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月27日 星期六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编者按:Lillian是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女孩,7岁跟随父母移民新西兰,长大后在当地一所小学当老师,如今她又来到新加坡任教。

身份的困惑、文化的冲击、中西教育理念的碰撞,我们跟她聊了聊,感觉开启了一条育儿新思路,也跟姐妹们分享一下:

文 | Molly的妈妈鲁鲁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Lillian与自己的学生 说到孩子的教育,从来不缺焦虑的父母。

中产家庭的推娃盛况频繁刷屏朋友圈,“鸡娃”,更是北上广深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 “给孩子打鸡血”,不停地让孩子去学习,去拼搏。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鸡娃”先从英语词汇量抓起 教育成为了阶级分层的一面放大镜,它真正的核心和意义又是什么?

Lillian作为典型的新西兰华人移民二代,在新西兰做了近十年老师,对于教育的本质,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育不仅仅是读个好学校那么简单。真正好的教育,不是拼爹拼妈和鸡娃,而是被我们许多人忽略掉的……

01 “比起当学霸, 更看重完整人格的塑造”

1993年,7岁的Lillian跟着家人移民到了新西兰。

和许多华裔家庭一样,虽没有逼着女儿上补习班,可“多做题”在Lillian父母看来,依然应该是学校教育外的“必备选项”。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那时候,父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人家怎么样,我们也应该一样”,所以刷题是理所当然,做好学生也是大部分华裔家庭对孩子的要求。

可随着成长,Lillian渐渐地领悟到,她走出自己的华人家庭,面对的却是全西式的教育体系和理念。

如何在这两种教育理念和方式下找到平衡呢?

在成了一名新西兰小学教师,并且有了自己的孩子后,Lillian对于长辈们的这种“期待”反而有了更深的认知。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Lillian在学校给孩子们上课 “望子成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上一辈对于孩子的期许,很多时候也会传承到下一代。”

在Lillian看来,如今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的育儿焦虑,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与文化、价值观也有关系。

但是,在Lillian看来,孩子学习到底是为什么?这又是多少人真正想过的问题?

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条大鱼遇到两条小鱼后打招呼:“今天水的温度还不错。”然而,两条小鱼却面面相觑地问:“水是什么?”

在Lillian看来,小鱼的处境就像许多孩子,虽然生活在水里,但水到底是什么却从未真正了解过。

这就好比一些被父母安排得日程满满的孩子,除了盲目地去做,却并不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对于自己女儿的教育,Lillian也摸索出了一套在中西文化中进退自如的方法。

她不会给孩子很大压力,也不会逼她学习,或是做学霸、考高分。

作为国际教育体系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简称IB)的专业老师,Lillian更看重女儿完整人格的塑造。

这其中包括孩子会不会情绪管理,是否有耐心、有独立思想以及有韧性等等。

02 新西兰教育模式很先进, 但她为何选择了离开?

大学本科,Lillian攻读了教育、文学双学位,毕业后,她顺理成章地进入教育行业,在新西兰多所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任职过。

新西兰的教育体系倡导“因材施教”,老师必须根据每个孩子的特性,制定适合的教学规划和进度。

这种类似“量身定制”式的教育模式,普及到了新西兰每一所公立学校、私立学校。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然而,让Lillian为难的是,班主任要负责整个班级所有学生的教学,包括数学、英文、社会学、体育等等。

一人身兼数职是常态,此外,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要。

一个班级30个学生,而Lillian能尽量做的,就是把差不多水平的孩子分成一组,一个班4组,再对不同组别的孩子“因材施教”……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Lillian跟孩子们一起跳舞 繁重的教务,不高的收入,巨大的压力,让Lillian很难抽出时间陪伴家人和女儿。有时凌晨2点醒来,想着该如何给班上每一个孩子更适合的教育方法,想着想着便彻夜失眠。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Lillian给班上一个孩子过生日 Lillian的经历并非个案,她的另一位新西兰同事,一名有着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就曾沦落到付不起房租,需要领政府救济金生活的窘境。

目前,新西兰教师的平均年薪为6万到7万纽币,因为工资低、压力大,新西兰老师罢工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另一方面,新西兰教育资源不足、教师短缺、财政预算有限却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难题。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Lillian内心对于孩子和教育充满热忱,可现实的困境却也曾让她左右为难。新西兰有着全世界最好的教育模式之一,但现实的困境却让许多有经验的老师流失,对此Lillian也很无奈。

2018年10月,Lillian成功找到一所新加坡国际学校的教师职位,为期两年。于是,她和家人一起来到了新加坡。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高于新西兰1.5倍的工资,住宿、保险、安家机票及子女教育等各方面的补贴,以及一个班仅15个学生的数量,让她对“定制化”的教学更能游刃有余。

03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 只有适合你孩子的教育”

中式教育、西式教育哪一个更好?

Lillian并不愿加以评判,相反地,在她看来只要是适合孩子的便是最好的。

如今中国的留学热越来越年轻化,但在Lillian看来,家长把孩子送出国读书也需“慎重”。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如果一个孩子很适应中国的教育体制,喜欢按照教科书来学,那强行把他送到国外的学校,很可能适得其反。

相反地,喜欢自由探索的孩子,如果放到中国应试教育体系中也自然难以适应。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你孩子的教育”,这也是为什么哪怕身为老师,Lillian更看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好学校是锦上添花,但不能决定孩子人生的终点,而父母的爱和引导却对孩子的人格健全、安全感建立很重要”。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孩子们和圣诞老人给Lillian惊喜 做了老师十多年,无论是在新西兰还是新加坡,Lillian总会听到父母这样说:“老师,你可以告诉我的孩子应该做什么吗?因为孩子根本不听我的。”

这样的对话不分中外,时常发生,而这也是为何Lillian坚持认为,相比起信奉好学校、好老师,父母更应该关注家庭教育。

对于孩子来说到底什么更重要?分数、名次?还是父母的同理心、家庭对于孩子的正确引导?

“孩子最应该听的其实是父母的才对。”

而无论是隔代教育,还是留守儿童,这些带有中国特色的现状,都是家庭教育缺失的无奈。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那对于父母呢?

对Lillian来说,她对于女儿的期望只有一个:能独立地活出喜乐的人生。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班里的孩子们给Lillian过生日

03 “认可自己, 未来不止有一种答案”

采访的最后,Lillian还对移民二代身份认同、华人二代学习中文、中西教育方式的选择和平衡等等人们关注的话题,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 移民二代认可自己更重要 /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Q 对于移民海外的华裔家庭 你觉得哪一种教育模式 更适合移二代、移三代?

身份的困惑,夹杂在中西文化中的挣扎,这些经历我都有过,但我现在已经“放弃”挣扎了。关键还是在不同文化中找平衡,并且认可自己更重要。

我不再把自己框在一个框架里,非要是中国人,或是新西兰人。我也引导女儿知道,人们对于“身份”难免有偏见,在给予尊重、保持开放心态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自己认可的文化,甚至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

吸取好的,摒弃不好的。“你是哪里人”不该只有一种答案。

Q 华裔家庭孩子 学中文有什么好办法吗?

我父母没逼着我读中文班,学语言一直是我兴趣所在。他们英文不好,所以在家只能用中文沟通。

孩子学第二语言首先得让他产生兴趣,然后就是营造沉浸式的语言环境,同时孩子的母语学习也不能松懈。

/ 给孩子“有界限的自由” /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Q 作为老师、妈妈 你自己更推崇哪种教育方法? (虎妈式的精英教育?还是放养式的西式教育?)

我给予女儿的是“有界限的自由”,我会鼓励她去尽可能尝试,在挫折中去学习,但不是说不守规矩,放任不管。

父母要多去观察孩子,根据孩子的特质和性格,去挖掘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

但相比起逼孩子读书,我更看重孩子人格的全面培养。父母不能照顾孩子一辈子,除了学知识,更是要让他们有自我认知。相比起分数,孩子感觉被爱,有充足的安全感很重要。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Q 作为普通父母 如何去挖掘孩子的特质 从而找出适合孩子的教育呢?

从每一天的生活细节都可以观察: 孩子喜欢运动还是安静地看书?运动也包括喜欢个人运动,还是团体运动?在一个团队中,你的孩子是喜欢充当“领导者”角色,还是就在一旁安静地观察? ……

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导,更需要父母多花心思通过每一天的生活,去观察、去了解他们。

/ 名校不能决定孩子的终点 /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Q 中国家庭对于孩子教育 很舍得花钱譬如买学区房 新加坡学区房虽然不贵,但对名校也是很执著。 你觉得进名校真能决定孩子未来吗?

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不是进好学校,好学校是锦上添花,但并不能决定一个孩子人生的终点。

好的学校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让孩子达到更好水平,但贵族学校也会出“问题少年”,所谓差学区出来的孩子也有很有成就的。一个孩子的成就最终还是由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决定的。

Q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是最好的?

除了要求孩子,父母更要一起学习、进步。

作为老师的我需要不断保持学习,父母也是一样。作为父母,活到老学到老,永远不要被自己的思维限制。做新一代的父母,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这也是为什么教育难,当老师难,当父母更不容易。

Lillian最近在YouTube开设了Ms.Ku酷英文频道,来分享一些关于国际学校生活、IB课程以及日常英语的视频。

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离开新西兰来新加坡,当了10年小学老师的华人姑娘:不只是为了1.5倍工资
上一篇新闻

惊艳!在新加坡听了一场世界级的钢琴演奏会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租房市场供不应求 租金高涨 租户付高价抢租 甚至无需看房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