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驾驶证的发展变迁与驾驶证识别那些事儿
回顾历史,机动车驾驶证是方寸之间的艺术品,也是各年代生活的缩影。为更好地满足机动车驾驶人的需求,我国机动车驾驶证的式样也在不断变化。名称上,从汽车驾驶员执照、机动车驾驶执照到机动车驾驶证;形式上,从本式的到单页证卡再到主页加副页;准驾车型从单一的汽车到17种车型……
自1973年的100万驾驶人到2021年的4.81亿驾驶人,驾驶证由少数人的奢侈品变成大众必需品,驾驶证的变迁印证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驾驶证式样历经了七次变化。
第一代机动车驾驶证
1956年10月,全国正式实行汽车驾驶员升等制度,开展驾驶员学习考试等工作。汽车驾驶员分为职业、普通、学习三类,对应将驾驶执照分为职业汽车驾驶员执照、普通汽车驾驶人执照、学习汽车驾驶证、临时驾驶证四类。学习汽车驾驶证和临时驾驶证为单页式,白纸黑字,均使用繁体字,盖有主管机关印章、经办机关印章、经办机关钢印。
第二代机动车驾驶证
1960年2月,交通部发布《机动车管理办法》,将机动车驾驶证分为职业机动车驾驶员执照、非职业驾驶员执照、实习职业机动车驾驶员执照、机动车学习驾驶证4类。学习驾驶证为单页,其他均为硬纸封面本式,证内页13页,分别为证件基本信息、准驾车辆、审验合格记录、异动记录、违章肇事记录等信息,由主管机关和经办机关分别盖章,并加有主管机关钢印。
第三代机动车驾驶证
1972年3月,驾驶执照改为驾驶证,封面从纸质改成塑料材料,内页为9页,分别是证件主页、准驾车类、审验记录、异动记录、奖励记录、违章肇事记录、附记和注意事项。并印有金色印刷字体和天安门图案,准驾车型包括大型客车、大型货车、小型汽车、二轮摩托车、方向盘式三轮机动车、手把式三轮机动车等。
第四代机动车驾驶证
1989年7月启用第四代驾驶证,分为驾驶证、实习驾驶证、学习驾驶证、临时驾驶证4类。第四代驾驶证有四个方面改变:一是证件从本式变成正证加副证,副证用于记录审验、违章、肇事、奖励等。二是证件开始用打字机打印,无打印条件采用钢笔书写。三是启用全国统一编码的证号。证号10位,前两位是省份代码,三、四位是地市代码,后六位是顺序号。四是取消主管机关印章,签发机关印章为车管所印章。
第五代机动车驾驶证
1996年,公安部颁布实施《机动车驾驶证管理办法》,驾驶证分为驾驶证、学习驾驶证、临时驾驶证3类,有效期6年,第五代驾驶证有三个变化:一是实习驾驶证取消。二是驾驶证证号签注身份证件号码;三是在副证“姓名”栏之下增加档案编号的签注。
第六代机动车驾驶证
2004年,启用第六代驾驶证。第六代驾驶证有五方面变化:一是取消分类,统一为驾驶证,有效期分别为6年、10年和长期,并增加有效期的签注;二是全国使用统一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签注;三是由证夹、主页和副页组成,主页为专用防伪塑封套塑封的单页卡片;四是取消钢印,发证机关印章变成交警支队;五是栏目名称使用中英文对照,增加了国籍的签注,驾驶证的管理和核发进入信息化时代。
第七代驾驶证
2008版驾驶证在一致性差、证件防伪方面有大的提升:一是防伪方面,使用开窗金属线和荧光纤维专用纸张制作,印章使用红色防伪荧光油墨统一预印,塑封套使用先进的双通道全息技术,并增加了唯一性生产序列标识;二是在一致性方面,证芯和塑封套全国统一生产发行,颜色沿用苹果绿,底纹变成防伪底纹。
2012版机动车驾驶证
2012版驾驶证,有四方面的变化:一是调整部分栏目英文。二是增加准驾车型C5残疾人专用小型自动挡载客汽车(2010年起增加)。三是有效起始日期、有效期调整为有效期限。四是生产序列标识从副页正面调整至主页背面。
电子版驾驶证
2021年,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实行机动车驾驶证电子化,机动车驾驶证电子版与纸质版具有同等效力。机动车驾驶证电子版的全面推广,宣告中国机动车牌证正式进入数字化时代,驾驶证的使用越来越便利。
以上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直以来,驾驶证应用于司机身份审查、交通执法、保险移动查勘、车险投保等多种场景,如何更加便捷的完成信息推送和查询服务等工作也成为各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中安未来驾驶证识别系统是中安未来基于业界领先的OCR识别技术,自主研发的一款OCR识别产品,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国内、国外各类驾驶证信息,自动区分驾驶证正页、副页,支持驾驶证信息全字段识别输出。
1
支持私有化部署、移动端SDK等多种形式使用,支持视频流识别,轻松识别、采集证件信息。
2
除国内驾驶证外,还支持识别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国驾驶证,综合识别率高,识别速度在1S内。
3
支持智能检边、自动旋转、倾斜校正、复杂背景裁边等图像处理,适应光照不均、倾斜、模糊等各种实际应用中的异常情况。
除驾驶证识别外,中安未来依托核心的OCR识别、图像识别、人脸识别技术,推出了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产品。提供护照阅读器、人证查验一体机、证件扫描仪等智能硬件,以及移动软件及OCR授权、私有云、公有云服务,赋能各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