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业余做陶31年,创作2000多件作品,这位新加坡中餐大厨说没有陶艺人生也无味

陶瓷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碗、盘、杯子等器皿,看似质朴粗糙,却带有厚实的生命力之美。

30年前的一场厨艺比赛,触动中餐馆行政总厨梁志贤学习陶艺。他的家中到处可见陶器,客厅、厨房、饭厅、甚至是卧室,都摆放着他制作的陶瓷作品。

多年来,他完成了逾2000件兼具手感和美感的陶瓷作品。透过双手的温度,直觉和想像,最后经由高温窑烧,走出窑炉的泥巴变身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这些陶艺作品有的朴素、有的实用、有的华丽,没有市价,却更无价。他不断在做陶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与满足感,历练人生。

业余做陶31年,创作2000多件作品,这位新加坡中餐大厨说没有陶艺人生也无味

1992年,梁志贤参加厨艺比赛,要为自己烹制的菜肴手作盘子,决定向哥哥讨教学习陶艺。

(谢智扬摄)

美食需要陶器来衬托

餐盘能够衬托美食,让一道菜式的呈现更圆满。1992年,梁志贤为了参加厨艺比赛,要为自己烹制的菜肴手作盘子,而决定向哥哥讨教学习陶艺。

谈到自己的学陶经历,他说:“第一次学做陶其实不成功,做出来的颜色也不是我要的。但我就慢慢学、慢慢做,越做越起劲,好在陶器有永久性,做好的陶艺作品也可以收藏或送人。”

他说,太太对陶艺也有点兴趣,两人早期曾一起做陶瓷,家里还曾经有过迷你窑炉。如今,他每一两个星期会到直落古楼的3Arts做陶、烧陶,平时也到甘榜格南跟陶艺师傅周绍潘学陶艺。

疫情阻断措施的两个月期间,待在家中的时间多了,他因而创作出约40多件陶瓷作品。“有时候下班后在回家的路上想到要做些什么,回家后就做一些碗、杯等,完成之后,就比较容易睡得着。”他将自己的陶艺作品收藏在家中各个角落,或将它们摆放在餐馆中,希望能有机会办一场陶瓷慈善展。

业余做陶31年,创作2000多件作品,这位新加坡中餐大厨说没有陶艺人生也无味

戴着口罩的厨师是梁志贤疫情下完成的陶艺作品。(叶晓虹摄)

喜欢粗犷的陶瓷作品

陶瓷在烧制之后,会因温度等条件不同,有了不同的成果,然而这也是陶瓷美的所在。

他坦言自己以前做陶前会先描画出来再做,现在要做什么,则随心所欲。“我喜欢没有规律,比较粗犷的陶瓷作品,像是一些有裂纹的陶瓷,用的其实是较粗的泥,采用‘过水一秒’的手法制作,看起来很自然。”

和许多人一样,梁志贤一开始做陶会追求完美,现在学会了如何审美陶艺作品,方知缺陷也有缺陷美。“粗犷有粗犷的审美方式,有时候也要看作品摆放在哪里,摆在这边不美,摆在另一个地方它就美了。”

业余做陶31年,创作2000多件作品,这位新加坡中餐大厨说没有陶艺人生也无味

陶艺作品崇尚自然天成的美,缺陷有时也是一种美。(视频截图)

他坦言,厨师在厨房里工作,有时候心情会比较浮躁,做陶艺时需全神贯注,可将浮躁化为平稳。做陶艺时会让人乐在其中,心里就聚焦在那块泥上,不想其他东西,一直专注地做,让人忘却嘈杂喧闹的世界。

烧菜和烧陶都具有难度,但梁志贤认为,要做一名陶艺大师要比当一个大厨还要难,陶艺从拉坯到修坯和上釉,大有学问,并谦逊地说自己还要请教许多人。

做陶如同做人

一团软绵绵的泥巴,随着机器的匀速旋转,在梁志贤的双手中灵活地上下移动,很快变成了一个杯子的形状,再一变,又出来一个花瓶的样子。他说:“做陶瓷时不能太紧张,太紧张做陶反而更易失败。遇到苦难或挫折你都要去思考,就好像做错事情得重来,这就是人生……”做陶就好像做人一样,一定要坚持。

手工陶艺的意义在于它的独一无二。在梁志贤看来,陶瓷作品似乎都有生命,多看它几眼,就觉得作品越来越漂亮,百看不腻。他难以想像自己的生活哪天少了陶艺会如何,若真的就那么一天,那将会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天。

业余做陶31年,创作2000多件作品,这位新加坡中餐大厨说没有陶艺人生也无味

梁志贤建议初学者可从生活陶开始,做一些家里可用到的杯和碗。(视频截图)

初学者必须先对陶艺有些兴趣,梁志贤建议可从生活陶开始,做一些家里可用到的杯和碗。“用自己做的杯子喝水,喝的水都是甜的。”他强调,最重要的还是找到一个好的老师,以便能进一步激发学习陶艺的兴趣与热忱。

生活对梁志贤来说,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做陶让他的生活变得不再一样,也改变他看待事物的心情与心境。“我会不断想东西来创作,让自己停不下来,给生活带来动力。”陶艺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平凡却不简单,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塑造。

文:叶晓虹

业余做陶31年,创作2000多件作品,这位新加坡中餐大厨说没有陶艺人生也无味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女子把和女儿吸食冰毒作为“家庭活动”,被判入狱7年3个月

下一篇新闻

一岁新加坡男童染疫迅速恶化,生前众医生抢救,外交部长也来协助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