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临沂莒南板泉镇"绿色智能+乡村振兴"的崛起样本

临沂莒南板泉镇"绿色智能+乡村振兴"的崛起样本

先进的纱锭生产线。 记者 任振国 摄(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

素有“名臣故里、柳编之乡”之美誉的全国重点镇、山东示范镇——板泉镇位于临沂市区东部,南与临沭县相邻,西隔沭河与河东区相望,总面积101平方公里。

时时处处以国家与民族利益为最高追求、具有历史代表性的人物明代重臣——王璟,将爱国守家的精神深深地根植于这片土地上。

新时代,板泉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时刻牢记习总书记提出的“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他们坚持以“绿色环保、智能创新”为统领,不断从供给侧改革发力,促动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的美丽蝶变,步伐矫健地走在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发展的前列。

板泉镇党委书记王言君说:“近年来,面对城乡发展差距依然存在的现实,全镇上下都在布置和践行转变思想、做实产业。一种‘坐不住’的紧迫感和兴奋感呼之欲出。我们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就是满足群众新期待’的总体目标,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程度上积极行动,敢于突破‘最后一公里’,加大环保治理力度,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以期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互联网+”培育发展新动能

穿梭农庄,走过乡野,映入眼帘的村庄道路宽敞整洁。郁郁葱葱的树木中间整齐地排列着青瓦白墙和民宿乡墅清,高端大气中透出清新端丽的气质,有着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这里便是板泉镇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有“木梳之乡”称谓的东高榆村。

该村之所以叫“高榆”,是因为村中间有一棵高龄的老榆树。这棵在村民眼中象征着“余钱”的吉祥树,见证传承发展了300年的木梳业从低谷走向高潮的智能升级转型之路。

当传统销售模式走入低谷之时,板泉党委政府乘借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历史交汇期,对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进行有益探索与最好实践。

首先他们带领村民瞄准“世界市场靶心”。大力提倡的电商营销模式,为木梳业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电商园、木梳体验馆等与互联网紧密相连的销售平台打破了板泉镇木梳业的传统销售瓶颈。互联网的信息化技术及自主化设计软件在这里“大显神通”。她将每件订单进行审核、拆单、排产,最后形成加工、分拣、入库等指令,有的放矢地做到了组织村民按批次生产的模式。

这样智能兼柔性化的生产销售模式既解决了定制木梳个性化与加工生产规模化的矛盾,也让每件木梳在生产前就完成了销售工作。由此,高榆村款式多样的小木梳从小乡村走向了世界销售的中央,并势如破竹的占领了全国木梳市场销售份额的70%,老祖宗留给村民们的致富法宝,在智能化销售模式下名副其实地变现,成了高榆村老百姓口袋中的“新余钱”。

如今,粗壮的老榆树在春风中摇曳生姿,气象更新。穿梭忙碌在环保发展第一线的东高榆党支部通过党建积极发挥着引领作用。他们依托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打造高榆河绿色长廊、生态宜居村落。足不出户就能将产品远销国际舞台的村民们,幸福指数直线飙升到了史无前例的最高点。

同样,作为传统工艺传承企业,柳编企业龙窝工艺也在智能化发展中不仅尝到了赚取外汇的甜头,而且享誉德国、美国等,成为进入世界一流发达国家居民家中的“中国元素”。

众所周知,“全国柳编在山东,山东柳编在莒南,莒南柳编在板泉”。历经六十年发展的柳编产业如今在镇政府的领导下红红火火地发展了起来。他们的法宝则是不断地淘汰落后的技术与款式,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不断引进新技术新产品,逐渐形成形成了种植、研发、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而作为天猫商城柳编产品销量排行名列前茅的龙窝工艺,面对瞬息万变、竞争惨烈的国际国内市场,更是将环保创新摆在发展致胜的最顶端。

该公司组建多人设计团队,频繁亮相于各类商品贸易展交会场,看世界与国内的流行趋势,紧跟时代流行元素的步伐,不断改良工艺,引进新技术,将产品的原材料由柳条拓展至草、木、铁艺等,工艺也由单一粗放走向繁复精致,新颖的款式与绿色环保的品质让产品远销至欧洲、韩国、新加坡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已经形成环保传统产业拳头的板泉镇已成功扶持“龙窝、利顺、明诚、木艺轩”等10余家有实力的柳编加工企业进行了新旧动能转换,而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反哺着该镇农业的发展。作为柳编的主要原材料,板泉镇的杞柳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柳编产业从业人员高达3.5万人。

科技创新激活产业兴旺新蓝图

冠冕为临沂“全市新旧动能转换企业品牌建设模范乡镇”的板泉镇在企业智能化改造中坚持两化融合,通过有效引领,促使传统制造业不断加大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装备更新换代力度。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达到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来减少成本开支,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资金使用率,使产业在可持续、低碳化、绿色化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去年以来,板泉镇党委镇政府深入开展“重点项目动能转换推动年”活动,聚焦“双招双引”,累计开展招商活动62次,在谈项目17个,完成签约项目9个,新开工项目5个,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5个,其中投资12亿元的开源泰10万环锭纺项目、投资10亿元的镇驻地“秀泉小镇”城镇综合体开发项目、投资10亿元的临沂佳德木业转型升级项目、投资2亿元的山东仁通新型建材项目正在全面开展。

让人称奇的莒南县板泉镇的“明星企业”与“功勋企业”,在2015年由青岛安华泰商贸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瑞祥泰公司当年投产便当年获利。首次利税过1000万元之后,一路大刀阔斧的发展让其在短短三年内就突破了2000万元的利税,它的崛起与智能化转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三十多人的研发团队紧跟国际形势,技术与设备的同步更新让智能化无缝隙地融入到企业发展的脉搏中。

去年,该厂十万环锭智能纺项目是板泉镇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项目之一。目前,已建成现代化厂房6个,从德国赐来福公司引进新型320转杯纺纱生产线6条,开发了智能纺系统,启用“云指挥”纺纱。这种智能化先进设备极大地为企业节省了人力物力,实现万锭用工水平从目前行业平均60人一万锭,下降到10-15人一万锭的水平。实现纺纱生产流程自动化率100%,生产效率提高了200%,运营成本降低了20%以上。同等产能下,一条生产线的运营成本降低了两成,生产效率、能源利用率提高了两成。

步入山东瑞祥泰公司,开阔的厂区内洒水车像个巡逻卫士来来回回撒播着爱意,迎着扑面而来的湿润空气步入宽敞明亮的厂房,刚刚引进运行的12条捷克纺纱机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千余米的多条生产线中皆有一名操作工人在低头敬业地忙碌着,身侧那些呈团状盘卧的白色棉条在“沙沙”的机械运作中变身为硕大的线轴成品,最后被设备顶端的长长输送带输送出来,整个生产画面充满智能化工业的气息。

作为劳保当中的“老字号”,开源泰集团公司沿着智能创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为自己开辟出了一片新江湖。

同样是“老字号”的庞疃纸业在绿色环保、智能创新方面“老”而弥坚,以稳中求新的风格为板泉镇新工业呈现出一抹明媚的春色。

庞疃纸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邢淑凤告诉记者:“我们所经营的造纸行业本身就是资源循环再利用的行业,公司生产所用的原材料全部都是废旧资源。”

三十而立的庞疃纸业是传统企业中自然且神奇的存在。当人们谈造纸厂排污色变的时候,他们居然在清澈的企业排水中悠哉悠哉地养起了红白相间的金鱼。

2018年,当全国很多同行都在环保督察“回头看”中纷纷关停整顿的时候,它却异常走红,销售产品不断攀升,效益好得令人眼热。当然这种幸运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将环保理念植入企业发展命脉的丰硕回报。

在三十年的企业经营中,青疃纸业围绕环保节能不断开拓创新,他们将造纸业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减少废物的排放,又实现了循环利用,将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自身发展融会贯通、命运相依。

首先,在原材料的选择上,他们杜绝以往价格虽然低廉却带有污染性质的麦秸秆,全部改为废旧资源再利用的纸箱。在收购原材料的过程中,对提供原材料的打包站有着严格的“进口模式”。以往打包站是名副其实的垃圾场,从地面的硬化到垃圾分类等问题都得不到有效解决。庞疃纸业着手唤醒并强化了他们环保“零基础”。对打包站的筛选与考察督促严格规范。企业每年回收再利用掉约计20万吨废旧纸箱,也为节能降耗、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次,借助国外先进节能技术,引进透平风机的使用,该企业每吨纸可降低用电30度,全年节省电费30多万元。另外他们还自行发明了D型纤维回收设备,通过物理原理,利用分层回收的方式来增加纸纤维的回收再利用,在绝对避免了化学药物对水质二次污染的同时,年节约用水一万多立方,减少生产成本50万元。

曾经愁煞厂家,更令周边群众侧目的废水在层层过滤和反复沉淀利用后,非但没有了以往污气不堪的尴尬,排放池还成了娇贵金鱼的“欢乐之家”。

据与省环保中心联网的实时监测数据显示,该厂排水的主要污染指数COD与湖泊自然水的含量一致。

而让金鱼茁壮成长的庞疃纸业也在这种成长中成为强者。公司总经理邢淑凤说:“我们公司是1990年建厂的,与我们同期创业的不论是国企还是私企,现在大多早已销声匿迹了,而我们依旧在生产运转,靠的就是生态经济与智能创新!”

这位美丽睿智的女企业家已经看到,当前世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蓄势待发,绿色环保、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之间、大国与大国竞争的新赛场,谁下好创新科技这步先手棋,谁就能赢得市场和话语权。

临沂莒南板泉镇"绿色智能+乡村振兴"的崛起样本

金北陵公益性公墓。

“绿色革命”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景象之所以令人向往,不外乎是自然环境的纯净与优美。而现代乡村所面临的农业水源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业以及各种原因造成的土地流失现象,让原本应该绿水青山、风清月明的农村环境失去了天然的“高颜值”。为了治理好环境,板泉镇坚持发展与治理并重、生产与生态兼顾,加快实现畜牧业转型升级,让“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再次成为农村“新常态”。

在去年忙碌充实的工作中,板泉镇结合全县“大拆迁、快建设”集中攻坚行动,积极启动镇驻地旧村改造建设,不断深化环境综合治理,全镇拆除沭河水域违法建筑及网箱、鱼阵320个,投资3000万元的武阳河治理已全面启动,拆除武阳南山非法采矿采砂31家、清理压占耕地10万平米,拆除禁养区大白常等村养殖场100余家,适养区改造30余家,全面办结环保督察组转办信访件,解决了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

毋容置疑,虽然改革转化的阵痛不断,但是板泉镇在未知领域的尝试中也收获改革红利。对于逝者与活人争地的墓葬陋习,板泉镇首当其冲地走在破旧立新的先锋前列。

在板泉,与时俱进叫停了古老的殡葬习俗。究其缘由,具体负责推进这项工作的党委宣传委员殷方方给出答案:其一,土法安葬方式大量地侵占了原本就日趋减少的土地,浪费了土地资源。一个普通的坟茔占地小到7-8平方米,大的则20多平方米,而公益性墓地每个墓穴占地仅0.5平方米。其二,丧事活动的大操大办为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通常一场丧礼下来,花费少到几千,大到十几万。为了减少土地不必要的流失,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板泉镇大力提倡厚养薄葬,并投资近1000万元,高标准推进殡葬改革,在全镇建设公益性公墓7处,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将移风易俗教育持久化。

走进位于渊子崖村东北部,原北宋著名抗金女将领刘金定安营扎寨地-“黄金堰”西南坡的丘陵处,一座公园式的公益墓地格外引人注目。松柏、鲜花、紫藤、各色盛开的月季花,这座拥有着4000多个穴位的公墓就是金北陵公益性公墓,又称金北陵人文公园。这座公益性公墓已经回迁安葬了1400多位已故村民。约计节约土地800-1000亩。而与公益墓地同步进行的树葬、花葬、可降解骨灰盒以及建立公共吊唁大厅的做法也成为可借鉴的政务殡葬改革的新模式,引得来自江苏徐州、山东菏泽等省内外30余个单位前来学习观摩。

以智能创新促进乡村振兴,以产业兴盛反哺农业发展,以农业田园好风光修复乡镇回归到质朴天然。

党建引领、产业兴旺、品牌优质。内外兼修的板泉如今树茂林丰、池水清碧、环境优美、道路通畅,焕发出前所未有的乡村文明新气象。邻里守望、热情淳朴、尊老爱幼、诚信友善。这种升级版的美丽还原了乡村该有的纯净与自然,是岁月静好的具体体现。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板泉经济体系的实践中落地生根。去年该镇实现企业税收1.52亿元,同比增长87.22%;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50万元,同比增长88.25%;税收收入增幅居全县乡镇第一。

新时代,在绿色智能与科学创新面前,谁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或者影响力,不仅要看决策者的智慧贡献,更要看决策者接地气而又顺应潮流的担当作为。

板泉,一幅临沂市的“东方明珠”“乡镇样板”的文明画卷正绽放出它的迷人魅力与容颜。

临报融媒记者 任振国 通讯员 赵细溪 纪献光 汲飞龙

临沂莒南板泉镇"绿色智能+乡村振兴"的崛起样本

上一篇新闻

忽然一周丨阿拉小优2.9亿对赌欣龙控股

下一篇新闻

玩艺术的他们,居然用上了这样的绘画工具!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