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一颗土豆的无尽生机
绿的叶、白的瓣、黄的蕊,春风吹拂,一垄垄的土豆花儿随之摇曳。春游的人们,拿着手机不住地拍照打卡。眼下,165万亩土豆,正散布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坡坡坝坝。
“没有马尔科(土豆名),全家要挨饿;如果有米拉(土豆名),全家笑哈哈。”一颗小小的土豆,担当起我国第四大主粮的重任。多年来,湖北恩施矢志于品种研究、品牌塑造、产业链延展,土豆化身“金豆豆”。目前,恩施土豆综合效益超80亿元,带动120多万人增收致富。
佛珠土豆酸鲊肉、罗汉土豆鸭、土豆四喜丸子、土豆锅巴饭……在恩施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山野人家,在蒸、煮、煎、炒、烹、炸、焖的点化下,土豆绝对是饭碗里的主角之一。从域外传入,到行销海内外,土豆与恩施结下了几百年的不解情缘。
300多年前,来自安第斯山脉的土豆,开始在恩施种植。山民们多了一种叫“洋芋”的食物,学名唤作马铃薯。
67年前,毕业于江西农学院的刘介民到恩施天池山试验场,开始了一生的土豆科研,起笔书写“马尔科”土豆的传奇。
40年前,“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成立。一代代育种专家学者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恩施这片硒土大地上。
一颗土豆,穿越四季变换。
在以往的恩施地区,农民往往在一二月种土豆,六七月挖土豆。“现在,可以实现一年四季种植土豆。我们在恩施市七里坪的基地上,种植两季。第一季收获后,秋季种第二季,春节能吃上新土豆。”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恩施综合试验站站长高剑华说,鄂马铃薯3号、鄂马铃薯5号、鄂马铃薯10号等中晚熟主推品种,已走向中国西南更广阔的土地。
高剑华介绍,数十年来,20多个早中晚熟品种经过国家审定或者湖北省审定,其中“米拉”一度成为全国种植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之一。
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正高职高级农艺师陈家吉告诉记者,恩施利用水培方法育苗,一亩地可以育苗350万株,繁育近1000万粒原原种。
得益于品种与育种的赋能,恩施土豆基地规模居湖北省第一位,成为武陵山区最大的马铃薯种繁基地和优质商品薯生产供应基地。
品种突破了,品牌也不能落下。
在高剑华看来,恩施土豆含硒,口感好,具有绿色健康、软糯香绵的特点。
恩施的土豆不土,闯出了“恩施土豆”的鼎鼎大名。2019年,中国马铃薯大会暨世界硒都(恩施)马铃薯博览交易会举行,“恩施土豆”世界瞩目。同年,“恩施土豆”,获得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2020年,“恩施土豆”又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在创意与科技的加持下,昔日火烤、水煮的土豆,早已生出“七十二般变化”,不断给人们的味蕾带来全新体验。
土豆的外观,一口咬下去,竟然是土豆做的面包。土豆制作的馒头、蛋糕、土豆烧、土豆派,同样让人垂涎欲滴。恩施本土企业研发出纯天然“土豆酵母液”,更是远销国内外。
如今,恩施土豆,已然化身万千形态,走上全国30多个省区市消费者的餐桌,还出口日本、新加坡等国外市场。
土豆,不单承载着美味,同样还成就着美景。
以土豆为主导产业的恩施市三岔镇,自2017年以来便举办“土豆花儿开”文化旅游节活动。一颗小土豆,激活农文旅。
“田间赏花、趣味运动会,农事活动体验可好玩了。”连续5年,恩施城区市民王晓朋都参加了三岔镇的土豆花儿节。他说,趣味运动会把饮食、农耕、民俗文化与土豆花儿采风等内容有机融合,网红直播更让土豆花儿香飘“云上”。
从恩施城区至三岔镇沿线的农家乐餐馆,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农家土豆宴”。土豆饭、土豆菜、土豆休闲食品吸引着广大游客,餐饮效益比以前提升了3~5倍。
百花满园,美美与共。恩施州还涌现出建始官店“高山云土豆节”,恩施梭布垭“云上土豆节”,巴东野三关“恩施硒土豆健康中国行”……大家都围绕土豆的绿色与康养,开辟新天地。
从充饥到美食,再到美景;从一产,到二产,再到三产——在恩施,一颗土豆,焕发无限生机。
(本报记者 张 锐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曾维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