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里面的人流汗,经过的人围观……夜间运动氛围这样营造

记者:上海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在全球知名的体育城市中,许多体育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夜间进行。上海应如何把握好优势,为夜间体育活动助力?

陈锡尧(上海体育学院教授):一座城市的活力,不仅体现在经济活动上,同样也表现在体育活动上。城市的白天是忙碌的、紧张的,到了夜晚,人们普遍进入了更为松弛的状态,或是独自,或是结伴地运动休闲。夜间体育,显然大有文章可做。

2019年我曾经去深圳考察。据媒体报道,在深圳,晚上6时后运动健身的人数占全天的70%以上,这座城市的活力可见一斑。据我观察,深圳的夜晚温度宜人,很多人都会到公园里跑步、散步,夜间营业的场地也都热闹非凡,有人打篮球、垒球,有人玩滑板和飞盘。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场地都是露天的,没有天花板,也没有围墙,里面的人尽情运动,经过的人则驻足观赏、跃跃欲试,形成了良好的氛围。这些场地由小微企业运营,其开放时间、提供的设施和服务都是经过市场调研、契合运动者需求的。可以说,专业人士的运营让这些零散的体育资源活络了起来。

当前,上海国际化赛事的数量、大型体育场馆的数量,以及城市体育文化的积淀,在全国层面首屈一指。但一座城市的运动活力不能完全由大型场地来体现,城市的角角落落、各个社区内还有很多小型体育场地。它们可能面积不大,有的还是“边角料”地块改造而成,但它们是离市民最近的、最方便可达的场地。因此,除了封闭场所内的体育运动,上海也应该盘活更多场地资源,引入专业的经验团队,打造更多露天的运动场景,让人们感受到运动氛围,把运动当作是件“扎台型”的事。用好这些体育资源,对上海夜间体育发展将有所裨益。

记者:有观点认为,场地资源是硬件,而崇尚体育、热爱体育的文化认同是软件,城市夜间体育的发展需要软件、硬件相结合。您怎么看?

陈锡尧:的确如此。做运动项目产业研究时我发现,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能够形成产业,必须要有长期的经济活动开展,要有许多人聚集在这项运动所搭建的平台周围。但如何聚拢更多的人,并且保持大家的热情?要靠文化内涵来支持。

体育社团的建设对打造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涵是有所帮助的。社团吸纳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把拥有共同爱好的人聚在一起。同时,社团也要讲好自己的故事,让参与其中的人们有记忆、有梦想。记忆和梦想用什么承载?这时就需要一定的表现形式。比如特定的服装、徽章和口号,以及一些日常的衍生品,这些都是宣传体育文化的极佳手段,也能让人们产生归属感。

此外,体育运动有着很好的示范效应,这是天然的优势。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不妨利用短视频的拍摄,对夜间体育活动进行一些宣传。尤其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室内室外的夜间体育活动都已逐渐恢复,越来越多的人期盼着更稳定而丰富的运动选择。人多了,成市了,可以打造运动夜市,让不同项目的运动爱好者们聚在一起,激发更多创意和能量。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现在的上海市民非常乐意在下班后、晚饭后到周边商圈的夜市逛一逛、买一买。夜市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领和各方细致的管理,运动夜市要火起来,也需要这份决心和细致。

【他山之石】

【新加坡:从早到晚,围着体育“转”】

入夜,人们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赶来。有人购买了球赛门票,与朋友排队进场;有人换上球鞋,独自在跑道上起跑;有人刚结束攀岩,立马被旁边大型运动商店所吸引;有人带孩子吃完了晚餐,特地来到体育博物馆参观……

这是新加坡体育城内的日常景象。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不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不论是成人还是孩童,走进体育城,人们就能尽情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新加坡体育城是“2030年新加坡体育远景规划”的一个重点项目,位于人口密集的中心区,交通便利,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耗资约13.3亿新元(约合人民币65亿元)。体育城采用PPP模式(即公共私营合作制)经营,是亚洲首个集合体育、休闲娱乐、商业和生活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心,于2014年6月完工并启用。

体育城不仅是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娱乐活动的绝佳场所,也是老百姓日常休闲和进行体育活动的好去处。内部设施包括国家体育场、水上运动中心、游泳馆,以及包括硬地球场、滑板公园、健身角、慢跑道和沙滩排球场等在内地从早开放到晚的体育社区设施。运动前后,人们还可以使用开放至夜晚8点的体育馆图书馆、新加坡体育博物馆,或是到营业至夜晚10点的4.1万平米的商业餐饮区域进行休闲活动。

【丹麦:街头运动爱好者的开放乐园】

哈泽斯莱乌是丹麦南部的一个海滨城市。2014年,那里的街头运动爱好者多了一个新去处——Street Dome(街头穹顶)。

拥有1500平方米的内部区域和4500平方米的外部区域的Street Dome是多功能文化中心和运动公园的集合体。从白天到夜晚,人们自发地在这里进行街头篮球、跑酷、攀岩、水球、滑板等休闲运动。

设计公司CEBRA为这个场地设计了标志性的圆顶。这种设计十分契合当地的街头文化,同时降低了运行成本,白天主要依靠自然光照,夜间才开启照明。圆顶沿着边缘部分设置有银行、阶梯和斜坡,内部有表演平台、座椅和洗手间。

设计师表示,该项目旨在建立起城市自发运动场所的新标准,欢迎各个年龄段的不同运动者能够汇聚一堂,进行社交和娱乐。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吴越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笪曦

来源:作者:吴越

上一篇新闻

【2019年5月第2周】Switch每周游报:奇作频出周

下一篇新闻

「赛事周报」六盘水马拉松管油胜卫冕国内五连冠,嘉友酷跑夺跑团联赛全马接力赛冠军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