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文出版先驱、青年书局创办人陈孟哲病逝
新加坡青年书局的创办人陈孟哲,昨天中午以96岁的高龄,离别人世。作为新加坡华文出版界的先驱代表,几十年来他不仅见证了南洋大学的兴起和衰退,也数十年如一日不遗余力推动新马一带的华文阅读风潮和书籍市场。可以说,他的离去,象征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1920年出生于中国温州的陈孟哲,7岁时随家人南来新加坡。中学时代就读于1917年创建的槟城钟灵中学。
上世纪30年代,原本已考取上海复旦大学的陈孟哲,因为战乱避难,到坐落在浙江丽水的战时大学“英士大学”读书。大学毕业后,陈孟哲回到新加坡,顺理成章在由他父亲所创办的上海书局里,担任帐房管理员,之后有一段时间也曾担任上海书局的经理。
由此不难理解陈孟哲对与书本相关事业的一辈子眷恋。他自己就曾说过“我小时候就住在上海书局楼上,对书本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小就有一个心愿,希望有一天可以延续父亲的事业,除了开书店,我好像没有其他兴趣。”
然而造化弄人,1955年,因为和家庭成员在上海书局经营方向上的意见不合,当时35岁的陈孟哲选择离开,接着就在小坡—-对新加坡河上中游两岸的俗称—-创办了青年书局。
他也是幸运的,正好赶上了当时东南亚的唯一一所中文大学,南洋大学的开课,青年书局不但稳稳立足了市场,更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尤其到了周末,许多求知若渴的南大学生会到书店集中的小坡买书,大家青年书局找书并交流阅读心得,往往挤得寸步难移。
为什么大家那么钟情青年书局?就因为店东陈孟哲是过来人,了解大学生的阅读口味,知道他们想要看怎样的书本,他就会有意识地从其它书店里,找一些原本冷门,却很适合大学生阅读的书。随着南洋大学的开课,这些书一下子就从以前根本无人问津的压箱货,成了满足大学生需求的抢手货。
根本无须做广告,只靠华校学子的口耳相传,青年书局很快就成了他们到访小坡的“朝拜圣所”,当时书局的火爆程度,一点儿都不亚于现在的小资文艺青年, 到了台湾,必须造访的“诚品”。
青年书局对新加坡华文市场的贡献,更多体现在1958年以后。当年,因为政府一度禁止中国的出版物进入新加坡,就直接影响了本地华文书店的新书来源,陈孟哲决定开创卖书之外的新事业—-出版本地作家的作品。
出版物可以是当时在新加坡极负盛名作家和学者的作品,比如韩素音的长篇小说《青山不老》、杏影的《书与人》、林参天的《浓烟》、连士升的《名山胜水》、苗秀的《火浪》、韦晕的《浅滩》、李星可的《快艇》等。青年书局先后出版的大量本地作家的作品,直接推动了新马华文文学的发展。
“一代才女”,中比混血的韩素音早年行医,后来才改行成为专业作家。
也可以是丛书,十余年里计有《新马文艺丛书》,《南方文丛》,《新马戏剧丛书》、《南国文丛》、《亚非丛书》、《南洋民间故事丛刊》、《教育丛书》等,影响深远。 毕竟当时本地华文作家的多年心血,如《火浪》和《热瘴》等,之前或许已被冷藏了十几二十年,完全没有出版的机会,因为有了青年书局的不计成败得失,才终于成书见天日,足见陈孟哲对华文事业的热忱与决心。
颇具商业头脑的陈孟哲,在出版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之时,用赚到的钱投资房地产,“钱生钱”的结果是投资回报的颇为丰厚;在上世纪90年代,他也与独子联合创办了后来上市的资讯系统公司,并一直担任董事。自认赚了不少钱的他就觉得:做人要饮水思源,既然我有能力,更应该对文化与出版事业做出回报。
因此,就算后来新加坡的华文书市逐渐走向没落,各大华文书店的规模也日渐式微,几十年来,他还是每月投入一大笔营运费用,维持书局的持续运作。甚至规划准备了一大笔资金,作为青年书局的长期营运与出版经费,就为一个信念—-青年书局必须继续走下去。
因了一份坚持和热爱,尽管青年书局常年入不敷出,2004年,84岁高龄的陈孟还是重新启动了曾经风光一时的出版部门,并在其后6年里,出版了超过200本的书。青年书局最后推出的,是在2013年耗资13万元出版的《亚细安现代华文文学作品选》。
虽然2010年,在青年书局创业55周年之际,陈孟哲还妥善安排了青年书局日后的营运方向与出版计划,从门市经营、出版经费到人事安排,都有全盘部署,奈何因为年事已高,他坚持了一辈子的亲自打理书局事务,终于难以为继,而家里的晚辈又各有事业规划,志不在此。
终于在2014年11月,位于百胜楼二楼的青年书局,在贴出装修告示后就一直关门,不见任何动静。就在不少书迷担心书店是否会走入历史的去年五月间,传来了青年书局改开“网店”的消息。至于实体店,则继续大门紧闭,好可惜。
现在,随着陈孟哲的离开人世,不由得非常担心青年书局网店接下来的命运。无论如何,有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把握机会,登录 http://www.youthbook.com.sg,去看个究竟。缅怀新加坡的一代华文传播和出版的先驱,也缅怀那个曾经风起云涌的时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