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如果我很糟,你还爱我吗?”
我们变成坚定独立的大人后,便很难记起自己小时候的样子:
是不是也“怂”过,是不是被嫌弃过,是不是觉得不被爱过。
不知道怎么对待孩子时,试着找个安静的时间,
面对真实的自己,问一句:
“还记得小时候,想要父母怎么对自己吗?”
1“无条件的爱”之不索取
C小姐上个月兴冲冲地给儿子报了个钢琴大师班,
顺便还买了一架名牌钢琴回来,
价格不菲,
几乎用掉了她好几个月的工资,
“儿子一定会让我骄傲的!”
C小姐脑补了一出儿子成为少年钢琴天才登台表演的场景,
以及其他同学家长和亲戚朋友羡慕的目光,
简直笑出了声。
“我觉得我不是学钢琴的料,学不会,也非常不喜欢”
儿子这样跟C小姐说话的时候,
C小姐正在喝水,
呛到鼻涕眼泪横流。
“妈妈,如果我很糟,你还爱我吗?”
知儿莫若母,C小姐深知儿子学不来钢琴绝非空穴来风——自己跟老公就从来没有什么音乐细胞,对艺术也不感冒,儿子的性格也明显喜动不喜静,比起音乐,他更爱运动……但自己省吃俭用舍不得买包,给孩子学钢琴,都是为了孩子好,难道还不够伟大吗?但C小姐并不敢正面回答儿子的问题,到底是真的看到儿子的音乐天赋,还是好胜心和虚荣心在作祟,她不敢深度剖析自己。当我们无条件爱孩子的时候,我们并不在意从这份爱里得到什么,但这并不阻碍我们从这份无条件的爱里获得幸福——爱他,请别吃回扣。
2 “无条件的爱”之爱他本来的样子
华姐创业多年,
雷厉风行,
离婚后儿子跟着她,
孩子阿姨带得更多,
难得闲暇,
华姐带儿子去玩沙滩排球,
“男孩儿就要有男孩儿样儿,
运动能力不行算什么男的,”
而儿子的表现却令华姐无比沮丧,
“他身体很胖,
跑得也慢,
还有点内八字,
又很胆小,
球砸来的时候几乎要哭了,
蹲下倒是迅速,
并紧紧抱住自己的头,
但球还是砸中了他,
被砸趴了还顺便吃一嘴沙子,
一群男生笑到前仰后合,
儿子自己也不当回事,
讪讪起来,
清理干净自己
——那个怂样,
简直跟他爸一模一样!”
华姐没等游戏结束就带着儿子回家了,一路没少骂儿子,到家也不能停止愤怒,“太没用了!”华姐气冲冲地跟阿姨说,阿姨终于没忍住自己的“欲言又止”,“MAM,你知道家里的这些花草,还有乌龟,平时都是孩子照顾,他是个good boy,他很爱你。”希腊语里有个说法是Agape love,大概是无论孩子是否满足自己的期望,我们都能选择去爱,我们去爱他的时候,爱的是他本来的样子,他的本质。运动能力强固然好,但有爱心很细心也是相当珍贵的品质——爱他,请如他所是。
3 “无条件的爱”之包容差异
小美是华语老师,
腹有诗书气自华,
谈吐动人,
优雅知性,
她永远无法理解,
自己怎么会生出口齿不清闹腾不止的女儿,
“一定是生下来的时候医院抱错了!”
小美愤愤地想。
“我去公园玩,
不是我气公园玩,
是ü不是i !”
“妈妈,知道了,
我且公园玩!
我们现在就且怎么样!”
……
小美觉得自己的胸腔里好像燃烧着熊熊大火,
这大火,
足以毁天灭地。
眼见着小美的眼神充满“杀气”,一旁的外婆看不下去了,幽幽地说,“小美,你忘了自己到十岁,还分不清‘六’和‘扭’,现在又何必对一个六岁的孩子这么苛刻呢?”母亲的几句话,让小美突然想起来曾被同学们笑话的日子,难道是老了?竟然把自己小时候的糗事都忘光了。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树叶,
没有相同的雪花,
自然也有不同的人,
才有了多样化的世界,
无条件的爱,也意味着要包容孩子跟我们的不同(embrace differences),这些不同,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我们的孩子。爱他,像小王子之爱他的玫瑰那般。
4 爱虽无条件 规则有条件
我们经常在社会新闻里发现一些看似“无条件的爱”,
比如,
孩子尿急,在公共场所随地小便;
孩子还小,在地铁里追逐嬉闹;
……
无条件爱的本质是接纳和理解孩子,
却不是盲目认同孩子的负面行为,
不评判(no judge)的同时,
也要帮助孩子也“看见”自己。
比如“尿急”,
接纳和理解尿急,
也要准备尿不湿;
比如孩子天性好动,
也要被告知公共场所的行为界限,
“好动天性”不能影响到别人的“喜欢设定自我边界的天性”,
一种“天性”尊重另一种“天性”。
爱虽是无条件的,
规则是有条件的。
有条件的规则,
可以叠加无条件的爱。
“孩子,不用说自己‘糟’,做你自己,放手去选择,去发展吧,即使结果看上去没那么好,但保证,你永远有人爱。”(文:乔安,本文原发于公众号《新加坡她生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