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新加坡牛车水是美食街,也是妓女街和死人街。

0f4558ca99cc9b89f2a0aac1d73c53b1.jpeg

去新加坡就爱逛牛车水,来牛车水不但要看民俗,还要吃吃吃买买买,还要去佛牙寺拜拜佛。

但你也许不知道在牛车水里还隐藏着两条有故事的老街。

09a36229a106e61cdaa72f0b252a0da6.jpeg

牛车水(Chinatown)是新加坡的唐人街,名字的由来也反映了当年华人的一段历史。

如今牛车水成了新加坡华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拥有中国各地的小吃,夜市的牛车水灯火辉煌,像庙会一样热闹。

5f772bed8bc89fd1263374b731eecbf1.jpeg

牛车水大致上为北到新加坡河,西至新桥路;南至"麦斯威尔"路和克塔艾尔路,东到塞西尔街。

不管你何时来到牛车水,这里永远熙熙攘攘,不光是华人,老外也特别爱逛牛车水,来这里感受这份华人世界的民俗。

2cfec6bb841b557ce9c17121738cea1b.jpeg

早在1819年英国政府为了发展新加坡经济,从海外招收了大量劳工,在短短几年里使新加坡人口由数百人猛增至数万人,其中来自中国广东福建的劳工占了很大的比重。

那时老华工们都住在新加坡河出海口一带,从事着繁重的码头搬运工作。为了清扫尘土飞扬的街道,每天用牛车载水冲洗。

cac7bb3b65e0011addce6d26b2981581.jpeg

1819年英国人莱佛士登陆新加坡之后,从中国南来的华人更多了,大部分人就住在现在的牛车水区。于是莱佛士索性把这个区划为华人居住区。

当年新加坡还没有自来水设备,全市所需要的水都得用牛车自市郊载到市中心,再由市中心转往市内各地。

由于唐人街位于中心地区,于是这个以牛车载水供应用水的区域就被叫做牛车水。

823c1dfe8504f386c90662c6760ee86d.jpeg

牛车水有一个金碧辉煌的寺庙佛牙寺 (BTRTS), 是在2002年11月由释法照法师创立的,在2003年2月20日在社团法令下注册。

新加坡佛牙寺正殿供养一尊庄严的弥勒尊佛,又称“一生补处菩萨”或又称“未来佛”和“弥勒如来”。寺内供有佛牙,还有上千座金佛。

9cd420a507d3718350047ada9fe01686.jpeg

寺里每天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人们来到这里烧香拜佛,为家人祈福。

佛牙寺内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舍利子。这些舍利子来自僧人身体的各个部位,有骨利子、血利子、脑利子等等。不同部位的舍利子颜色不同,在灯光下流光溢彩。

可惜的是,展示舍利子的区域禁止拍照,感兴趣的最好亲自去参观一下。

a3fd86642b3734474dfb236f17373be8.jpeg

牛车水虽已经历了无数的沧海桑田,但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保持宗教和个人家庭传统的那份努力与执着。

当年下南洋的华人祖先乘着平底小船在大海上飘飘荡荡几个月,九死一生的来到新加坡,靠的就是这份执着吧?

b6136e58bc0200071518e2ea9ffe22eb.jpeg

这是一家榴莲店,老板一看就是一个特别会经营的人,不大的店面里竟用如此大的一面墙贴满了顾客和老板的合影。

6247bdd73e5664ebb2dbfba6d6dd606b.jpeg

△ 纹身店老板的花臂

这是一家纹身店,老板极为热情,还为我展示胳膊上的纹身和旁边是各式的纹身图案。

6ee6403ed9837a51d614ac86727ecb41.jpeg

△ 中国传统灯笼

ceb0d7607be0c27da8ab44c6e7209b04.jpeg

南洋老咖啡,门口的招牌上写着:”坚持传统,呈现南洋咖啡好味道“,让人忍不住买买买。

4459d616aa674008b610e1b78ab64599.jpeg

牛车水是华人的老街,牛车水里有着无数华人的辛酸故事。

而妓女街和死人街的故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c1c83398f291a10c7539fc7ab2cc065d.jpeg

史密斯街红灯区就在牛车水的一角。

史密斯街俗称“戏院街”,因为战前牛车水的娱乐中心梨春院就坐落在此。横巷为丁加奴街(登嘉楼街)。

史密斯街也曾叫 “红灯区”, 因为在1901年,在这条街上有超过25间妓院。街头巷尾,都有女人在倚门卖笑。

当时的男性移民人数远超女性,因此娼妓业在殖民时期的新加坡一枝独秀。

直到1930年,政府援引海峡殖民地法令第15章的《保护妇女和少女法令》来取缔娼妓卖淫活动,从此摆脱了红灯区的污名。

当年史密斯街上的妓院多数为华人经营,有两家日本人经营。

这里妓女的生活极其悲惨,很少有活着离开这里的。

另外,史密斯街还有另一个有趣的传说:一名福建人乘船千里迢迢来到新加坡这个南方小岛。

一上岸,海关人员便问他的姓名?他听不明白海关人员的的话;便问道:“什么?”

海关人员没再多问便在入境表格上填上“Smith”(史密斯)。原来,福建话的“什么”听起来像英文的“Smith”(史密斯)。因此海关人员便把他的名字写成“史密斯”,后来他成为了这条史密斯街的居民或名人。

现在的史密斯街已经是一条露天美食街,风味地道、价格实惠。来这里逛最担心的就是挑花了眼,不知道吃什么。

bb8328858a124eac78a206f810016168.jpeg

离妓女街不远就是死人街。

那是一条同样拥挤吵杂,约莫几十公尺长的小街。街的一边是佛牙寺,一边是人来人往的商铺。错落其间的还有做游客生意的小店。整排店面的上头则是有半世纪历史的公共组屋。

很少人知道,其实才不过一甲子之前,这里的景象迥然不同。

以前这条街两旁大都是殡仪馆,俗称“大难馆”的殡仪馆是许多病入膏肓的穷人们“待终”的地方。

这些穷人通常会亲自在一楼选定自己的棺材和身后的供品、纸钱,然后便上楼等待自己的讳日。

当时新加坡人居住的地方狭窄,活人都不够住,更别说给垂死的人腾出空间了。况且人们还相信死人会给他们的住处带来厄运,于是”大难馆“应运而生,不但为垂死的人提供栖身之所,还妥善安排他们的身后事。

大难馆给的寄宿条件其实相当简单,往往只是一张床和简单的伙食。医药不发达的南洋,一旦染上瘴疠之疾,其实也没什么治愈的余地,生病往往痛苦而凄恻。

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曾经整理出几卷老医生的访谈,谈到了这些死亡之屋,仍不免喟叹当时疾病不养的悲凉景况。

有时医生被拜托到大难馆去开立死亡证明,却发现即将被钉入棺椁的病人,其实还有一息尚存。惊吓之余,只能马上求援,把气若游丝的患者送到邻近的“Si Pai Por(潮州话的医院)”。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再后来,政府禁止了这里殡仪馆和妓院的设立,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两条街已经被繁荣的商铺所取代,只有立在街口的两块牌子,告诉我们这里曾经的故事。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8951988b924d700434c57d36e97c77c.jpeg

03138704f0190ec11f03da9e6ac54ab7.jpegcdbf462b75818b7dfb5d1656b4d83487.jpeg

上一篇新闻

狮城·新加坡,真正花的海洋!

下一篇新闻

常吃这道菜,皮肤就像鸡蛋一样光滑白皙!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