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数万洋人申请PR接连被拒,新加坡你到底想要怎样
新加坡眼不时收到网友询问,申请个新加坡PR,为什么被一拒再拒那么难?是不是政府“大小眼”,像平时感觉到的那样,就偏爱高工资缴税多的洋人?
这真是冤枉了新加坡移民厅。先看三个分别来自法国、瑞典和韩国人的例子,他们在成为新移民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能超出你的想象,更刷新你对申请PR的某些认知。
52岁,运输行业高管,月薪3万新币,夫妻两人都是法国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外籍待遇派往新加坡,抵达第二年申请PR被拒(编者按:一般上EP要等工作两年后才能申请PR)。
申请原因:
A先生在新加坡租了一间独栋别墅,家里长期雇佣两名菲佣。由于近几年经济状态不理想,A先生所在的运输行业受到冲击,他担心公司不久将重新和自己签订新加坡本地待遇的合同,那就意味着要给自己每月3万新币的高工资缴纳18%左右的税费。如果成为新加坡PR,公司将会为A先生支付相应比例的CPF(养老保险,只有新加坡公民及PR才可以享有),他希望能够通过PR身份获取相应的经济收入。
被拒原因自我分析:
我来自法国,在新加坡是外籍待遇,或许审批官认为我是否持有PR身份对于我的生活没有本质区别。我的工作流动性较强,每2-3年会更换一个国家,可能会造成我不具有长期在新加坡居住需求的印象。我再过几年就会考虑退休,看上去对社会的贡献有一定的限制。新加坡每年为来自欧洲的PR申请者提供的名额非常有限。
被拒后的状态:
申请被拒没有对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新加坡离泰国很近,我和家人都喜欢去泰国旅游,我和太太更倾向退休后在泰国生活。被拒后我也没有再提出申请,感觉确实不是很必要,再说半年后我就被公司派往上海工作了。
对面站着这样一个人,你会想到他是新加坡人吗
30岁,制造业市场管理者,月薪8000新币,太太是中国人,有一个女儿,在新加坡居住两年后申请PR被拒。
申请原因:
B先生申请PR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考虑的,他和太太在新加坡每月花3000元租房,孩子上学1200元,支付太太在国内父母生活费1000元,剩余的钱支付日常开销并储蓄,经济并不算富裕。如果长期居住在新加坡,夫妻俩都希望能获得PR身份考虑购买组屋,而且孩子很快要上小学了,以PR身份申请公立学校几率更高,公立学校学费也比私立学校低一些。
被拒绝原因自我分析:
新加坡政府给欧洲人预留的PR席位很少,能够申请通过的必然是精英类人士,对社会或经济有更大贡献的人。我的工作专业性不是很强,收入也不算高,我们的存款不多,也不敢大手大脚的花钱,可能各个方面都不是很有优势。我们不是没有考虑过回瑞典,作为瑞典人,孩子的教育经费,全家医疗等方面,都更经济实惠,因此我们申请PR的同时内心也有一定的摇摆。
被拒后的状态:
被拒绝半年以后,B先生又开始重新申请PR,希望这一次能够通过。
你能认可这样一位来自瑞典的新加坡人吗?
48岁,公司财务分析经理,月薪15000新币,夫妻俩均来自韩国,有两个儿子,在新加坡居住四年后申请PR被拒。
申请原因:
C先生说他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并表示自己不可能放弃韩国国籍成为其它国家的公民。之所以申请PR,是因为自己的太太喜欢新加坡,还希望能够在新加坡买房(作为投资)。大儿子也因为从小在新加坡长大,认为自己是新加坡人——儿子如此的认知一度让C先生很郁闷,但是他还是在老婆和一个已经获得PR的韩国朋友的怂恿下决定申请PR。
C先生申请PR也考虑到孩子上学的问题,之前孩子一直在国际学校上学,如果搬回韩国,跟不上韩国学校的教学水平,所以他希望在小儿子上小学前获得PR身份,让孩子进入新加坡公立学校读书,经济上的负担会小很多,日后如果回到韩国继续上学可以更有竞争力。
被拒绝原因自我分析:
我来自韩国,年龄已经接近50,很多人都知道韩国人是很爱国的。因此无论从年龄上还是从真正成为“新加坡人”的角度上来看,我都不具有优势。我的老婆孩子每年都要回韩国住两个月,就是为了培养孩子对韩国的感情,这些也许都是政府判断我是否适合成为新加坡PR的因素吧。
被拒后的状态:
C先生已经在做搬回韩国的准备,因为距离上次申请将近一年后,一家人的状态没有发生太多变化,他觉得再次申请的成功率不高,还不如早点回韩国,让孩子在那里读书好了。
是不是很难想像一个韩国人告诉你自己其实是新加坡人
这三位申请PR被拒的“外国人”在新加坡有不错的收入,甚至是过着令很多人羡慕的高薪阶层的生活。在面对申请新加坡PR的时候,他们却成为了不受新加坡政府待见的群体,这也许跟新加坡希望维持现有种族比例有密切关系。
新加坡向来将国民的种族分为四大类:“华族”、“马来族”、“印度族”和“其他”。目前,这“四大种族”在新加坡的比例,分别是76%、15%、7%、2%。最近有一项调查,发现新加坡人比较能够接纳属于这三个种族的新移民,但这三个种族以外的其他人,就没那么容易被接纳了。
新加坡四大种族
种族标签给政府管理一个多元种族的社会带来便利,让少数民族(马来族和印度族)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不过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属于那2%的“其他”,比较难被接纳为“真正的新加坡人”,确实会让他们感到为难和不自在。
新加坡亚洲新闻台和政策研究所(IPS)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发现超过9成的受访者都可以接纳属于“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的新移民。接纳欧亚裔(即殖民地时期欧洲人和亚洲人结合后生下来的后代)的也高达8成4。
但对于不属于这三个种族的新移民,新加坡人的态度可就不一样了。
对于日本人或韩国人,每四名受访者当中有三名都表示只是“勉强可以接纳”。
至于阿拉伯裔或非洲裔,接纳程度更低,每五名受访者当中有三名表示“勉强可以接纳”。
新加坡政府一向来希望大致维持目前的种族比例(华族:76%、马来族:15%、印度族:7%、其他:2%),而过去十年来,新加坡人口的种族比例基本保持不变,可以说是政府精心挑选新移民来源的结果。
为了弥补因生育率低导致的人口数量不足,以及平衡种族结构,政府近30年来大规模引进外来移民,最主要的华族移民来源地是马来西亚和中国。
李显龙总理多次强调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的重要性,而相信这也是新移民是否能够获得永久居留权(PR)的重要考量。
前面三位分别来自法国、瑞典和韩国的朋友,他们都希望成为新加坡PR,但作为种族标签为“其他”,是新加坡人比较不能接纳的一群,在对这类人群进行PR审核的时候,条件要求恐怕更加严苛,他们成功申请PR的机率,是不是更低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