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一名新加坡人重回中国广东,对先民家乡的感受大不同

为了补充广东人下南洋的资料,重回先民的家乡一趟。12月初在广州、佛山、顺德、江门五邑等地溜转了两个星期。本已入冬的广东却异常温暖,天气犹如夏末初秋,没有冬至的感觉。

关于田野调查之事,暂且不提。想分享两件视为平凡平常,但可能一点都不平凡不平常的体验。

01

年轻人工作,老年人休闲

 

年轻人工作,老年人休闲。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新加坡是个华人为主的社会,食阁、小贩中心等公共场所见到的华人多,珠三角地方所见也是华人,因此有身在星洲的错觉。

在餐饮场所和消费地方,触目所见的都是年轻人在招呼顾客。他们当中有些口操流利的粤语,有些则礼貌地要求使用普通话(华语),显然是外省人,可就没见到老人家收碗碟清理台面。刹那间脑袋转不过来,清醒过来后才苦笑了一下。当地的老人家不需要像好些钱不够用的新加坡老人那样,为了“运动”而活到老做到老。

广东是吃的天堂,讲到吃离不开厨艺,一般的想法是姜是老的辣,“阿嫲的味道”最棒。本地好多大众熟食都已经连锁规范化,煮不出古早味,私房菜正在流失中,独家的美味愈发叫人怀念。

也许中了周星驰的《食神》的毒,我始终觉得“家传之宝”是可以传承的。煮食讲究“爱心”,若肯好好揣摩,将爱心注入食物料理中,就可煮出传统的味道。要在本地找到这种特殊的美味不容易,那是因为许多厨师将煮食当作一份流水作业,使到食物失去了原有的味蕾。

在珠三角,我并没有走入任何高级餐馆,三餐都在普通的食店和麦当劳解决,“吃”给予我不同的感动。就先从麦当劳早餐说起好了。

当地的麦当劳 “金馒头早餐”有两个快火炸香,外脆内软不油腻的馒头,以及一杯少糖的豆浆(豆花水)。这份健康早餐只需6元,折合S$1.25,颇受大众欢迎。我在当地有超过一半的早晨就是这样开始的。

农家菜色如菜心和西洋菜等都是当地栽种,新鲜清淡,少油少盐是最大的亮点。在佛山的石湾美术陶瓷厂附近的小食店吃的午饭,同样难以忘怀。农家不讲究色香味俱全,凭香和味吃糊,简单的四季豆、鸡蛋、青椒、瘦肉炒出来的佳肴其貌不扬,口感却何等芬芳。

640

▲简单的农家菜,不简单的味蕾

饮食消费方面,最奢侈的是在江门的益华百货商场内的“老广新意”茶楼,吃了两顿二人晚餐。四道点心、一道素菜、一碗广东粥和新加坡已经吃不到的猪红(猪血),“叹”了铁观音(绿茶)功夫茶,吃得好撑!小笼包使用的上汤和食材处理,绝对比鼎泰丰的要棒多了。账单一百元,也就是约S$21,物超所值。

640(2)

▲已经在新加坡绝迹的猪血

640(3)

▲比鼎泰丰小笼包高出一个层次的老广新意小笼包

后来在广州白云酒店附近,朋友请我尝了开了十多间的“点都得”茶楼的点心,倒觉得连锁店品牌吃名气多过食味。

尝了这么多顿价格合理但令人难忘的阿嫲式菜肴,下厨的都不是阿嫲,而是中年或年轻人。为什么老人家的厨艺可以相传,新加坡美食天堂流失的却是原汁原味?

大家也许会好奇,当地人的月薪若干?商店经理约一万元,普通职员约三千元,其他受薪人士在两者之间。当地赚钱当地花,我觉得食物消费对当地人而言跟本地赚钱本地花不相上下。

02

送礼收礼的启示

 

接受了顺德山水画家罗耀强的邀请,在画展开幕前先行拜访。从江门去顺德均安只需半小时车程。四月间顺德电视台的拍摄组来新加坡拍纪录片,我参与了《重走南洋路》第二集的拍摄。罗耀强的孩子俊贤跟着电视台一起过来,就这样彼此认识了。

640(4)

▲前排左一:顺德画家罗耀强

想起过去拜访中国友人或官员,曾经流行送礼,而且礼不大不收。自从薄熙来事件之后,送大礼已经免了。我想带些一般手信应该不是问题吧?于是携着柑普茶过去。罗家父子都是打公家工的,手信也不多看,就是坚持不收。这不是黄金年糕或白银圣诞礼品,而是简单的新会土产,竟然被婉拒了。既然如此,吃了一顿道地的顺德生滚鲩鱼片和香煎鲮鱼饼,我也识相些,不掏腰包了。

后来在广州跟广东电视台的记者小陈进餐,同样带了一罐柑普茶给她,同样的反应。我跟小陈说如果她会被100元人民币的茶叶收买,人格肯定有问题,这才欣然收下了。至于饭后结账,为了不使对方陷入尴尬的局面,就由她做东。

想深一层,这些举动背后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海洋法和九段线的风波。

隔天跟一位王姓的官员相见如故,他甚至为我沏了一壶好茶。王先生表示最近新加坡有一批官员前去交流,显然是想了解当地处理侨务的方式,他很直接地告诉他们新加坡不了解中国。也许中文措辞的局限,这些官员无法有效地提出反馈。

王先生认为我既然放下饭碗,掉转船头搞民间文史,因此重复那时说过的话,彼此交流一下心得。新加坡作为一个国家,必须照顾自身的利益,就像中国必须照顾自己的利益一样,是无可厚非的。中国文化向来以和为贵,在海洋实力最强大,郑和船舰铺天盖地,远渡西洋的三十多年间,都没有动过刀枪,而是通过和平邦交跟各国贸易,甚至为马六甲提供保护网。东南亚各地都有三保公(郑和)的庙宇,六个世纪以来都香火鼎盛。新加坡要讲海洋法,首先必须认识九段线的历史,以及中国处理外务的方式,才能在一带一路的纽带上互惠互利,共享经济繁荣,通过人民安居乐业来取得持久的和平。

很显然,这段话是冲着新加坡李显龙总理而来的。亚细安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那些有主权纠纷的国家都尽量淡化海洋主权的争端,去中国谈投资并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在政治与外交层面上,虽然李先生在国庆群众大会上尝试阐述立场,但我依然无法完全理解为何新加坡不是主权争议国,却必须强为亚细安出头,结果多面不讨好,枉做小人。

不过,我觉得有必要表达我对大国的一些民粹主义人士所走的的极端路线所带来的混淆。

的确,历史事件必须厘清。不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是优秀的中国文化,中国必须避免让人觉得因为力大财粗而到处跟人“拗手瓜”,别忘了小孩见到比拳头的巨人是会感到恐惧的。

此外,不要单从新加坡有75%的华人来看新加坡,一厢情愿地认为新加坡跟中国有大中华情意结。现代新加坡华人受的是英文教育,虽然有些所谓的“精英”懂得双语,但懂得双语不表示双文化,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就像过去的峇峇文化那样,保存了一些华人的传统,但思想是西化的,是美式的。新加坡不了解中国,中国也未必了解新加坡,共识是双向的。

640(5)

▲江门和广州的博物馆都主办孙中山诞生150周年展。图片摄于广东省华侨博物馆

刚在江门和广州看过当地主办的孙中山诞生150周年特展。孙中山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不过我认为当下可以借鉴的“孙中山精神”不是百年前推翻封建体制的革命精神,而是孙中山耐心地游说海外华侨,将支持保皇党的势力转化为支持革命派的精神。孙中山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常年久居在外,本身就是华侨,了解华侨,华侨也因认同他的身份而逐渐了解他,支持他。

如今的华侨已经是在地华人,在地华人也有了华裔。华侨、华人、华裔是一股世界洪流,只有将孙中山跟华侨的交情转型为 “当代孙中山”跟华人和华裔的交情,才能在中国和西化的国家包括新加坡建筑桥梁,缩短思想的距离。

从这两年来在中国的经历,真觉得习大大的影响力不是闹着玩的,“下面”对贪的解读和可能过激的反应也许并非老大的原意,不过小心驶得万年船,割席而坐总好过被冤屈,到时血洗不清。

至于中国朋友连一罐普通的茶叶都不愿意接受的原因,可能已经超越了打贪的层面,新中“上面”变淡的味蕾已经传达的“下面”。

越往这条思路想下去,越觉得不是滋味。天气没入冬,但心情已经开始入冬了。

作者简介

李国樑,特许船舶工程师,学生时期起就爱文字创作,写散文和短篇小说。成年后,有更多时间思考、挖掘史料与进行社会研究,并通过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义务中文导览、博客等平台结交同好。博客名“从夜暮到黎明”。

关键词:新加坡人回祖籍感受,新加坡人重回广东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全球青年领袖论坛:圣加伦研讨会(St Gallen Symposium)

下一篇新闻

中国游客96小时新加坡过境签,最新成功案例!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