华民族的形象,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最近几年,时常能看到一些年轻人穿着传统汉服游走于大街小巷,引得路人驻足观望,疑惑地问:在拍戏吗?还是在拍古装照?甚至有人讥讽这是哗众取宠的行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代人们对汉服文化的了解程度不深。

其实早在2002年初,汉服文化就开始兴起了。最开始是一篇名为《失落的文明——汉民族服饰》的文章在网上爆红,紧接着,汉民族论坛、汉知会、汉网等关于汉民族和传统文化的论坛开始相继成立,年轻的网友们在这些论坛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汉服”研究的文章,继而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003年11月,新加坡官方媒体《联合早报》大篇幅报道了中国郑州的普通市民王乐天在街上穿着汉服行走,到此,汉服被媒体关注后正式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一时间,有关汉服文化复兴的内容在网络上引爆,并逐渐形成了燎原之势,汉服正式开始融入现代文明社会,走入全球华人的生活。

宽窄巷子花涧音,汉服文化呈现浓浓的中国之美

汉服背后的文化积淀

汉服从夏商时期开始逐渐形成,经历几千年的时光,一直作为汉族的衣冠,直到清初才被统治者禁止穿着。《左传·定公十年》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而“汉服”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汉衣服制度”是汉朝的一种服饰礼仪制度。汉朝在中国历史上较为辉煌的成绩是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一统”的基础,产生了“汉字”“汉语”“汉人”等特定称谓。汉代服饰也是历经漫长的更替过程,从汉初沿袭秦的单一和朴素,到东汉注重重定服制,几经变迁,形成了今天的汉服。

很多人印象中,汉服指的是意见宽袍大袖的衣服,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汉服包括衣、冠、发式、面饰、鞋、饰物等元素,正确地说,汉服是一套整体的礼仪系统,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褒衣宽袖、系带隐扣,讲究天人合一。

汉服给人的印象是平淡流畅、泰然自若,体现的是中国人与世无争、宽厚仁爱的人生境界,包含的是天人合一的智慧和敬天礼地的虔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汉服被称为民族的第二皮肤,见证着各民族的过去和未来,不仅如此,汉服还对藏族、白族、朝鲜族等民族的服饰有一定的影响,连日本、越南、不丹这些国家的服饰也都是由汉服演变而来的。

宽窄巷子花涧音,汉服文化呈现浓浓的中国之美

汉服的传承与没落

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历朝历代服饰始终在承袭的基础上有所变化,但一些重要的服饰结构和特征却始终没变,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形成了汉服的鲜明特点:交领、右衽、束腰、宽袖,绳带系结,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每个朝代的汉服都以这些特征为基础,形成了不同的汉服款式。如:战国时的曲裙深衣,魏晋时的衫子,唐代的大袖衫、齐腰襦裙等。其中曲裾多作为正式礼服,不大适合日常所穿。虽然汉服的款式多样,但男子的服装样式与女子的相似,只是后期女子的衣式多为襦裙曲裙。而长幼尊卑、上下等级差别、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始终没有改变。

汉服的基本特点除了体现在衣服表面,还体现在为人处事等人的思想上。如:汉服中的“中缝”被赋予了刚正、公平、正直之意。《礼记·深农》中说:“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背缝垂直而领子正方,象征政教不偏,义理公正。”

随着中原避域的开拓,汉文化也在野蛮入侵中得到宣扬,汉服文化也得以传播到大江南北,甚至有些海外国家也借鉴汉服特征。其中,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日本的和服又称为吴服;唐时,新罗请求唐太宗赐汉衣冠,革除新罗服饰,以同于中国等。这些事例无不体现了汉服文化的影响深远,同时也使汉服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做为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为这璀璨的文化瑰宝而自豪。

然而自近现代以来,西学东渐,汉服慢慢被外国服饰同化。现在我们无论常服还是礼服,都已经没有了汉族元素,汉服更成了一种尘封的历史记忆。这种缺失对汉民族文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这种遗憾,使得汉服失去了传承,也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失去了一种内涵。那么,这种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1644,清军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但由于汉人的不满与抵抗使得清政府公开废除此令。1645年6月15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布“剃发令”,其执行口号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在同年7月9日,清朝又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虽然汉人为了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努力斗争,但最终失败,使汉服的“交领右衽”被满服的“长袍马褂”所替代。不过由于汉服强大的生命力,使其一部分的传统被保留下来。

辛亥革命后,“剃发易服”的制度被废除。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汉服了。女子大都穿上了褂裙和改良的旗袍,男子大多穿上中山装和褂袍。这使汉服在历史的舞台上隐去,以至于当今社会有人认为汉族的传统服饰便是旗袍、中山装、唐装等。这种情况实着令人惋惜。

宽窄巷子花涧音,汉服文化呈现浓浓的中国之美

汉服的复兴之路

21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逐渐提高,世界各地刮起“中国风”,汉服文化开始走出国门,APEC会议时,全体领导人身着唐装参加会议,更是让中国元素开始在世界时尚圈中被重新发现,汉服成为时尚界的一大热门话题不断发酵,以汉服元素为灵感的服装设计开始频频登上巴黎时装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汉服文化更是越来越引起世界的重视,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一些名人的带动下,以年轻人和高级知识分子为主的汉服文化复兴队伍越来越庞大起来。一时间,“拯救汉服,回归华夏精神家园”的呼声不绝于耳,日渐响亮。

在全世界都在采取各种方式保护与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今天,有汉服文化爱好者就曾提出这样的设问:“当看到日本人有自己的和服,韩国人有韩服,印度人有莎莉,越南人有长衫,唯独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以及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汉民族,除了穿着西装革履,却没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时,你怎么想?韩国总朴槿惠来访的时候还穿着韩服宣传韩国传文化,那么我们要是出国的时候要展示我们的传统服饰该穿什么衣服呢?”

在这样的前提下,济南大学艺术学院服装系老师鲍怀敏,号召把汉服带进大学校园,她亲自动手缝制汉服,在校园里进行现场宣传,在学生中引起轰动;安徽医科大学女生尹丽萍常常换下现代衣服,身着古装,在合肥市公园义务讲解汉服,成为公园中一道古色古香的亮丽风景;许多城市举办汉服文化节,人们穿着汉服赶赴盛会;不少高校建立汉服社;各种的汉服网店、实体店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举办汉服婚礼。汉服在消失了三百多年后,再次出现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宽窄巷子花涧音,汉服文化呈现浓浓的中国之美

行走在时尚前沿的电影圈,也争先恐后地把汉服元素搬上大银幕,汉服设计已经成为古装商业影片中的亮点,从《英雄》《十面埋伏》到《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些国产商业影片中别出心裁、美轮美奂的汉服设计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备受关注与争议。

目前,汉服复兴尽管存在争议,但是依然得到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在谈到汉服运动时就表示:“服装是人的第二皮肤,人类通过服饰来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越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认同。”因此,汉服文化的复兴,不是简简单单地穿着汉服标榜自己,而是要当文化的保护者,去宣扬民族自信,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复兴不是复古,古人用得我用不得,是复古;古人用得我也用,是复兴。”宣扬汉服文化,就是在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汉服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继承了先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汉服文化的复兴之路,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上一篇新闻

“徐州文化旅游(新加坡)嘉年华”圆满落幕

下一篇新闻

穿汉服绘灯笼 在川外籍人士成都庆中秋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