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日本农民看到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的珍稀美味,为什么变成中国人餐桌上的平价菜

位于奉贤区海湾镇的华固蔬菜生产基地尚未正式投产,已经吸引批发商慕名而来,最大的原因,是这里的鸡毛菜品质好、价格低:上海市场普通鸡毛菜的全年零售价大约每斤5元,不用化肥和农药的鸡毛菜价格要高出一截;可华固基地的无农药、无化肥鸡毛菜,种植成本刚刚超过每斤1元。

基地不打算把菜卖给批发商。相关负责人韩泓说:“我们计划通过全市1200个零售点直供市场,承担保障上海地产品质绿叶菜供应的社会责任。”

日本农民看到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的珍稀美味,为什么变成中国人餐桌上的平价菜

未来五年,上海类似华固这样的规模化品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将更多。根据最新发布的《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2-2025)》(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五年内上海绿色生产基地覆盖率将达到60%,并重点打造100家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带动能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与其他地区相比,上海的农业生产面积不大,可作为特大型城市,对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很大。两者间如何平衡?

品质蔬菜怎样批量上市?

绿色农产品往往面临种植要求高、产量低的问题。怎么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规模化的智能农业设施很重要。

“一个温室抵得上一个人民广场”——这是华固蔬菜生产基地的生动写照。在整个基地,类似的温室有10个。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方式,不超过10个工人能负责一个温室的种植;利用辣椒水、木醋液、泥炭土等生态方式,可实现无农药、无化肥的绿色种植。待所有温室投产,可年上市绿色鸡毛菜6万吨。

日本农民看到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的珍稀美味,为什么变成中国人餐桌上的平价菜

不仅绿叶菜,茄果、菌菇、禽蛋、水产等其他农产品,同样可以通过这一发展路径,稳定地产农产品数量、提升地产农产品品质。

根据《行动方案》,崇明区将建高端设施农业产业片区,其中包括由中荷现代农业创新园。这些天,创新园试生产的第一批黄瓜刚好成熟。“那里的黄瓜味道不一样。”有尝鲜过创新园内蔬菜的业内人士说。

记者慕名前往,第一个意外却是这里的种菜方式:基质栽培。所有黄瓜都种在统一规格的种植槽中,槽里不是土,而是专门配置的岩棉基质。

日本农民看到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的珍稀美味,为什么变成中国人餐桌上的平价菜

原来,创新园采用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技术。园区修建了一个10万立方米的雨水收集池,收集到的雨水经过过滤、紫外线消毒等工艺处理后,水质几乎达到纯净水标准。接着,技术专家根据植物生长需要,在处理过的雨水中配比肥料,通过水肥一体化循环灌溉系统将营养液精准输送给每一棵蔬菜,精确度超过90%。

创新园还从荷兰引进了“Priva中控系统”这一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智能温室控制系统。Priva堪称植物生长的“大管家”,种植专家把生产策略输入系统,就可以实现温室内水、肥、温、光、气的智能化立体控制。

日本农民看到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的珍稀美味,为什么变成中国人餐桌上的平价菜

自动化生产不仅让黄瓜生长始终处在最理想的小气候里,还大大解放了劳动力。据测算,平均9个工人即可负责1万平方米的黄瓜种植。

这样种出来的黄瓜什么味?从藤蔓上摘下一根,一口咬下去,爽脆多汁,清香扑鼻,确实有点“不同以往”的味道。它们还特别漂亮,每根都差不多14厘米长、100克重。

日本农民看到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的珍稀美味,为什么变成中国人餐桌上的平价菜

基地负责人祁胜平说,基质栽培保证了产品品质,也提升了空间利用率,直接提高品质黄瓜产量:传统露地种植黄瓜产量约为每平方米15公斤,这里达到每平方米75公斤。

未来,创新园还将增添番茄、彩椒、生菜等其他蔬菜。待全部设施建成投产,每天可上市三四十吨绿色蔬菜,成为上海地产高品质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可见,通过农业装备智能化、智慧化提升,不仅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而且能让市民吃到更放心的菜、更健康的菜。

农产品怎么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很多农民和农业领军企业都发现,上海市民“嘴巴比较挑剔”,既偏爱高品质的农产品,又喜欢新、奇、特产品,还特别讲究营养和健康。

正因为此,《行动方案》提出要不断优化上海的农业产业结构,到2025年,高效特色农业占比达到85%以上。

日本农民看到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的珍稀美味,为什么变成中国人餐桌上的平价菜

怎样的农产品称得上“高效特色”?菌菇产业算一个: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率大约9%,上海却达到90%,不仅出产双孢菇(俗称“白蘑菇”)、香菇,还有蟹味菇、白玉菇等花色品种。

走进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奉贤区的菇房,“仙气缭绕”中,一簇簇蟹味菇、白玉菇、舞茸菇等从一个个瓶子中探出头,整整齐齐地陈列在菇房架子上。把它们摘下来,稍微整理一下,装上包装,就变成生鲜超市里的“免洗火锅菇组合”。

日本农民看到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的珍稀美味,为什么变成中国人餐桌上的平价菜

丰科生物年产各色菌菇逾3亿朵,约占全国市场25%至30%的份额;蟹味菇、白玉菇、舞茸菇的销量约占上海市场半壁江山。这里的菌菇还出口到美国、欧洲、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等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负责人张文宏觉得,菌菇受欢迎与市场对健康产品的欢迎紧密相关。不过要满足市场需求,既要种市场喜欢的菇,也要有合适的方式。

看似不起眼的舞茸菇很有代表性。

这种浅褐色的菌菇学名叫灰树花,原本是一种少见的野生菇,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很高。以前,日本农民在野外采集它们交给当地长官后,能获得丰厚的奖赏。于是,农民一看到这种菇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它也有了“舞茸”的俗名。

中国也有舞茸茹,原本也是野生的。因为有商业价值,所以很多地区都希望把舞茸菇从野生菌变成可以人工规模化生产的商品菌,并研究了很多方式,包括用袋料、覆土栽培等模拟舞茸菇的生长环境。在上海,丰科生物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合作,探索出装瓶种植舞茸菇的新方法——简单来说,将舞茸菇培养基混合后装入特别设计的瓶子里,经高温湿热灭菌、净化车间冷却后,将菌种接种到瓶里,在培养室中养菌成熟后,连瓶移栽至菇房出菇。环境适宜的菇房加上精心栽培管理,舞茸菇就能顺利生长。

日本农民看到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的珍稀美味,为什么变成中国人餐桌上的平价菜

舞茸菇瓶栽种植所需的面积远远小于袋料或覆土栽培种植,所以这项上海技术大大提高了舞茸菇的生产效率,农村的“边角料”地块也能用来种高价值的商品菇。曾经只有日本高级长官才能品尝的珍稀野生菇,能以平价姿态进入寻常百姓家。

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鲍大鹏认为,瓶栽舞茸菇技术的探索,为上海农产品调结构提供了参考思路:既要生产满足市场新需求的农产品,又要用科技引领生产。要知道,丰科生物累计申请了200多项生产专利,还拥有1个经农业农村部认定的菌菇品种、7个经上海市认定的菌菇品种。

张文宏还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他们把在上海摸索形成的菌菇生产技术输送到四川,在成都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单体珍稀木腐菌生产工厂,去年底已投产,日产菌菇140吨,“别看上海农业占比不大,但有人才和技术优势,上海的精品农业能让农业企业也‘走出去’。”

地产农产品成本高怎么办?

不可回避的是,上海的土地成本高、人力成本高,同样品种、同样品质的农产品与全国其他地区出产的相比,竞争力不强。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思路之一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在浦东新区宣桥镇清美张家桥基地,有一小片市农科院新品种展示区,种着五颜六色的蔬菜:紫色或绿色的花菜、墨绿色的羽衣甘蓝、红褐色的奶油生菜等。有的还没有正式上市,有的已经被外省市引入。它们的共同点是营养价值高、附加值也高,比如同样一棵花菜,紫色的因为富含花青素,价格是普通花菜的数倍。

日本农民看到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的珍稀美味,为什么变成中国人餐桌上的平价菜

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说,健康产业的飞速发展为地产农产品提供了新机会,很多普通农产品在农科人员的选育下,可以成为具有高营养价值的新品种,满足消费者“药补不如食补”的新需求。

比如,有些上海大米的颜色不是白色的,而是富含β-胡萝卜素的橙黄色、富含虾青素的橙红色,或富含甜菜苷的紫红色等;通过微生物菌剂的施用,小青菜、菠菜、生菜、樱桃萝卜等常规蔬菜不仅生产周期缩短5%左右,而且所含的维生素C、维生素B1、β-胡萝卜素、铁等营养成分及产量有不同程度提升。这些变化,都有检测报告做支撑,从而帮助地产农产品从常规品种中脱颖而出,既满足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又解决上海地产农产品生产成本偏高的问题。

日本农民看到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的珍稀美味,为什么变成中国人餐桌上的平价菜

同时,那些占地面积小、附加值高的精品农业也在上海有机会。最近,上海发布《关于推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的意见》,提出要建设国内一流的特色花卉研发中心、种源生产繁育中心、花卉交易中心和家庭园艺服务中心。消息公布后,普通花农都觉得“机会来了”。

茅仁刚是崇明庙镇瀛洲西红花(即“藏红花”)合作社负责人,合作社的西红花种植面积不过100多亩,但经济效益不低,每克烘干后的西红花售价在四五十元左右。他说,以前市场不太了解西红花,只知道是西班牙海鲜饭等西餐的配料。可如今在大健康理念下,很多市民了解到西红花的保健效果,自己的产品就有了市场。农科专家还指导合作社将西红花与大米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套种得到的又是生态大米,一样能卖出好价钱,“很多人觉得发展花卉产业是因为‘好看’,但我们农民知道,‘好吃’的花卉也很有市场。”

日本农民看到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的珍稀美味,为什么变成中国人餐桌上的平价菜

发出类似感慨的还有自称“花匠”的虹华园艺负责人姚建军。他主种菊花,除了国内市场,日本市场40%的菊花种苗也出自虹华园艺。之前,这些菊花主要为观赏菊和礼仪用菊,但今年,姚建军打算增加菊花茶、菊花食品等菊花衍生品,“受上海土地成本和气候条件现制,我们的菊花基地不在上海;但上海的农业优势是技术、人才和应用场景。我们在上海培育菊花新品种、了解市场新需求,再把它们变成产品,不就能扬长避短在上海做农业吗?”

栏目主编:刘锟 文字编辑:任翀

来源:作者:任翀

上一篇新闻

「狮城下周活动汇总」10.13-19吃喝玩乐行动指南

下一篇新闻

到国外怎么便宜的买买买,免税店最强攻略奉上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