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某某山”地名大盘点
新加坡地图上有许多以山命名的地名,如武吉知马山、裕廊山、花柏山、安祥山、武吉巴督山、咖啡山等。但新加坡国家典藏部助理研究员吴庆辉却认为,此山非彼山。吴庆辉的研究发现,按地理上的定义,丘陵一般是指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新加坡的最高点是武吉知马山,其高度为162.5米。根据这套理论,新加坡并没有山也没有丘陵。
虽然如此,武吉知马山和花柏山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登山好去处。安祥山则号称新加坡的“南锣鼓巷”。其他的“山”也有各种不同的用途,主要可归为三类,一类作为皇权、神权和政治中心,如福康宁山;一类发展种植业,如乌节路的翡翠山、经禧山;一类为先人永远的归宿——坟山,如双龙山等。
武吉知马山、花柏山:登山跑步好去处武吉知马山是新加坡海拔最高点(163.63米)的所在地,拥有 500 余种动物以及 840 余种开花植物。武吉知马山所在的自然保护区 (Bukit Timah Nature Reserve)占地约 3043 公顷,尽管新加坡不断地发展变化,这片地方始终保持着最本真淳美的面貌,也是新加坡民众登山、跑步的好去处。
据报道,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将从今年的9月15日起分阶段进行整修,先全面关闭六个月,之后一年半将局部开放。为减少对公众的不便,国家公园局决定分阶段进行这项整修工程。从9月15日至明年3月的首半年里,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将完全关闭,以进行稳定山坡的工程。之后,从明年4月至2016年底,通向武吉知马山山顶的主要通道将只在周末开放,其他部分则继续关闭18个月。所以,想去的朋友们可得赶快啊!
花柏山(Mount Faber)是搭乘空中缆车前往圣淘沙的必经景点,一座滨海的小山丘,高度只有117公尺,却坐拥360度开阔视野,将城市海港及邻近岛屿全数收纳眼底,可远观新加坡的港都容颜、圣淘沙以及邻近的印尼岛屿。绿茵中伫立着一只白色小鱼尾狮塑像,是游客们拍摄到此一游的最佳场景。
安祥山(Ann Siang Hill):新加坡的“南锣鼓巷”北京有南锣鼓巷,上海有田子坊,新加坡有安祥山。
位于牛车水的安祥山,和新加坡繁华的中心商业区仅一箭之隔,以客纳街和安祥路为主要干道,街道两旁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传统店屋,经过改造翻修入住了一批独立经营的零售店、时髦酒吧和包罗各地美食的餐馆,交相辉映出的活力使这一地带成为近些年来最受学生、雅皮士和海外旅居人士青睐的聚会区。慢节奏的安祥山是旅行中不可错过的休憩小站。
双龙山( Shuang Long Shan ):和组屋区比邻而居的先人归宿
双龙山是应和会馆1887年在荷兰路开辟的坟山。当年双龙山占地100多英亩,为了国家的发展,上个世纪的60年代被政府征用,原本迁坟蔡厝港政府华人坟场,后决定保留四英亩半土地重造一座新坟场,并于1969年建成。
坟场按华人传统设有总坟,两侧分姓氏立地缘性和血缘性总坟共31个,体现出慎终追远的习俗理念。这些总坟后方则是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墓碑,下葬先人骨骸,无论埋葬形式和墓碑规模都与传统坟墓大相径庭,是所谓的新型坟场。新型坟场整洁,容易打理,符合土地经济效益,当年被誉为”模范坟场”。吴庆辉说,这是本地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这类型坟场。
在众多的坟山中,双龙山是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坟山,70年代初政府发展女皇镇新镇,新型坟场四周组屋林立,最终形成一幅坟场与组屋相容的罕见风景。每当乘坐东西线地铁经过联邦地铁站,这幅独特的画面就会透过列车窗户映入眼底。即使它曾经引发你的好奇心,相信许多人匆匆一瞥之后并没把它放在心上。但附近居民的想法和感受可不一样。
现年78岁的吴保仁的家与坟场为邻已37年。他说,37年前政府组屋不多,这里又靠近亚历山大旧家,他没想太多就买下这里的一个单位。吴保仁是客家人,家楼下的坟场是他的父母安息的地方。他后来想想这倒不错,可让他就近尽一份孝心。
在时尚界服务的郑忠良(45岁),8岁那年便随父母住到这座坟场旁边。他虽是客家人但信奉天主教,所以并不知道这是一座客家人坟场,只记得妈妈曾经告诉他,这是埋葬先人的地方,要给予一定的尊重。他说,当年父亲是为了工作方便选择搬来这里。现在这里设施齐全,交通便利是个居住的好地方,尽管与坟场相隔咫尺,郑忠良和家人从没想过要搬家。
福康宁山(Fort Canning Hill):权贵之山本地最为人知的权贵之山当推福康宁山了。从禁山到福康宁山公园,经历了850年的历史。
根据《马来纪年》的记载,印度尼西亚巨港王子尼罗多摩在新加坡建立王朝后在福康宁山上建王宫,并把福康宁山列为禁山。当年禁山还有一个方形台,它可能是放置佛像的地方。由此推测禁山也是神权的中心所在。1252年新加坡拉王朝灭亡后禁山归于沉寂,直到1819年莱佛士取得新加坡的租借权后,在山上升起英国国旗,盖了官邸,福康宁山才恢复人气。那时起禁山化身为英国人眼中的”政府山”,华人则称它为皇家山。至于”Fort Canning”的称谓则是1859年英国人在山上建炮台后才出现的,华文则音译为福康宁山。
有皇权、神权、政权象征的福康宁山二战期间成了英军的军事指挥中心,日本占领时期又化为日军的军事基地。山上还建有一座有盖蓄水池,为山下民宅提供用水。山脚下则有一座基督教墓园。共有600人长眠于此,其中三分之一为华族基督徒。现在墓园已没有坟墓,只剩下两道歌德复兴式园门作标记。
1990年福康宁山由国家公园局接管,并逐步把它发展为一个集文化与消闲活动的公园。今天,公众可沿着山坡的历史走道回顾福康宁山的发展演变。
翡翠山(Emerald Hill):旧时种植园,今日高尚住宅区新加坡曾有过一段辉煌的种植史,许多山头都辟为种植园。包括现已是高尚住宅区的经禧山、淑女山、那森山(Nassim Hill),以及商场及高级公寓林立的克雷摩山(Claymore Hill)等,乌节路以外的则有商业活动蓬勃的安祥山、厄士金山(Mt Erskines)、华利山(Mt Wallich )、达士敦山(Duxton Hill)、克力山(Craig Hill)等,不下26处。
甘密是新加坡最早的经济作物之一。莱佛士登陆前,已有华人陈银夏、王瑞等人种植甘密。早年的实利基山、和丰山、珍珠山、欧南山、河水山,甚至福康宁山都是甘密园。继甘密后种植的作物有黄梨、豆蔻、甘蔗、椰子、树胶,甚至稻米,其中树胶最成功,本地多名先贤包括林文庆、林义顺、陈嘉庚都托树胶之赐致富。
1830年代末英国殖民地政府看上香料的好市价,决定把新加坡发展为一个香料出口地。当年约有20名欧洲人在乌节路发展种植业,整个乌节路几乎被豆蔻园所覆盖,翡翠山是其一。
第一个在翡翠山种植豆蔻的是曾任邮政局长的威廉卡佩芝(William Cuppage)。1860年代中乌节路的豆蔻种植业因枯萎病而大受打击,卡佩芝种植的1250棵豆蔻树也不能幸免。后来(Edwin Koek)在翡翠山种植果树也失败告终。
1924年林文庆虽在翡翠山为新加坡女子学校兴建了一座新校园。但早在1902年翡翠山便已逐渐由住宅所取代。翡翠山的住宅非常注重细节,是典型的土生华人建筑风格的体现。1989年翡翠山被列为保留区。这里不少老房子还获得修复保留建筑物奖项。除靠近乌节路被辟为土生坊一段属于商业区,今天的翡翠山基本已是一个高档住宅区。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博客“新加坡文史达人”,特此感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