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马绍尔的访华之旅
1956年马绍尔的访华之旅
作者:林恩和(怡和世纪编委)
来源:《怡和世纪》第44期,转自新国志网站,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作者简介
林恩和,《怡和世纪》编委。1951年生于新加坡,笔名河洛郎。曾任出版社编辑(1976-1978),出版并主编评论杂志《拾穗》(1978-1979)。从事图书零售批发及出版凡40年。文章常见《联合早报》《怡和世纪》及其他杂志。受邀担任新加坡电视节目“新语研究所”第一系列和第二系列解题嘉宾。目前从事新加坡华语研究,为新加坡文物局的研究项目。出版的著作有《我城我语:新加坡地文志》、《我城故事:重访新加坡历史》。
新加坡自治邦首任首席部长马绍尔一生多姿多彩,他在生命的不同时期,扮演不同的角色,各有各的精彩:他是新加坡历史上最著名的刑事案律师,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政治人物,在最后的十五年又转身一变成为一位出色的外交家。
和他作为杰出的律师和出色的外交官的角色比较起来,作为政治人物的他显然比前两者失色。1956年6月,他宣布辞掉首席部长的职务,面对党内同志众叛亲离,成为政治孤鸟的他显得郁郁寡欢。但是没过多久,他就接到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的电报,邀请他到中国访问。这个邀请让马绍尔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兴奋不已。对他来说,这无疑是天上掉下了馅饼,让他有机会重新回到政治舞台中央,聚焦在镁光灯底下。
马绍尔这次访华对主客两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对中国来说,1955年4月中国总理周恩来出席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他在会议上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与会国家的共识;另一方面,他也趁出席会议之便,与印尼外长签署了有关解决印尼华人双重国籍的问题,并呼吁入籍华人应该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和效忠居住国。中国可以借着马绍尔来访向正在寻求摆脱殖民地统治、争取独立的国家表达中国人民对他们反殖斗争的支持,同时也趁这个机会向东南亚其他国家阐明中国政府怎样看待和处理当地华人华侨的问题,以减少这些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对马绍尔来说,中国不计较他失去首席部长的职位,给予他高规格的接待,让他亮相政治舞台,有机会和一个重要的大国讨论涉及新加坡政治议程的事并得到他们首肯,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刚好这时新加坡的贸易咨询委员会也收到中国邀请,计划组织工商业考察团到中日两国访问,委员会主席是马绍尔的好友叶平玉。叶平玉于是向马绍尔建议由他出任考察团顾问。由一位具有反殖政治光环的马绍尔率团访问中国,毫无疑问的将能增加考察团在中国政府眼中的分量和地位。
虽然说马绍尔和新加坡工商考察团这次出访中国,分别受到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和中华工商业联合会的邀请,纯粹是民间的交流。不过,在当年的冷战氛围下,出现不少杂音,也引起殖民地当局和马来亚联合邦首席部长东姑阿都拉曼的疑虑。马绍尔深刻认识到这次访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他是首位新加坡代表性的政治人物受邀到新中国访问,面对质疑和杂音,他力排众议,一个由61人组成的各民族工商业考察团终于在8月中旬成行。
从8月14日到10月14日,马绍尔此次到中国访问历时2个月,收获颇丰。除了必要到访的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为了让他多了解新中国的建设和民情,中国主人特地安排马绍尔游遍中国的大江南北。首先是到中国东北,去了沈阳、鞍山、长春等城市,参观了东北的中国的重工业中心;接着安排他到西部的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参访;最后到南部和长江流域一带的城市昆明、重庆、武汉、南京、杭州和上海。马绍尔访华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这个时期可说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发展最好的时期。他参观了中小学、托儿所、大学、法院、寺庙、清真寺(回教堂)、教堂、工厂、居民区,和中国社会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中国人民团结奋发的精神,让马绍尔留下深刻印象。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加坡初到被称为竹幕后的新中国,一切是那么的新奇,对马绍尔可说是经历了一场文化震荡,犹如爱丽丝梦游了仙境。
马绍尔在上海期间被安排与四位社会名流见了面,他们当中包括鼎鼎大名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南洋烟草公司的简玉阶、号称“纺织大王”的永安纺织厂的郭棣活(David Kwok)和上海大中华火柴公司的刘念义(Julius Liu)。……这几位名流都有海外留学背景,能与马绍尔用英语直接交谈。访华期间他还两次私下和林建才律师见面吃饭,林建才是马来亚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新加坡实施“紧急法令”时离开新加坡到中国。
不过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马绍尔在上海期间也探访了犹太人社区。事缘上海犹太人委员会的主席阿伯拉罕(R D Abraham)知道他来华访问,特地写信给他,要他协助一些想到以色列的滞留在华的犹大人离境。犹太人在二战期间受到纳粹迫害,许多人从欧洲及苏联来华避难,人数一度多达3万多人。二战后,犹太复国主义兴起,这些犹太人纷纷响应号召回到以色列。绍尔访华时,尚有5百多人因故滞留在华。马绍尔趁与周恩来会面的时机,直接向他反映,使到这个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他在访华期间还会见了许多中国领导人,包括副总理陈毅元帅、乔冠华、廖承志、彭真、罗荣基等。而最让他耿耿于怀的一件事,就是在中国国庆宴会上没有安排他与毛泽东主席和当时也到北京访问的印尼总统苏加诺同桌。不过值得大书特书的也是他这次访华的重头戏是两次与中国总理周恩来的会谈,会谈的重点自然是他早就准备好的问题,他想要知道中国政府怎样看待新加坡华人争取公民权,以及怎样处理所谓“双重国籍”的课题。虽然中国总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已经清楚表达了中国政府的政策和看法,作为政治人物的马绍尔希望借由中国总理针对新加坡的具体情况,再次明确表达立场,不无为他个人捞取政治资本和博出位之嫌。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英国政府早已把华人公民权的课题列入新加坡宪制谈判的一篮子计划之中,中国政府的立场不会影响新加坡的宪制谈判的进程。
不过,中国政府还是应马绍尔要求,在10月13日的《人民日报》发表公报,正式说明中国对新加坡华人问题的立场和看法,其实这和中国与印尼于1955年在万隆订的关于双重国籍问题条约的精神没有两样,主要有四点:
1)中国政府乐见新加坡华人遵循自己的意愿取得新加坡公民权,并效忠于他们的居住国。中国政府认为这有助于中国的利益和新加坡的和平与稳定,也有助于发展中国和新加坡的友好关系;
2)居住在新加坡的华人在自愿取得新加坡公民权后,不再是中国公民,虽然他们仍旧保持和中国在血统和文化上的联系;
3)那些取得新加坡公民权的华人如果要入籍中国,必须根据新加坡法律放弃新加坡公民权;
4)居住在当地的中国公民必须遵守当地政府的法律,不许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但是,他们基本的权益必须得到尊重和不容歧视。
马绍尔和周恩来的两次会谈可以说是在坦率和友好的气氛之下交流,不过,两人有时难免有交锋,比如在反对殖民主义的问题上,两人在认知上有明显的落差,这也凸显了两人不同的鲜明性格,从附录的“谈话记录”就可看出来。
我要感谢台湾政治大学的刘晓鹏教授提供给本刊“谈话记录”的稿本,这也是引起我写作本文的动机。为了让读者更好了解“谈话记录”,笔者在必要的地方作了背景说明和注释。为保持原汁原味,以及让大家体会当年不同时空背景下的语境,我们不对行文作改动,只针对错别字纠正。
周总理第一次接见新加坡首席部长马歇尔谈话纪录
时间:1956年8月19日
地点:中南海西华厅
陪见人:张奚若1、廖承志2、李哲人3、乔冠华4、吴茂荪5
(本文未经总理审阅,如有错误,由纪录整理人员负责)
马歇尔6(以下简称马):非常感谢总理接见。
总理:我们等了你很久了。
马:感谢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表示欢迎我到中国访问。我先前还不知道,因为我当时在日本,在那里待了五个星期。
总理:在日本期间好吗?
马:很好。我非常抱歉,去年总理到新加坡7,当时我是新加坡首席部长,但总理到达时,英国当局没有通知我,直到总理离开后,他们才告诉我。当时未能欢迎阁下,非常抱歉。
总理:当时我们去也是没有计划的,是偶然的。新加坡当局还是很好地接待了我们,我们也很感谢。
马:我事前一点也不知道,直到后来在一次宴会上才知道,我当时非常气愤。
总理:西方朋友与本地人的关系还是有些隔阂?
马:距离很大。西方为了自己的目的让我当首席部长,但是不让我知道各方面的全部情况,只告诉我他们愿意告诉的事,因此对于许多事不能知道真相。在殖民地的(当)这样的首席部长,实在是一个令人难受的位置。
总理:要克服隔阂需要时间,要克服很多困难。
马:……新加坡反殖民主义应该不带种族成分,各种族应该彼此合作,否则就形成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现在新加坡人口中有76%是中国(华)人,15%是马来人,8%是印度人,2%是其他种人。
总理:你的种族协作的思想很有意义,这在马来亚也可适用吧?
马:应该也可以。我在尽自己的力量做。马来亚从英国统治下解放8(自治)后,他们着重主张政权应交马来人。长期以来马来人对在经济上占优势的中国(华)人有猜疑,这种经济上的猜疑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更加剧了。马来亚的中国(华)人做生意比较聪明,因而在经济上占优势,马来人现在主张马来亚应该是马来人的马来亚。因此现在马来亚各种族不仅不和谐,而且彼此敌视。那里的中国(华)人是愿意合作的,但马来人态度很强硬。
……(省略多段,参见阅读原文)
马:新加坡的情况是独特的,绝大部分中国(华)人,如果他们选择中国籍,这些人就都有可能变为中国人,新加坡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人……。
总理:我先回答你一个问题:我刚才说,有些华侨选择当地国籍后,又要求回到中国,我们不能拒绝他;但是在中国与印尼的双重国籍条约中说得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还须先得到当地政府的许可。要所在国许可之后我们才能接收,所在国不许可,我们就不能接收。所以不可能一夜之间把人家统统都变成中国人。
这是回答你的问题,现在说第四点。
第四,新加坡的华侨是有其特殊情况的,在其他地方,所谓中国人是少数,在新加坡是绝大多数。
马:在马来亚华人占居民的40%,在比例上说恐怕仅次于新加坡吧。如果新、马联合,则马来人占45%,中国(华)人在(占)44%,印度人占8%,中国(华)人与马来人数字差不多,拉赫曼对这种情况很害怕。
总理:有形成恐惧的因素,但另一方面也有殖民者造成的恐惧。
马:直到今年以前,英国对马来亚是控制得很紧的。但是说句公道话,马、华之间的紧张是在英国统治撤退后才冒出来的。
总理:要知道印巴分治也是在英国人撤退时才发生的。(马大夫)(指马绍尔,可能是周总理口误)。所谓华侨的情况,在新、马与其他地方不同,在其他地方也各有所不同。因此条约不可能一样。我们愿意照顾各国的不同情况,以便使多数华侨能参加所在国国籍。以新加坡、马来亚为例,绝大部分华侨国籍不能确定,这是个问题,应该设法解决。因此我们不拒绝,并很愿意与每一国的政府或有代表性的当局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绝不想拖延,更不是想利用这个问题来进行扩张。
根据以上所说四点,我们必须达到谅解,所以现在说第五点。
第五,要使华侨选择所在地国籍,不是很简单的。须做极大努力,做许多说服工作,除了法律规定外,说服工作是必要的,我们也愿意做这种说服工作。但是也要照顾华侨的保守性,他们过去习惯于双重国籍。在印尼,反对《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的就是中国(华人)血统的人,你昨天说印尼不满意,要知道这件事还没有完,还在开始,还需要时间,还要做许多说服工作,当然,如果能把1,200万华侨一天都变成所在国人,那就没有问题了,但是事情不是这样简单的。我们人口很多,并不一定需要这1,200万人,更不会用这1,200万人进行扩张。我在万隆时找华侨代表谈话,当时万隆和雅加达两位市长都在场,一边说,一边就翻译给他们听。
我们希望华侨都选择当地国籍,但不(不是衍字)是不能拒绝他们选择中国籍,不能造成一种情况,好像新中国不要他们了,新中国不要他们,蒋介石要他们,不能造成这种情况。
……(略去一段)
总理:这也是一个因素,虽然这个因素在其他地方作用也许更大些。我们很愿意你就新加坡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特点直接提出来交换意见,这样可以找到更适合于新加坡情况的解决办法。
马:谢谢阁下。我现在不是首席部长,我以一个客人的身份谈话。华侨问题得到解决就可以保持新加坡的稳定与和平。阁下所说的四项(原话如此)原则如能公开发表,将有更大的作用。在新加坡我是主张各民族平等和谐的,但有两个困难:
(1)新加坡有23万年纪较大的华侨(人)还没有公民权,马来人,混血人等都反对给他们公民权,我认为这些人的公民权应得到解决,但遭到各方面的反对、攻击,包括一部分中国(华)人。
(2)在学校里我规定设立马来文、英文、印度(淡米尔)文、中(华)文(北京话)四种语文课程,我把这四中(种)文字(语文)作为新加坡的正式文字(官方语文)。中国(华文)学校以中国(华语)教课,但在小学要学马来文,在中学在(再)学英文,这在当地都是必要的,为此我们花了几百万元来办学校,这为了使各民族平等和谐。但有些中国(华)人似乎已(以)反对政府为愉快。
当然,新加坡不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中国说的话对新加坡在道义上有很大的影响。
看样子,新加坡还要做几年的殖民地。外交还在英国人手中,新加坡不能签订条约。但我希望华侨(人)问题在新加坡与中国之间直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目前不能签订协议应该怎么办?你们的经验多,请问以采取什么办法为好?
总理:感谢你说到这一个实际问题,你为新加坡的独立,并且是把各民族包括在一起的独立而努力,我们表示钦佩和支持。使新加坡的所谓华侨(人)(已取得公民权者)和华侨(无公民权者)参加新加坡的独立生活(活动)是值得做的事。这样对新加坡有好处,你的努力方向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尽管你不是首席部长,但是有代表性的人物,劳工阵线主席,我们很愿意跟你交换意见。华侨问题最好当然是订立协议,在为订立协议之前也可以采取临时办法。我们还有时间研究,在你离开中国以前总可以找到订立条约以前的临时办法。
马:在明年年初获(或)今年12月内就可以使新加坡23万中国人得到完全的公民权。去年4月我在这问题上的努力失败了。去年12月在伦敦时,英国同意给予这些人公民权,但是他们把这项权利列为宪法的一部分,要就是由我们接受整个宪法,不然英国就整个不给。结果我们全部未接受。今年12月内将使愿意取得公民权者得到公民权。如果阁下在公开场合,如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或其他适当场合公开说明四项原则,将大大消除东南亚一般人的疑虑。这些原则如果不公开,东南亚一般人都认为中国有扩张野心。
总理:临时的解决方式可以研究,你刚才提到的方式也可以研究。你可多与外交学会的人接触,与他们多谈谈新加坡的特殊情况。总可以找到适当的方式。我们从一方面考虑,你也提出另一方面的考虑,这样考虑可以更全面。
马:我保证将给予一切帮助,来到这里,我必须承认遇到我未意(预)想到的友谊和谅解。新加坡是一个小国。新加坡所要求的是与邻邦和平相处,这对新加坡的生存是必要的。昨天陈付(副)总理澄清了许多问题,今天阁下重加肯定。新加坡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完全有可能性。我一切都愿意听外交学会的安排。
总理:许多问题我们还可以交换意见,你可先到各地看看,比如先到东北或西北看看,也许还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你回来时我们还可以交换意见。
马:光是新加坡的问题已经够多了。
(原注一)现在马来亚联合邦首席部长。
(原注二)这里指的是陈付(副)总理。
注释一(林恩和加注)
……略去
6 马歇尔(1908-1995),新加坡译名是马绍尔(David Saul Marshall),犹太裔新加坡人,著名律师、政治人物,1955-1956出任新加坡首席部长。曾任新加坡劳工阵线主席,是新加坡工人党创始人。1978-1993任新加坡驻法国大使。
7 中国总理恩来在1955年4月16日搭乘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包机“空中霸王”,从仰光飞往雅加达,拟出席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因槟城至雅加达途中气候恶化,临时改道到新加坡,在新加坡加冷机场休息2小时25分,再续程飞往雅加达。停留期间受到英国驻新加坡最高专员麦唐纳接待。
8 我相信马绍尔当时说的是“merdeka”,这个词的意思是独立,不过结合当年马来亚联合邦的政治情况,应该是说“自治”。1955年7月马来亚联合邦举行首次联合邦立法议会选举,选出52位立法议员。东姑阿都拉曼领导的联盟取得51席,联合邦第一次出现民选的自治政府。
9 拉赫曼在新马的译名是东姑阿都拉曼(TengkuAbdul Rahman),是马来民族全国统一机构(简称巫统UMNO)的领导人。他在1955-1957年间出任马来亚联合邦首席部长,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取得独立后,出任马来亚联合邦首相。
10 指的是“华玲和谈”,1955年12月28日为了解决马来亚的紧急状态,结束马共发动的游击战争,马共代表陈平与马来亚联合邦代表东姑阿都拉曼和陈祯禄以及新加坡代表马绍尔举行三方和平谈判,地点在马来亚霹雳州的华玲(Baling),史称“华玲和谈”。和谈最后破裂是因为东姑提出的投降条件不被马共接受。
……略去
1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提出的外交纲领性政策,最初是由中国总理于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成为后来处理中印关系和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具体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5年4月在印尼举行的万隆会议,发表《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宣言》,其中就包括这五项原则。
13 中国在清末引进国际法,在1909年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从而为保护海外华人华侨提供法律依据,一改以往拒不承认海外华侨身份的政策。《大清国籍条例》采取的是血统主义国籍法(Jus sanguinis),凡是有中国血统关系(即父母有中国血统)的人,无论是否生于中国均属中国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基本延续清朝国籍法主张,因此海外华人理论上都是中国公民,同时也可保留居住国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改国籍法,不承认双重国籍。海外华人取得当地国籍后,必须放弃中国国籍。
周总理第二次接见新加坡首席部长马歇尔谈话纪录
时间:1956年10月9日下午3时至5时
地点:中南海西华厅
陪见人:张奚若、廖承志、乔冠华、吴茂荪
(本文未经总理审阅,如有错误,由纪录整理人员负责)
总理:住得怎样?
马歇尔(以下简称马):令人神往!
总理:快两个月了吧?
马:到星期天两个月,陈先生一直跟我在一起,作我的向导。
总理:那么没有个人zi由吗?
马:我需要他的帮助,我不能讲中文。
总理:两个月应该可以讲几句了。不会到街上去走走吗?
马:会讲“很好”,这是很有用的话。会到商店买点东西,到东安市场买玉器。
总理:在上海怎样?
马:在上海买了一个玉石香炉,很好。
总理:没有到他们几位家里去拜访吗?在上海见到了荣毅仁1吗?
马:到张会长2家里去过,在上海到郭先生(郭隶活)3家里去过,他有一个女儿嫁给新加坡一个百万富翁4,我可以告诉他女儿,他生活得很好。
总理:跟他谈了一谈吗?
马:跟郭先生,刘(念义)先生5,南洋烟草公司的简先生6一起谈了谈,他们都说英文。我听说你见过新、马贸易考察团。
总理:跟他们谈了两个钟头,谈的一些话报纸报道有些走了样。
马:新加坡有4个记者参加了接见,但他们都没有纪录,因此报道不一。英国路透社记者漆德卫7很兴奋,去找叶平玉8,他的报道唯一正确。
总理:第二天我又与漆德卫等4个英国记者谈了一次,漆德卫的报道一般还好,有一两处错误。我对他们说的是,英国如愿意作新、马的朋友,就应该承认新、马完全独立,这样就有可能指望新、马还留在大英联邦内。我两次都这样说的,漆德卫的报导里加了“继续”一词,即“继续做新加坡、马来亚的朋友”,这就有些区别。头一天谈话的报道则直接说英国是新、马的朋友。我的话你同意吗?
马:完全同意。五星期前,在新侨饭店一次鸡尾酒宴会上,你叫漆德卫过来,对他说,如果新加坡各种族团结一家(致),新加坡在英联邦内独立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你的“在英联邦之内”的话在新加坡引起很大激动。因为实在说,在新加坡最怕的还是中国(华)人,你的这种说法最清楚地表明中国对新加坡无阴谋,所以很受欢迎。有人说:要说这是陷阱是不现实的。
在新加坡其他各族人对中国(华)人的确担心,虽然我觉得这是荒谬,但是事实。你的话使他们安定(心),不担心中国的威胁。基于同一原因,我希望你就华侨政策问题发表声明,以表明中国不但不侵略,而且很合理(理性)。我希望你能了解当地人的心情。要知道中国人(华人)在新加坡占76%,在马来亚占40%。你们如果要搞翻新加坡,你们是能够的,你对漆德卫的谈话对新加坡的稳定有帮助,如你能发表声明,一方面可帮助华侨(华人)取得公民权,一面也可使其他各族人免于忧虑(顾虑)。
去年4月,英国同意给居住10年以上的中国人(华人)以公民权,虽说要居住10年以上,实际是全部、因为中国人(华人)都是10年以前到新加坡的。英国最初不同意,经争取后,5月间英国已同意,并列入宪法草案,所以公民权问题是一定可以解决的,如果你发表关于华改策的声明,将给新加坡稳定。
总理:10年前到新加坡的有多少人已取得公民权?听说有大部分人未取得公民权,是有(否)实有其事?
马:新加坡125万人,中国(华)人96万,占76%,可分作三类,第一类,有50万是21岁以下未成年的人,这些人到满21岁时,依法就是英国臣民,有完全的公民权。第二类,约20万至25万人有公民权,其中一部分是在新加坡出生的,一部分是归化的,归化的很少,因为进行规划(归化)要花很多钱,要5个介绍人,要报告5年的情况,包括财产情况,须经警察调查,并且宣誓,因此很少中国(华)人愿意归化。第三类中国(华)人是23万成年人,都是1910-1949年到新加坡的,现在他们第一次愿意做新加坡公民,过去英国当局要他们归化,许多人就没有钱办归化。我们政府上台后,提出三项政策:(1)各民族有同等教育权;(2)规定四种语言(包括中文)为正式(官方)语言;(3)公民权。现在前两项已实行,只剩下公民权问题。有趣的是,去年5月连马来人都不敢公开反对给予这些人公民权,实际给予公民权问题各方面已经接受。这种问题解决后,在两年内各地将设一些机构,中国人(华人)到那里去宣誓,说自己在新加坡已居住10年以上,愿意效忠于新加坡,就可以取得公民权。我所说的是新加坡的情况,马来亚联邦(联合邦)的情况是不同的。
总理:宪法是怎样规定的?
马:宪法草案现在还是秘密的,去年5月所有政党都同意。宪法草案规定,在1957年4月到1959年4月两年之内,所有在新加坡住了10年以上的外国人,只要宣誓完全效忠于新加坡,并永远在新加坡居住即可马上取得公民权,不用缴费,不用介绍人。在这两年内手续非常简单,两年以后当然要采取正常的归化手续。这是去年所规定的,我相信现在宪法草案上对这点仍会保留。
总理:你所谓正常的归化法是怎样的?
马:英国在1952年搞了一个现行的归化法,规定居住5年,说明父母血统,说明财产状况,经过警察调查,要五个介绍人,限制很严。新加坡独立后将有自己的规定。刚才所说的宪法的规定是为了使成千成万的人能够做新加坡公民,以后则应按正常的归化法办理。
总理:就是说以后你们一方面不会继续用英国的归化法,一方面也不能像宪法规定那样简单。
马:是的,宪法的规定是要解决23万中国(华)人的公民权问题,手续的规定只是一种形式。一方面要使每个人可以做新加坡公民;另方面也要考虑他可能不愿意做新加坡公民,不愿意者两年以后可按其他办法办理。
总理:刚才所说的三类人以外的呢?是否祖代在新加坡?
马:马来人约12万,印度人约5万,还有混血人,我记不清这些数字了。印度人、印尼人也有一些没有公民权的。
总理:取得公民权的是太少了,应该多些。
马:有58万人是在21岁以下的,中国(华)人是男的先到新加坡的。男的赚了钱以后,女的才去。新加坡人口大增是在1940年以后,新加坡实际是一个未成年(年轻)国家。
总理:是很有希望的国家啰!
马:但愿如此,到1960年大部分都满21岁了,选民将大增。
总理:中国人中是否有不愿意取得新加坡籍的?
马: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只能提第二手(间接)的意见,1955年4月以前,大部分人是不愿取得新加坡籍的,以后他们看见通过选举可以取得权利,他们都有兴趣了。我的意见是,他们现在都愿意取得公民权。马来亚联邦(联合邦)是不给这些人公民权的,可是新加坡给。因此报纸都在要求公民权,不愿要公民权的很少,他们可能有些犹豫。如果中国发表声明,会促进他们取得公民权,有助于新加坡的稳定。坦白说,新加坡中国(华)人占76%,除非其大多数人都效忠于新加坡,否则新加坡是站不住脚的。我认为应给他们以充分的权利。他们属于新加坡,新加坡也属于他们。
总理:我赞成这个意见。
马:关于这个问题,我第一次与您见面谈话时就感到高兴。如果你能非正式地发表中国对华侨的政策,那不仅对于新加坡、对其他国家也是有很大作用的。
总理:华侨政策的原则已经宣布过,现在是对新加坡的具体问题,因此我想弄清楚一些情况。听说有排华现象,这种现象是仅限马来亚联(合)邦,还是新加坡也有?我是听见那些记者说的,想从马歌尔先生这里知道一些情况。
马:我无保留地说,新加坡绝无排华运动。我们准备在宪法中做有关于公民权的规定,即是证明。虽然印度人、印尼人也有公民权问题,但主要是解决中国(华)人的问题。
总理:在新加坡的中国人按照宪法取得公民权后,他们效忠于新加坡的问题自会解决。以后关于国籍问题的法律手续要到新加坡独立以后由两国协商处理。在新加坡的中国人的国籍问题解决以后,你认为是否有可能使马来亚对中国人的态度有所改变?
马:肯定会有所改变。
总理:有信心吗?
马:遗憾的是:新加坡被人统治了130年后,现在可以讲话了,但是去年罢工有269次之多。某些中国学校(华校)的学生表现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这对马来亚有影响,他们要求防范。如果你能发表声明,将证明拉赫曼说中国(华)人不忠诚的话是完全错误的,马来亚政策必须改变,否则新、马合并就不可能,目前的分隔是人为的。新加坡的紧急法令的确会被滥用,罢工的人被关押起来,但有相当数量是制造政治混乱的,学生也罢课了。在反殖民主义的高潮中,是有些偏激情绪的,带有中国(华人)民族主义的趋势,但这些学生都很年轻,不必太重视。可是马来亚很重视,英国报道故意渲染,说新加坡在培植极端的中国(华人)民族主义。马来亚联(合)邦说这些人不可能忠于新、马,只能忠于中国。
总理:新、马长期分裂,在经济上、地理上都是不利的。
马:是。他们总是从种族观点来看问题。
总理:种族问题只是一个原因,一种借口,上次也谈过,这与英国的政策恐怕很有关系。
马:如英国的政策在这方面做工作,一定是朝着种族方面去做。
总理:你老是集中到一个问题,老是种族问题。无疑我是支持你的这种看法的。即:中国人留在新加坡、马来亚,忠于新、马,取得公民权。但是使新加坡独立发展,各民族团结——这才是广泛的看法,因此我想广泛交换意见。
马:但这是关键。这个问题解决了,则新加坡、马来亚可取得真正独立,不是形式上。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其他问题就好解决。你是更有政治经验的,我不能相比,可是我熟悉当地的情况。
总理:你是熟悉当地情况的,你说得对,应该消除种族歧视,取消种族不合(和),以便团结各民族,使他们忠于新加坡、马来亚,争取完全独立,这是关键。在这个关键上我支持你。但这是问题的一面。另一方面,团结为了什么?是为了去掉英国殖民统治。这样说,并不是说仇视英国人民,而是仇视殖民主义,使新加坡、马来亚获得完全独立,这样才有可能使新、马留在英联邦内。这是我们的好意,不仅是对新加坡、马来亚,而且是对英国的好意。因为做好事才有好结果,这是积极的一面。从消极方面来说,如果英国不允许新、马独立,如果使中国人与其他族人不合(和)、仇视,实行分而治之,使新、马分治,这就是殖民主义,就会遭到人民反对,中国人也会反对,这是亚非会谈的精神。我们要看看这一面。
马:从已发表的我们的行动看,独立须经两个阶段。马来亚明年8月可独立,但并非完全独立,还要与英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肯定在东南亚条约10之外)。新加坡也一样,明年可独立,获得完全的自治政府,有各种内政权,但没有外交权、国防权。第二步是像锡兰一样,有完全独立。因此明年8月马来亚在法律上是独立的,但有条约,新加坡除外交权外,有一切权利。有一点要说明的是:新加坡虽无外交权,但去年英国已同意在对外贸易上新加坡有完全权利。
总理:你提出的是步骤,未涉及我所说的原则。我是从两方面分析问题。独立可能要分步骤,独立的程度决定于新、马人民,我们局外人不能具体地说。刚才我所说的目的是为了摆脱殖民主义统治,两步也好,三步也好。你对这点怎么样?你似乎不敢触及到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是自由交换意见。
马:反殖民主义是有限度的观点,除去殖民主义是目前的任务。种族问题不仅对除掉殖民主义是重要的,本身也是一基本问题,对今后都很重要。种族问题的解决对独立问题重要,对新、马合并也重要。我感觉惊奇,你说除掉殖民主义是目的。
……略去
马:我百分之百同意。如果我给了一种印象,好像不敢触及殖民主义那真是遗。只有解了种族问题,新加坡才能终止殖民主义,达到完全独立,使新、马合并。
总理:还可以加上一句,终止从任何方面来的殖民主义。现在已经清楚了。为民族发展,独立,必然要永远摆脱殖民主义,这个民族也不会允许自己进行殖民主义。这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
马:我对第二方面有兴趣。我想你已经看到了我起草的新闻报道草稿,这点应予补充。
总理:我看到了。大体上许多地方可以用,但可使其更完全,请外交学会的几位做一些修改。
马:今天你所说的这句话要加进去:要独立,不仅要消除各种殖民主义,而且不使自已进行殖民主义。
总理:完全同意。不仅现在如此,而且在后代也如此。
马:虽然我自认有普通的智慧水平,对世界的事情知道一些,但是我是到中国来才知道了更多的事情,这要感谢外交学会的邀请。我喜欢中国人,希望中国有好的政府,但是突然害怕中国强大后,对其他国家进行殖民主义。现在我已不害怕了,并且我还要帮助别人了解这点。
总理:因不了解而有恐惧,丝毫不能怪你。同时,我们共同站在反殖民主义的战线上,如果我们进行殖民主义,是不忠实于自己;如果造成一种状况使后代进行殖民主义,也是对后代的不忠诚,对人类也不忠诚。新闻发表后,希望对中国人好好说服,如上次说,不能用它来压制他们。
马:在马来亚联(合)邦方面我不可能做多少工作,那里有一个陈修信11,是一个青年人,我愿通过他去做。拉赫曼的马来民族统一机构新加坡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在新加坡当部长12,他是激烈反对给中国(华)人公民权的。去年到伦敦谈判时,我就对他说,或是他支持我,或是他辞职,结果他表示支持我。拉赫曼对此很不满意,他叫不要走得太快了。因此在最近时期我不准备干涉马来亚。将来也许看不见我在这方面做什么工作。我希望在新闻报道中也不要涉及马。
总理:不涉及马来亚,那对你不方便。
马:谢谢你。
注释二(林恩和加注)
…… 略去
4 指郭棣活的女儿郭子思(洋名MavisYu),嫁给新加坡富豪余东璇的儿子余经纬。
5 刘念义(1910-1967),洋名Julius Liu,中国企业家。家族在上海经营大中华火柴公司、青岛火柴公司及香港大中华火柴公司,有“火柴大王”之称。
6 指的是简玉阶(1875-1957),中国企业家。1905年与其兄简照南在香港创立南洋烟草公司。以“中国人请吸中国烟”作宣传,成功占领华南和南洋市场,早年新加坡报章经常都可见到这则。1916年,南洋烟草公司在上海开设分公司,1918年,其总部由香港迁至上海。
7 漆德卫(David Chipp1927-2008),1950年加入路透社为记者,两年后被派驻东南亚。1956年来到中国,成为新中国首位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外国记者。曾独家采访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和中国领袖毛泽东而声名大噪。四年后回去英国并在1968年出任路透社总编辑,1969年改任英国报联新闻社(Press Association PA)总编,1986年退休,2008年病逝。
8 叶平玉(Yap PhingGeok),新加坡土生华人,银行家,曾任殖民地市议会官委市议员、市议会属下工商咨询委员会主席、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副会长、马来亚黄梨制造总会会长、四海通银行董事经理等职。1948年被委为太平局绅,1963年代表人民联盟参与新加坡大选。1953年与陈六使、高德根等,代表中华总商会与殖民地制宪委员会主席林德爵士(SirGeorge Rendell)商讨华人公民权问题,为日后新加坡非土生华人取得公民权铺开道路。
9 1948年6月马来亚共产党展开武装斗争,英殖民地政府援引紧急法令在新马宜布“紧急状态”,直到1960年才解除。紧急法令(The Emergency Regulations Ordinance 1948)赋予政府行使四大权力:即有权宣布戒严、有权可以不经过审讯逮捕和扣留任何被认为危害治安的人、有权限制公开演说、出版和结社自由以及警方有权封路、搜查和没收房产、车辆以及搜查任何可疑人士。
10 指的是东南亚条约组织(SoutheastAsia Treaty Organization, SEATO),美国在1955年根据“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主催下成立的集体防卫军事组织,总部设在曼谷,共有8个成员国,即美国、英国、法国、澳洲、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目的是在亚洲对抗G产主义势力,美国有意把它打造成东南亚的北约,但是不成功,1977年宣布解散。
11 陈修信(Tan SiewSin,1916-1988),马华公会创党人陈祯禄的儿子,为马六甲土生华人。马华公会稍后与巫统和印度人国大党组成政治联盟。陈修信在1955年中选为马来亚联合邦立法议会议员,出任工商部长,1959年改任财政部长,同时成为马华公会会长,他长期担任这两个职位至1974年辞职。马绍尔访华时,他是马来亚联合邦工商部长。
12 指新加坡巫统(UMNO)领袖阿都哈密(Abdul Hamid)时任地方政府、地政及建屋部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