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6日 星期四

新加坡19世纪的“入境须知”,信息量好大!

20世纪末,互联网浪潮风卷全球,旧金山硅谷(Silicon Valley)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也带动了全球工作人口的流动性。当时,“global citizen” 成为亮眼的新名词。Global citizens在世界各地带来文化交流与撞击,也带来了商机,工作旅游成为时尚。

旅客抵境,在机场拿一份免费的旅客须知,新加坡指南等等,简单方便。尤其是喜欢自由行的朋友,这些以促进旅游为本的小册子的确提供许多出入的便利,可以在最短的时间直击旅游局推荐的经典,市侩一点,是带动本地经济的消费场所。

19世纪末中国南方掀起一股南洋移民潮,1930年代的移民则以女性为主流。入境的新客除了通过口头转述南洋是“金矿”,或是靠水客带路之外,还有什么参考的资料,对融入新加坡略知一二呢?

640

▲以“大钟楼”为封面的入境手册

640(2)

▲第一页

根据手头上的“新嘉坡入境须知”,在某个年代,新加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商埠之一,人口近百万。为了照顾居民、移民与过客的健康,新加坡遵照1944年国际卫生协约规定的检疫手续,入境前必须先种痘以防天花,万一船上有乘客患上传染病,整船人都必须到棋璋山接受72小时的隔离。一旦检验出有天花病患,隔离期延长至14天。

640(3)

▲第2-3页: 检疫

640(4)

▲第4-5页:检疫

棋璋山这个名称优雅的地方是今天常说的圣约翰岛(St John’s Island),旧名Pulau Sakijang Bendera,以马来话Sakijang与岛上有座小山而得名。1819年莱佛士登陆前,船只先在此停泊,过后才航行到新加坡河口,掀开两百年繁荣的帷幕。1874年起,中国南来的船民一旦患上霍乱,便被安排到岛上接受隔离。1930年代岛上的检疫中心已经在国际上颇具知名度。1949年中国解放后,来自中国的移民断层三十余年,突然间棋璋山变得空荡荡,1950年代改为政治犯和私会党徒扣留所,1960年代才改为肃毒中心。1970年代中重新转型,今天的棋璋山是个宁静的海洋生态研究中心和度假村。

手册上特别注明新加坡是个自由港,只有烟酒必须缴税,鸦片则绝对不准入口。这个自由港的条例一直维持到今天,禁止鸦片的范围则扩大到所有毒品。今天全球面对禽流感、农作物卫生等问题,所以随身携带的食物也受到限制。

640(5)

▲第6-7页:违禁品

当时新加坡的市区地图简单易懂,西至中峇鲁路(Tiong Bahru Road),东至梧槽路(Rochor Road),北至登路(Tank Road)和实利己路(Selegie Road),方圆两公里,稍远一点的是丹戎禺(Tanjong Rhu)的加籠飛機場和芽籠(Geylang)。“加籠飛機場”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旧加冷机场。旧加冷机场的地标是号称全新加坡最大的熟食中心,以今日五百万常住人口的规模都堪称“最大”,如果回到旧时代,或许就是当年的霸级“民众餐室”。至于政府部门都集中在大坡一带,方便中国南来的新客

640(6)

▲第8-9页:市区地图

当时新加坡跟全世界一样,在粮荒阴影的笼罩下,施行粮食配给制,没有粮食配给证是不准买米买糖的。粮食配给证可以到大钟楼申请。“大钟楼”有个名符其实的大钟,每十五分钟响一次,一刻钟一响,三刻钟三响,五点正五响,它就是今天的维多利亚剧院及音乐会堂(Victoria Theatre and Concert Hall)。1906年落成的大钟楼高34米,俯视新加坡百年史。

那个年代新加坡以街边小贩为主,“民众餐室”只有四所:直落亚逸,亨地律,小坡三马路少年俱乐部,以及大坡牛车水“巴殺”,这些在当年十分普遍的地名到了今时今日也许会叫人头痛不已。说穿了直落亚逸是Telok Ayer,著名的历史地标天福宫就坐落在Telok Ayer Road;亨地律Handy Road是国泰戏院旁边的小路,小坡三马路是Queen Street,大坡牛车水巴殺大家都不陌生,是早年广东人的集聚地。当年的“巴殺”和今日的“巴刹”相比,此“殺”非彼“刹”,虽然今日的“刹”还是刀光剑影,当年的“殺”倒更具杀伤力,有刀下不留人的架势,去了“巴殺”一趟,可能小命难保。

640(7)

▲第10-11页:粮食配给制与民众餐室

当时新加坡还面对严重的的屋荒问题,市区边缘的木屋区人口密集,罪案火患层出不穷,使殖民地政府的心口永远的痛。当时新加坡的旅馆又少,如果没有事先安排妥当,还是别上岸了。

客人入境新加坡,携带的现款以叻币45元为限,相等于5英镑。叻币也称坡币,就是新加坡钱,当时1英镑等于9新币。想起1990年代末的兑换率3新币兑1英镑,在英国住了一年,花钱花到“牙痛咁声”,在英国赚钱到新加坡花费容易,新加坡赚钱去英国花费心很痛,回到那个九比一的年代更是痛上加痛。当时的新币跟港币的兑换率为1比2,新加坡钱还是比较“大”。手册上特别提到港币兑换率,可见那个年代的中国移民,多数是经香港到新加坡。

640(8)

▲第12-13页:屋荒,钱币兑换率

如果想要找工作,可以到槓石街劳工部去,政府介绍工作是免费的。万一发生工伤意外,工人可以向雇主索偿,雇主也必须每个月至少发薪一次,基本上雇佣法令已经成型。槓石街指的是著名的恭锡街(Keong Saik Street),1926年以马六甲商人陈恭锡的名字命名,1960年代一度成为著名的红灯区。

640(9)

▲第14页:劳工法令

入境手册上清楚写明旅客与过客所要去的地方是“新嘉坡”而非新加坡,新嘉坡到底是不是新加坡,还是别有乾坤呢?

记得在我成长的1960年代,Singapore 除了是新嘉坡和新加坡外,还沿用着星洲、星加坡、星嘉坡、星架坡、石叻坡等地名,小小的新加坡原来这么复杂!1967年政府成立统一街名翻译委员会,1972年4月25日,才统一了“新加坡”这个国家级名正言顺的中文译名。

此外,入境手册上的中文是从右向左,而不是我们习惯的从左到右。以前竖写中文,由上往下,由右至左,没有混淆;后来有了横写,可以由左到右,也可以由右到左,该从何读起倒是个挑战。据说我们熟悉的熊猫这种稀有动物,原本叫做猫熊,当时的中国动物园横写猫熊,但人们从反方向念作熊猫,久而久之猫熊只好众望所归,将错就错,改名为熊猫了。新加坡教育部于1974年起规定教科书和华文考试需用左起横排印刷,才逐步解决了本地不左不右,即左即右,到底是左还是右的左右问题。

拉拉扯扯一大堆,这份“新嘉坡入境须知”是什么时候发行的呢?根据新加坡人口普查,1947年的总人口约九十多万,再根据地名的称谓、钱币兑换率、棋璋山的历史功能、中国时局的变化、英殖民地政府在1950年代收紧红色中国的移民政策等来推断,这份手册应该是二战过后,1950年代之前,也就是1947年前后免费派发的。

640(10)

 

▲1947年新加坡总人口940,824人,华人占78%

作者简介

李国樑,特许船舶工程师,学生时期起就爱文字创作,写散文和短篇小说。成年后,有更多时间思考、挖掘史料与进行社会研究,并通过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义务中文导览、博客等平台结交同好。博客名“从夜暮到黎明”。

上一篇新闻

一“粒”球在新加坡火了!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组屋惊现“天国的金梯”,亮瞎了我的眼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