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在新加坡十年,我为什么最终选择回宁波

默认标题_自定义px_2021-02-23-0.png

新加坡眼按:本文转载自天涯论坛,作者在新加坡生活了十年后,回到家乡宁波生活了近十年,根据这20年的生活经历,从各方面对比了新加坡与宁波的生活,供大家参考各地不同的优劣势,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生活的地方。欢迎网友参与文末投票交流个人读后感受。

其实每个人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地点和生活方式,我是95年来新加坡,2000年NUS毕业,01年拿到新加坡绿卡,05年离开新加坡。在新加坡曾经服务过的三家公司包括市值排名新加坡前十位的大型国家控股企业、本地私企以及欧美企业,对新加坡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也算是有所了解。

在这里就谈谈我为什么选择回国。

生活质量方面:

我所生活的城市是东海之滨的宁波,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同新加坡相当。对于生活质量,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1 卫生整洁: 新加坡 95 宁波 80 新加坡的卫生整洁程度当然更胜一筹。很多人质疑中国自然环境破坏等问题,但是在我生活的城市里确实是看到环境的提升。以前母校前有河名曰北斗,读中学时污秽不堪,作水质分析中的成分应有尽有。现在确实已经是碧波荡漾了,甚至能够有姿态优美的白鹭在初春季节中盘旋捕鱼。

2 衣 由于季节关系,不具可比性

3 食 新加坡 80 宁波 95

中国饮食的丰富性就不论述了,这些年新加坡当然也开了不少中餐馆,但是从食材的选择和烹饪的水平和国内还是有差距的。在宁波除了西餐、日韩等国外菜系外,几乎可以尝到全国各大主要菜系,另外加上拜舟山渔场所赐,宁波的海鲜的丰富程度与选择面之广应该是超过新加坡的——当然,这和我是中国人,更加喜爱大闸蟹而不是咖喱鱼头有关系。

这里又需要论述一下饭店的性价比。除非是傻到去五星级酒店吃饭,国内的饭店一律是没有小费的,自然也没有GST,而新加坡饭店加上房租和人工成本等原因,使得我在新加坡工作时去饭店吃饭毕竟是件小奢侈的事情。

4 住 新加坡 75 宁波 80

毕竟在新加坡75%的人所住的还是组屋,也就是国内的廉租房,没有小区设置、物业、保安等等服务环境,而且基本上没有多少装修。宁波新建的小区基本上都属于新加坡condo的水平,包括游泳池、网球场等——基本上本地人年轻一代都已经住了新房子。以我所住的小区而言,06年买进时每平米均价仅5000多元(现在已经是20000元了),环境很好,银杏、玉兰、绣球、玫瑰错落有致,可以说是四时花开,特别是秋天银杏金黄的时候,很是漂亮。

但是近两年宁波房价上升,使得购房压力增大。当然,新加坡的房价也是升多降少。但是就算买不起,租房压力还是不大。一个月拿出5000元作房租,也可租到相当不错的房子(配全套名牌家电+精装修)了,若是节省些2000-3000元一个月也能租到超过新加坡组屋环境的房子。

从另一个方面看,当然可以说新加坡的租售比更合算,但是房租高对更多初到的中国人来说带来的是生活负担。新加坡很多主人甚至愿意把自己所住房子内的一间房子租出来,这种与主人合住的不方便性是不言而喻了,在宁波基本上没有听说过这种租法。

5 行 新加坡 75 宁波 85

新加坡在公共交通方面的成绩自然是卓越的,地铁纵横巴士遍地,但是有两个方面确是限制于先天条件的。第一,私家车太贵,第二,没有非机动车道。

地铁巴士再方便,同私家车的便利还是不能相比的。基本上在宁波买辆车子算不得什么事情,最便宜的7万一辆雪佛兰赛欧(暂时不谈论5万档的国产车),也能开着上路了,不用忍受刮风下雨。而我父亲更倾向于天气好的时候,短途骑电瓶车,没有停车的麻烦。其实就像欧洲提倡的自行车出行一样,我觉得自行车是汽车的一个良好补充,新加坡不允许自行车上路确实个遗憾。

事实上,现在条件宽松的同学和朋友的眼光是看着奥迪、奔驰、宝马。小康之家再买一辆30-40万左右的奥迪或宝马,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所以客观的讲,马路上名车的数量,宁波是多过新加坡的。至于新加坡盛行的买二手车,或者买车贷款,基本上宁波本地人选择的比较少。

事业发展:

1 工作和待遇 新加坡 85 宁波 70

作为区域金融中心,新加坡的工作机会显然更多,待遇也更优厚。虽然更多的跨国集团把总部迁到了上海,但是新加坡作为东南亚中心城市的地位还是不容否定的。

之所以给新加坡85分而不是95分,是因为觉得受限于自然条件,新加坡能够发展的行业有限,基本上就是:金融、IT、航运、物流、石化等——政府虽然大力鼓吹了多年的生物科学,但是似乎没有听说有什么很有名的公司出来。

相比之下,上海则更加全面,从钢铁、汽车、造船、化工、机械、金融、纺织、IT——甚至到篮球和110米跨栏,各个行业都有光明前景,所以上海应该有95分。

至于宁波,不幸之处也在于距离杭州和上海太近,很多行业的重心都放到了沪杭两地。宁波的地理优势是亚洲最好的深水良港北仑港。

这里顺便提一下港口排名——以货物吞吐量来计算,宁波舟山港自09年超越新加坡后,目前稳居是全球第二了(第一上海)。以集装箱吞吐量计算,新加坡次于上海排名第二,宁波全球第六。

地理优势加上国家政策导向,2000年前宁波的经济还是以港口经济和民营制造经济为主导,当然也产生了一些行业巨头,比如亚洲最大的纺织基地雅戈尔,全球最大的注塑机集团海天等等。

但是整体上看,大型跨国企业相对较少。

事实上,我在国内的高中同学在外企或民企工作的不多,大约有一多半当了公务员或者在学校、医院、银行等。

相比之下,新加坡的工作机会基本上集中在企业方面,好像中国留学生在新加坡当公务员的没怎么听说。当然极少数勇攀科学高峰的同学拿到美国PHD后可以有机会进大学当老师(我们这届最后进入NUS和NTU的大概就这么两三位牛人吧)

2 工作氛围 新加坡 75 宁波 85

在新加坡三家企业工作下来的感觉是,大家各自把事情做好就OK,职业道路中规中矩,但是飞跃式提升的机会少,能够和本地同事深交的机会也少。

其实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干过的三家公司里的politics也不见得少,只不过中国人基本上属于干活多,话语权较少,没有什么机会参与派系斗争的,所以也乐得清静。

以我曾经工作过的某报社为例,一些来自新华社的老编辑再牛也就是个副主任的头衔,当不了正职,更不要说染指总编了——10多年过去,据说现在终于有一位来自中国仁兄当了主任,可喜可贺。

其实这也很正常,比如温州的很多企业做到很大,但是核心团队的要求之一就必须是温州当地人。

相对而言,作为宁波人在宁波工作,先天上总是要占一些便宜的,比如语言沟通、风土人情等等方面,加上留学背景多少还能唬唬人。

在宁波说起来,我是“从新加坡回来的”——而在新加坡说起来,我是“从中国来的”。个中滋味,冷暖自知了。

3 展望与创业 新加坡 75 宁波 85

保守估计,目前人均1万5000$的宁波未来十年的经济总量至少增长60%,而新加坡的增长幅度恐怕就要少得多。这一方面是新加坡的基数大,人均4-5万$能保持住就不错了,另一方面宁波的一大优势是有土地,随时可以引进大型制造业,(例如宁波的杭州湾新区刚刚引进了上海大众建立分厂,年产量要达到80万辆汽车),加上辐射整个中国市场。

高速发展带来的更多的是机会,国内同学中除了安居乐业打工的选择外,由于有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创业的机会更加多了。大学毕业十多年了,有一部分人事业已经做的相当不错了。在反观新加坡同学中,更多是安居乐业埋头工作,相对而言创业的机会与环境则逊色了。

除了工作和生活指标外,社会生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我分下面几点谈一下:

1 人际关系圈 新加坡 50 宁波85

这里面没有贬低新加坡的意思,因为到新加坡后,基本上的交往圈子就是大学同学,加上工作后的同事。因为当过几年记者,还算是认识了一些本地社会人士,但都没有什么深交,能聊得来的基本上还是要好的中国同学,谈不到有多少社会关系。而且大家基本上在企业工作,属于职能机关,也帮不上什么忙的。所以在新加坡这么多年了,不要说国会议员了,大概就是学校老师也不认识几个。后来自己想想,和本地人交往不深,可能还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关系。

这一点回到宁波后立刻改观。因为当时在高中比较活跃,回国后正好是毕业10周年,大家搞了年级聚会,一下子联系到了很多老同学。就像我前面说的,公务员居多,包括海关、公安、经贸、劳动局、商检、税务、银行、学校、医院、电信、石化等等,真的是五花八门,而且大概因为我的高中母校还是很出人才,大家基本上在各部门都混得不错,工作十来年,大都做了各类的小头头。

一位做了初中副校长的同学(当年我在班级里说相声的搭档)拍着胸口说:“将来你小孩只要在海曙区读书,初中小学包在我身上。”心里听着热乎乎的。

有这么一帮同学在,平时组织个烧烤、聚餐、搓个麻将、搞个郊游,随时能叫一帮人。这种老同学的感觉真得很好,一旦有什么事情需要麻烦起来,也都是尽心尽力的。

而且宁波因为城市小,很多人一聊发现都认识。上次去二院检查腰椎,和医生一聊原来是同校的师弟,和我老婆同届,他在医院的师傅又是我隔壁班的,所以一来二去自然很熟了,为我检查也格外仔细负责。

说明一下,我这里不是说不认识医生就不给你好好检查,但是所谓“熟人好办事”,“是亲三分向”,人家本来给你服务个70分就是合格了,现在格外仔细,服务达到90分。我想这个道理到了美国也是这样的。

至于借助父母关系再拓展的社会网络,目前还没怎么用过,暂且不提。

2 社会归属感 新加坡 50 宁波 95

说实话,在新加坡这么多年,也没把自己当作新加坡人看。事实上,这个是没有办法的,就像李佳薇入籍这么多年了,奥运拿了奖牌也还是会被一些本地人争议。

至于说,本地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反感,有人觉得严重,有人觉得无所谓,但客观的讲,多多少少总是会在社会角落里存在吧。

想起一位大学同学,入籍后被公司派到上海工作,我在上海和他吃饭。他儿子因为生在新加坡时已经拿了公民,现在上海只能读国际学校。我说:“你儿子在国内长大,爷爷奶奶都是中国人,对新加坡有认同感么?”他说:“我自己都没有认同感,他怎么会有?”我开他玩笑:“你入籍的时候,是怎么宣誓的?”他也笑了:“当时出差了,没宣誓过。”

现在很多同学选择入籍,原因主要是几方面:1 经济上的,政府对公民的若干补贴; 2 身份上的,出入境方便,可以比较容易去欧美发展。

其实欧洲俺去过(法国、意大利),也没觉得那边人过得多好(酒店硬件条件简陋,地铁老旧不堪,特别是吃不惯,唉——真是吃不惯),加上现在经济形式不好,本国人失业率都那么高,我也确实没打算去发展。

美国没去过,不好说,金融危机前应该很不错的,现在。。。。事实情况是,我不少在美国的高中同学现在回国发展了。

到了宁波,自然是“阿拉的地盘,阿拉自己做主”。至少不会遇到像在牛车水买东西的时候,小店老板一本正经地教训你:“我们这里的东西和你们那里是不同的”。

3 舆论自由 新加坡 60 宁波 65

大家差不多的,和欧美有差距。但是感觉中国国家大,政府相对宽松一些,所以加5分。

在中国,网上发发牢骚骂骂娘,也没人太把你当回事儿,报刊上对政府部门的批评也不可谓不犀利,当然底线是“只反贪官不反朝廷”。这个和新加坡官方媒体上一片颂扬之声还是有不同的。

4 政府机关效率 新加坡 90 宁波 80

我等小民,和政府打交道的机会不多,比如领公积金,给女儿上户口等等。说实话,宁波政府机关的效率在国内算是不错的,但是和新加坡还是有差距。新加坡的美中不足是太死板,不懂得变通,但是其高效廉洁还是值得称道的。

(感谢很多朋友对这篇文章的关注和点评。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所每件谓事情有三个面:“我看到的一面,你看到的一面,以及它真相的一面。”

我想大家能够多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许会使得讨论更加接近客观的真相。

顺便说一句,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差异性很大,所以我在文章中比较的是我目前生活的城市宁波和曾经生活过的新加坡。

由于个体差异,很多比较和评论放到其它地区是不成立的,比如大家都知道媒体上天天呐喊上海的房价已经三万五万的节节攀升了,但是却很少提到像西安、沈阳、成都这样的地区中心房价还都在比较低的水平(例如:西安市区大约6000-8000元/平米,偏一点的地段还有4000-5000元的)

又比如说,大家都知道国际品牌的奢饰品或者服装的价格新加坡比上海更为低廉,但与此同时,上海的钟点工人工费却是远远低于新加坡的。

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当某个个体现象被强调突出之后,往往容易以偏概全。前阵子美国的兄弟打电话来,看着国外媒体,觉得国内现在是什么都不能吃啊,地沟油、毒奶粉、毒大米横行,估计连空气都可能有毒。

我笑着说,看着国内媒体,觉得美国每天都是枪手拎着机关枪上街杀人啊。

最后加一句,有些朋友对我回国的工作经历比较有兴趣。其实说来混得一般,05年我在新加坡服务的一家意大利公司要在宁波开分公司,正好我是宁波人,就把我派回来忙活筹建的事情。后来宁波公司开好之后,我就留在宁波做销售,产品是工业产品,客户主要都是生产机器设备的工厂。认认真真在该独资外企干了7年,今年跳槽出来,打算自己找点小生意做,不巧碰到金融危机了,比较惨淡。。。。。。)

好了言归正传。

下一个我要论证的方面,其实对我和很多人来说一直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那就是家庭生活。

记得和一位去美国的同学聊天,她定居芝加哥。在南京、新加坡、芝加哥生活之后,她觉得无论在哪里,都市白领的生活基本是差不多的:

有份稳定的工作,两点一线后自己买菜回家做饭,偶然到几家合口味的中餐馆打牙祭,生活圈内很容易在街边看到7-11的便利店,空闲时和朋友去星巴克喝东西聊天,附近的电影院能看到IMAX的好莱坞大片,还能轻易找到奢侈品牌店以及健身中心做运动。想玩品味的时候整点儿红酒和雪茄,每年休年假时可以全家老小到个山清水秀的去处或者阳光海滩消磨几天。

——大概都市的白领生活就是这样了。

她选择定居美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和两个哥哥都在美国。

我说,我选择定居宁波的重要原因是我父母在宁波。

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事实上,从工作以后,这个问题就开始困扰我。

作为我国基本国策的实施成果,我和很多同龄人一样都是独生子女,这使得我在大学毕业后很快意识到,很快就要退休的父母怎么办?

曾经把母亲接到新加坡生活了一段时间,看得出这段时间对她来说基本上充满了无聊和无所事事。炎热的天气,陌生的环境,文化的差异让她很不适应,甚至独自出门都怕走丢了。

我也看得出她在努力适应,但是成效甚微,让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去适应一个新环境,确实是个很痛苦的过程。

至于我父亲,则是明确表示对来遥远陌生的新加坡长住没什么兴趣。

当然,他们强调,现在身体都好,不需要我回来照顾,只要我自己过的好就行等等,但是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孤独和寂寞。

而十年二十年后,当父母们的健康状况向自然规律低头的时候,谁来陪伴在他们身边呢?

这也是促使我决定回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回国后,认识了我现在的太太,很巧,双方父母家都很近。于是我们买房子也选择在了靠近双方父母家的地点。有女儿前,每天下班前电话联系好是在哪方父母家吃饭,然后饭后陪老人们聊聊天散散步。

哪怕很简单的饭菜,却因为一家人的团聚而显得温馨而美味。

自从去年底有了女儿后,我们一家三口索性搬到了丈母娘家,我父母则时常过来带小孙女玩。我觉得我女儿从小就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爱陪伴下成长,还是很幸福的。而父母也很陶醉于含怡弄孙的天伦之乐中。

因此我时常觉得,选择回来是正确的。

谈完了以上生活、工作、社会、家庭等等话题后,似乎接下来该谈的就是子女教育和养老问题了。

其实这些问题上我还不是很有发言权,因为女儿尚小(虚岁两岁,周岁不足九个月),对教育只能是道听途说,所以在这里也就是囫囵谈一下。

就像我以前提到过,现在宁波的小学一律根据户籍所在地划区,划到哪里去哪里,而且执行力度非常严格。(所以几年前那个当副校长的同学拍胸脯的事情也只能当笑话说说)所以现在颇有一些朋友打算用买学区房的办法解决,但是据说新出台的政策是在户籍地必须注满两年,就是说你要买学区房也得入学前提前两年买好——但是别忘了宁波还有限购令,一户家庭只能最多新买一套房子,所以做这个决定的时候还是要谨慎的。

政府出台这个政策,还是避免小学师资力量不平衡,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如果说学校的硬件条件,我觉得确实已经相当不错了。里面没怎么去过,但是市区内看到过的几所小学都铺上了塑胶跑道,显得很气派。

宁波的中学还是颇有几个品牌的,像镇海中学、我的母校效实中学都有百年的历史,出了很多位中科院学科委员,大约从学风、品质与硬件上都可以和RI与华中PK一下吧。

需要提一下的是十年前修建的大学园区,里面已经有七八所大专院校了(全宁波目前共11所大专院校)。比较有名的是诺丁汉大学和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前者校园是把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主体钟楼copy了过来,老师80%以上直接是英国老师过来教授原本英文教材,学生可以选择后两年去英国诺丁汉大学完成学业。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是我母亲工作的地方,相对我更熟悉些。2000年建成的时候我去溜达了一下,整体是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很艺术。最牛的是居然有两个标准塑胶跑道。原因是教育部有规定,超过多少学生就需要增加一个体育场,这样就一下子弄了两个。

当时我真的是要内牛满面了,要知道05年我在NUS才算这辈子第一次在大学见到塑胶跑道——那时候浙大还是体育场上黄土铺地,6个人挤一间宿舍(俺待的三分部)。

国内学校的硬件真是发展太快了。

当然,我绝不是说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够和NUS、NTU这样的名校媲美。事实上,作为浙江省副中心,宁波的高校整体也是没有办法和杭州相比的,更不要说上海了。

说完了硬件水平,就该说说被大家骂的很厉害的中小学教育了。前几天听楼下的初中孩子说,每天做作业要做到晚上十一点,周末还要学画画弹琴等等,做人真没意思。

这就是实际情况。

一方面学校为了升学率,增加学习负担,一方面家长为了望子成龙,再给孩子增加琴棋书画十八般武艺。

中小学生真苦——当然,说得是那些积极上进的学校和学生。

镇海中学每年高考,都有四五个以上在全省前十名,实在很牛。但是据说整个初中高中六年就跟坐牢似的天天苦读。

我表妹自打初中就没有考上重点,资质有限加上人也不勤快,家里也没打算让她学点别的技艺,所以基本上过得还是挺轻松的。

在普通高中当个班上的团干部,和同学相处都挺好的。然后高考了——高考前我检验了一下她的物理水平,之后打死这孩子的心都有,学得这叫一个什么呀~

考完了,真别说,还够本科线。高高兴兴去临安读个普通本科去了。

我一打听,浙江的高考升学率85%多,就是说你别是最差的15%,都有书念。

我阿姨挺发愁的,这普通大学本科出来,怎么找工作啊。

我劝她,其实现在工作10多年了,看看当年班上混得好的,还都是学习一般的。一个重要原因,学习差,在班上老被老师修理,心理承受能力强,自我定位能力强。你看那些高中成绩好的,大学一旦哪门不及格了说不定转眼就跳楼了。

其实说到底,国内中小学学生苦,学校有责任,家长更有责任。干嘛一定要寒窗苦读金榜题名,条条大路通罗马。想明白了,孩子的快乐最重要。

宁波教育局前阵子提倡中小学减负,少布置作业。结果一些家长不干了,觉得孩子考试成绩下降了,联名申诉,唉——

说老实话,我和老婆商量好了,将来就让女儿在长三角读个大学(最远到南京),然后回宁波工作就行了。老婆的想法是最好给女儿买个商铺,将来她找不到工作,收收租金也就够了。当然,万一我们家培养个读书小天才,要出国深造,那也由得她了。但是读完书还是争取把她拽回宁波来,呵呵。

说了这些都是国内教育的情况,新加坡的情况我了解不多。但是听过Streaming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的,这个——

至于考新加坡本地大学,听说比较难的,至少没有85%这么高吧,希望读书的可以去澳洲或者欧美求学。

再说说养老问题。

虽然离退休还有二十多年,毕竟是关系未来生活质量的。

新加坡的情况大家都很清楚,看个人的CPF,有多少花多少,用完拉倒。占不了便宜吃不了亏,但是也谈不到什么福利。

国内现在交养老保险,我原来一个月交700多(已经算是封顶了),交满15年以上,退休就可以拿退休金了。退休金的计算比较复杂,官方的计算方式是:

A 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a+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1%。

B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

以上两项A+B之和为每月领取额。

我算了一下,如果我今天交满了15年然后退休的话,退休金每月大概3000多元。只要人在,每个月都能拿。

如果我是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制,这就完全不同了。以有事业编制的老师为例,普通中小学老师退休工资都在5000元以上了,如果有高级职称(中小学叫高级教师,相当于大学副教授)则能达到7000元以上。

这个就是被大家诟病的企业和事业编制的差别,也是现在那么多人要考公务员,考事业编制的一大原因。

现在国家努力的,就是拉近这些差距,希望20多年后能够解决吧。

其实新加坡和中国哪种养老制度更好,恐怕是见仁见智,还是国情不同啊。

说了这么多,也该打住了。

其实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同大家分项个人的一些经历和看法。一部分原因是有些朋友在国外时间久了,对国情比较生疏,对我选择回国感到奇怪,也曾经问了一些让我很吃惊的问题。比如有朋友问:“中国现在已经没有国企了吧?”又问:“中国有退休金么?”

这些问题在国内看起来很幼稚,但是我理解,虽然都是中国人,远在海外,对国内不熟悉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希望能通过一些对比,介绍一些情况,供大家参考和讨论,也谢谢大家这些天的关注。

在新加坡十年,我见证了这个弹丸岛国的整洁、繁荣、安定与文明,引以为豪的经济成就,享受着安逸与稳定的同时,也了解了政府对人民的威权与照顾,看到了文化的苍白与衰落。

回到家乡宁波七年,我看到了经济实力高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提高,感受着振奋人心的变化,同时也看到了贫富差距的加大、分配不均等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的突显。

其实瑕不掩瑜,中国是我们的第一故乡,新加坡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无论它们存在着怎样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希望它们都能更加美好,更加繁荣。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每个人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选择在哪里生活如何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

只要自己的内心坦然平静,哪里都是故乡。

上一篇新闻

郑永年:中国十大可能的“颠覆性错误”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推优质经济舱:比经济舱舒适,比商务舱便宜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