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十座魅力建筑,据说住在旁边的房价都涨了!
联系小圈
QQ: 2077525879
微信: xinjiapoquan001
新加坡虽小,但一座座标志性的建筑绝对堪称艺术品!在林立的建筑中,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在实用之余也运用美学,让建筑外观散发不一样的视觉魅力。
然而,也不是最近十年新一代的建筑才有耀眼之处,一些几十年的老建筑同样有着非凡特色。今天,就和小圈儿一些品一下新加坡最有魅力的十座建筑!
1、最高法院大厦
新加坡最高法院大厦(Supreme Court of Singapore)在2005年启用,由英国建筑师事务所Foster and Partners所设计。
大厦耗资两亿新元、历时三年半建成,总楼面达7万2000平方米,内有12个民事庭、八个刑事庭和三个上诉庭。大厦内也有许多空旷空间,追求明亮清新又不失庄严的感觉。这座建筑最抢眼的设计,莫过于顶楼的圆形“飞碟”。这个“飞碟”是该建筑的最高楼层即第九层楼,新加坡的终审法院——最高法院上诉庭就设在这里。“飞碟”象征着新加坡司法制度的最高权力。
2.珍珠苑
位于欧南园(Outram Park)并处在半山腰的珍珠苑(Pearl Bank Apartments),建于1976年,虽已有40年历史,至今仍受建筑爱好者追捧,希望永久保留这栋富有特色的楼宇。这栋旧楼可说是住宅设计中的一个时代典范,几十年来对新加坡和东南亚的住宅设计深具影响。
珍珠苑由新加坡雅科本(Archurban)建筑规划设计公司创办人、现已过古稀之年的陈青松所设计。这座建筑有38层楼,达113米,建成后一度是本区域最高的住宅建筑,也是人口最为密集的私人住宅项目。其形若马蹄铁的楼身设计更是前卫,在当时被认为是穿越时空的创作。
马蹄铁形的外观不为标新立异,而是从空间设计上做到让272户单位都能前后通风。此外,每一层楼有八个单位和八架电梯,以及共用的走廊与露天楼梯,让住户在享有隐私的同时,也有进行互动的社区空间。
3.华侨银行大厦
矗立在新加坡河畔金融区的华侨银行大厦(OCBC Centre),于1976年落成,其52层楼的高度,当年是新加坡最高的建筑物。这座大厦一直是金融区一座标志性建筑,40年过去,四周高耸的新建筑早已夺去其新加坡最高大厦的美誉,却夺不走它40年来一直独树一帜的魅力。如此历久不衰的杰作出自大师——美国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之手。
华侨银行大厦的外观,有三个由小窗口拼出的巨型方块,这使它有了“计算器”的昵称。楼身的边角呈浑圆状,这其实是建设时两旁各造一个半圆形大柱,中间再以三个巨梁衔接,以加速建造过程。
这座大厦设计风格简朴却美观,被一些建筑师评为实在又实用,是上世纪70年代粗犷主义建筑风的经典之作。
新加坡河畔驳船码头对岸,即皇后坊(Empress Place)亚洲文明博物馆(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旁边河岸,是欣赏华侨银行大厦的最佳地点之一。
4.滨海湾螺旋桥
2010年启用的螺旋桥(The Helix Bridge),是世界首座双螺旋结构的人行弯桥,连接较早发展的滨海中地区与后来发展的滨海南地区(即滨海湾金沙所在地段)。
其双螺旋(double helix)结构就像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这个设计可均匀地支撑弧形桥身的重量,也象征了生命、延续、更新和成长。整个螺旋结构所用的钢条达2250米。桥身有钢与玻璃顶盖,并建有五个以金木水火土为设计主题的瞭望台。到了夜晚,桥身会亮灯,并可配合不同节日营造不同氛围。
螺旋桥280米长,其中一侧有一座平行且直行的汽车天桥,弯桥最弯处与汽车天桥衔接,这样的设计提供了连接性,却又让行人避开公路喧嚣。
螺旋桥是整个滨海湾沿岸3.5公里步行环道的一部分,游人可借由它从滨海湾金沙,到对岸的新加坡摩天观景轮(Singapore Flyer)与滨海艺术中心。
螺旋桥的设计师是国际著名建筑师Philip Cox率领的团队,由澳大利亚建筑师事务所Cox、工程师事务所Arup和新加坡的Architects 61组成。螺旋桥于2010年在有“建筑界奥斯卡”之称的世界建筑节(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奖项中,获得最佳交通建筑的荣誉。
5.亨德申波浪桥
亨德申波浪桥(Hendersen Waves)衔接新加坡南部两座山——花柏山(Mount Faber)与直落布拉雅山(Telok Blangah Hill)。这座桥274米长,8米宽,距离亨德申路(Henderson Road)路面36米,有12层楼那么高,是新加坡最高的一座人行桥。
亨德申波浪桥于2008年建成,桥身犹如后浪推前浪,有四个波峰和三个波谷。拱起的波峰也是遮篷,下面有长凳让游人休憩。晚上桥身亮起橙黄色灯光,仿佛一盏盏大灯笼,与周围幽静的自然景致浑然成一体。
6.翠城新景公寓
翠城新景(Interlace)公寓是新加坡最大的私人住宅项目之一。它坐落在德普路(Depot Road),占地8万1000平方米,总共有1040个公寓单位。它的建筑设计并非一般的擎天柱高楼,而是由31栋各70米长、六层楼高的大楼,循着六角形的格式,如积木般叠起来,形成非常独特的外观,也让住户窗外的景观更多元化。
这个项目由世界知名建筑师事务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所设计。设计师在采光和通风设计上落足心思,每栋建筑的角度配合南北的最佳方向,减少西照阳光直射。因此,每个单位宽敞明亮,又能不受阳光正面照射。六角形的排列,也能促进空气流通。这个由凯德集团(CapitaLand)开发的公寓项目,也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楼座之间有八个不同主题的大庭院,而庭院楼梯地面的颜色,选用深浅交叉的灰色,以加强视觉上的差异,防止使用者踩空。庭院四处都有方便轮椅和婴儿推车使用者的设施,如斜坡和扶手。九个空中花园也都配有升降梯。
2013年落成的翠城新景,于隔年获得新加坡建设局颁发的“通用设计标志奖”(Universal Design Mark Awards)的最高荣誉白金奖。通用设计指的是让所有使用者都能通用的建筑设计理念。2015年,它也获得世界建筑节的年度建筑奖。
7.滨海艺术中心
2002年开幕的滨海艺术中心(Esplanade - Theatres on the Bay),新加坡人昵称它为“榴梿壳”。它的屋顶共用了1万零508片玻璃,但因新加坡长年烈日照射的原因多加了遮阳设计,遮阳板“带刺”的样子,像极了热带水果之王榴梿的外壳。
这个项目由英国的建筑师事务所Michael Wilford and Partners与新加坡的DP Architects所设计。据设计师的说法,这些“刺”的设计,灵感来自东南亚传统工艺品的图案,也与一些叶子的形状相似,而且每个“刺”的角度都经特别设计,以让阳光自然透进来。
滨海艺术中心可说是一代人的梦想,1975年时任文化部长王鼎昌提出建造艺术中心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在20多年后才落实。这座耗资6亿新元建造的艺术中心,有音响设备一流的音乐厅(1600个座位)、剧院(2000个座位)、小型剧场、户外演出场地、购物商场与餐馆,以及本区域第一所表演艺术图书馆。
8.滨海湾金沙
2010年开业的滨海湾金沙(Marina Bay Sands)综合度假胜地,造价高达80亿美元,由以色列著名建筑师Moshe Safdie所设计。这座巨型的建筑为新加坡滨海湾增添了漂亮不凡的风景线。
滨海湾金沙主建筑是三座55层楼的酒店,由一个340米的长形空中花园SkyPark衔接。
SkyPark面积达1.2公顷,当中有餐馆、酒廊、花园与游泳池,可同时容纳3900人。
SkyPark设有世界最大的公众观景台。这个观景台长67米,悬空而建,可容纳约900人。在此除了可饱览市区华厦美景,也能看到不远处的滨海堤坝(Marina Barrage)与滨海湾花园(Gardens by the Bay),以及一望无际的海景。滨海湾金沙也建有一座艺术科学博物馆(ArtScience Museum),建筑形状像一朵莲花。
9. 滨海湾花园“花穹”与“云雾林”
2012年开幕的滨海湾花园(Gardens by the Bay),当中有两个巨型且内部结构不设有柱子的玻璃植物冷室(Cooled Conservatories),分别叫作“花穹” (FlowerDome)与 “云雾林”( Cloud Forest)。这两个冷室被誉为“世界最华丽的植物冷室”,里头展示20多万株来自各地山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各类植物花卉,富有异国情调。
冷室建筑由英国建筑师事务所Wilkinson Eyre Architects所设计,两个冷室造价各约500万新元。花穹占地1.2公顷,高38米,可同时容纳1400名访客。由3332片玻璃覆盖的花穹,模拟干冷的生长环境。
云雾林占地0.8公顷,可容纳1200人,里头造了一座35米(约13层楼)高的山和一道30米(约11层楼)高的瀑布。不同于花穹,它模拟的是湿冷的生长环境。
由于两个冷室的温度需长期保持在23至25摄氏度,因此冷气系统的设计也需讲究。冷室有大型“烟囱”,可将升到冷室上端的热气回收,用来烘干冷气系统的除湿剂。它也善用木屑等园艺废料,用来焚烧发电,给冷气系统供电。焚烧过程中散发的热气也可用来烘干冷气系统的除湿剂,灰烬则可充作植物肥料。
此外,特制的光谱选择性玻璃(spectrally selective glass)能让高达64%的阳光穿透冷室,但同时挡住65%的热气。冷室也装有自动布帘,感应到多余阳光时,会局部关上。花穹与云雾林的建筑与环保设计,让它获得2012年世界建筑节的年度世界建筑大奖。
10. 芽笼24A巷店屋
芽笼24A巷(Lorong 24A Geylang)这条会馆林立的巷子,两旁是建于上世纪20年代、富有浓郁南洋色彩的店屋,原有的门面保存完好,漂亮迷人。新加坡商人卢朝运和友人黄山忠20年前一口气买下这条巷子的四栋店屋,之后联合另两位友人,花五年再收购四栋。
2010年,他们决定同时为这八栋店屋进行内部大翻修。
这项翻修计划很特别,业主们找来七位建筑师,让每位建筑师自由发挥,但规定每栋店屋的翻修费不能超过60万新元。结果八栋店屋内部风格迥异,以13号店屋来说,焦点是一道似 “红色火龙”的旋转楼梯。隔壁11号店屋则以不经修饰的洋灰、钢铁和玻璃作为建材,类似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的风格。21号店屋格调高雅,灯光柔和,还造了水池;曝露的砖块设计营造质朴与现代感兼容的效果。
2013年,这项翻修计划赢得了新加坡市区重建局颁发的旧建筑修复工程奖(Architectural Heritage Award)。
如今,这八栋内部犹如一件件艺术品的店屋,改变了老巷子的氛围。店屋每栋能以万元高价出租给外籍专业人士,当店屋因更换租户而有“空档”时,业主们也大方地把店屋借给画廊或年轻艺术家办画展与摄影展。这些活动带来不同的访客,无形中提升了整条巷子的格调。
推荐阅读
想与你一同从"新"出发,去拥抱世界。
如果当初薛之谦遇到了它,这一切悲剧都可以避免......
推广
新加坡圈房产专栏作者:吴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