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 星期五

外来人口30年翻倍 本地十人当中有四人非本地出生

联合国最新数据显示,新加坡总人口当中,外来人口(International migrant)占了37.1%。

形象地说,就是当你上街随机和十个人打招呼,大约会有四个人并不是在新加坡出生。比例听起来很高,但实际上这是2005年以来地最低数字。

联合国的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最近释出一组很有趣的数据,具体透露我国的外来人口分别来自哪些国家和地区,这样的数据可是连新加坡政府都不曾公布呢!

话先说在前头,联合国对外来人口的定义是在本地定居或工作,但并不是在本地出生的民众。同时,这些数据也仅是联合国结合各国人口资料所作出的推算,并非我国政府的官方统计数字。

因此这些外来人口也包括在海外出生,但已经取得新加坡公民权或永久居留权的本地居民,同时也涵盖在本地工作的外国人、外籍配偶和国际学生。

根据联合国数据,我国2019年的外来人口总数是215万5700人,占人口的37.1%。

该组追朔到1990年的数据也显示,新加坡外来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24.1%逐步攀升到2015年的高峰(45.5%),随后大幅滑落至2019年的37.1%,是2005年以来的新低。

这极有可能与2011年大选行动党面对公众不满移民人口过多的民怨有关,政府在那之后逐步收紧了移民政策,同时提高就业准证(Employment Pass)和S准证(S-Pass)的工资门槛,以及增加工作准证(Work Permit)的人头税。

马来西亚是外来人口大户

该联合国数据也推翻了新加坡社会普遍存在的迷思,即外来人口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

数据显示,与我国只有一海之隔的马来西亚才是外来人口的大户。

根据2019年的数据,我国的外来人口中有44%来自马国,人数多达95万2261人。这其中包括已经入籍新加坡和已取得永久居留权但在马国出生的本地居民、外籍配偶、学生以及在本地工作的30万名马国劳工(马国人力部统计),中国人(18%)紧随其后。

来自马国和中国的外来人口占了外来人口总数超过六成。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PS)高级研究员马修博士(Mathew Mathews)告诉《海峡时报》,马国和中国成为本地外来人口大户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马来西亚人在许多方面都和新加坡的文化相近,因此本地劳工政策偏好聘请他们就业。”

马修博士举例,相对于其他外国人申请工作准证的年龄顶限是50岁,马国人的年龄顶限是58岁。同时,本地雇主必须为每个外国劳工购买5000元的保障抵押(Security bond),但马国劳工则不在此列。

与此同时,来自中国的外来人口则得利于本地“大约四分之三人口是华人以及可使用华语交谈”的环境,因此更易于融入本地社会。

另一个邻国印度尼西亚(6.4%)在外来人口中所占比例排名第三。

印度(5.9%)、巴基斯坦(5.1%)和孟加拉(3.17%)这三大南亚国家则占外来人口近15%。

部份国人基于肤色轮廓相近,经常把上述三国人民都当成印度人,导致本地普遍存在来自印度外来人口众多的迷思,但事实并非如此。

各国外来人口在2019年下滑

前面有提到我国在外来人口比例在2019年录得2005年以来的新低,其中来自马国的外来人口也从2015年破百万人的高峰(112万3654人)滑落至2019年的95万2261人,减少了大约17万人。

同时,作为第二大户,在中国出生的外来人口也从2015年的44万8566人,下滑至2019年的38万零145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来自马国的外来人口比2010年(97万1827人)还来得低。2019年来自中国的外来人口虽然也比2015年减少了6万人左右,但整体人数仍比2010年(97万1827人)高。

2019年,来自印尼和南亚三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外来人口相对2015年数据同样面临一定程度的滑落,但都比2010年的人数要高。

李国豪制图(资料来源/联合国)

新元和令吉兑换率越高 马国外来人口越多

无论如何,从百分比来看,马国依然稳定占据外来人口的主要比例。

来自马国的外来人口在1990年只有19万5072人,占外来人口总数不到三成,但到了1995年却翻倍至43万1854人,占外来人口总数超过四成。

2000年,马国外来人口进一步攀升近30万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比例来到了历史新高53%。

李国豪制图(资料来源/联合国)

1965年新马分家后,新元和令吉的兑换率是一比一,但随着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程度超越马国,两国汇率开始渐行渐远。

1990年代,新元兑令吉的汇率节节升高。1995年新元兑令吉的达到1.8 : 1。加上当时本地企业提供较高工资,许多马国劳工蜂拥至本地工作。

1996年,我国政府宣布外国劳工不再享有公积金福利,雇主和外国劳工无需再将一定比例的工资投入公积金。这项举措进一步吸引更多马国人到新加坡工作,因为这意味着他们每月能领取更多工资。

1997年,马国遭受亚洲金融风暴的重大打击。当时1新元甚至能兑换超过2.6令吉。尽管随后汇率逐渐回稳,但1新元至少换取2令吉以上是不动如山的基本盘,因此“赚双倍”是当时马国劳工对来本地工作一事趋之若鹜的主因。

2000年以后,马国外来人口比例虽然再度下滑至五成以下,但以人口数来说仍是稳步上升中。新元和令吉的兑换率也在2016年后站上一比三的大关。

同一时期的中国外来人口也在逐渐增加,1990年新加坡和中国正式建交的背景下,大批中国人来新,中国外来人口比例达到21%。90年代至今中国外来人口比例都稳定徘徊在18%左右。

印尼、印度等国迎头赶上

马国外来人口比例在2000年达到高峰后,开始缓慢下滑,但来自其他国家的外来人口份额则逐步增加。

2005年,印尼外来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3.7%增加1.6个百分点至5.3%,印度和巴基斯坦外来人口比例的增幅也比先前来得明显,孟加拉外来人口比例的增幅则相对平稳。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和印度于2005年签署《全面经济合作协议》(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简称CECA),坊间有个说法是政府在这项协议下引进了更多来自印度的各领域人才。

从这项联合国数据来看,印度外来人口比例在2005年的确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必须强调的是,其他国家外来人口的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

李国豪制图(资料来源/联合国)

90年代香港外来人口大增

本地的外来人口变化也见证了香港人在九七回归前后的复杂心情。

李国豪制图(资料来源/联合国)

1997年香港回归,期间前来本地的香港外来人口也有了微妙的变化。1990年,香港外来人口的人数是1万5043人,1995年这个数字翻了一倍来到3万1708人。

2000年,香港外来人口人数达到5万1442人,如果用百分比来看,更达到了香港人占外来人口比例的新高(3.81%)。不过,2000年以后香港外来人口始终维持在5、6万之众,2015年达到巅峰的6万1969人后,2019年首度下降至5万2516人。

总的来说,从1990年的72万7300人到2019年的215万5700人,本地30年来的外来人口总数增加了将近200%。同一时期,我国人口则从1990年的304万增加至去年的570万,增加了67%。全球各国外来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平均是3.5%,新加坡则是37.1%。

上一篇新闻

武汉肺炎“巧遇”中国春运 让人联想起18年前的沙斯病发期

下一篇新闻

你根本不会吃火锅! 要这样吃才更营养更美味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