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6日 星期四

从中国茶到南洋茶

作为福建人,喝茶是极自然的事,尤其是到闽南考察,无处不在的茶文化,即使身在狮城,每日饮茶也是习惯。我对茶并无深究,各种茶品都会试试,如果说有什么特别喜爱,铁观音算是心头好。家里的茶叶大多是在福建买的,或是当地的朋友送的,很惭愧,极少在本地买茶,偶尔为之,也只是作为馈赠国外亲友的礼物。

引发我对新加坡茶业兴趣的是安溪侨领林庆年。1926年这位北京大学毕业的高富帅茶商下南洋,为家族产业林金泰茶庄在吉隆坡和新加坡开设分号,金泰茶一度成为南洋响亮的品牌。我的研究追寻到林家祖籍地安溪罗岩,寻访他们在厦门的产业,回溯至星洲茶业,遗憾的是,1990年代林金泰茶庄消失于公众视野,留存至今的华商品牌中,知名度最高的当数白新春茶庄。

将林庆年研究发表后,得以结识灯笼达人黄沛发先生,他分享了有关星洲茶业的信息,介绍我去访问白新春茶庄负责人。听闻我的采访计划,原籍安溪的福建会馆文化组主任林永车先生热心为我联络,在两位大佬的加持之下,在摩士街36号白新春茶庄店见到第四代主理人白进火先生。

从中国茶到南洋茶

36 Mosque Street

新加坡华商多注重子女教育,成长为专业人士的后裔,往往对于仰赖传统技艺的家族产业缺乏兴趣,对此现象司空见惯。创立于1925年的白新春,落地生根的第四代将家族品牌发扬光大,这件事已让我钦佩,在见到白先生后更为惊奇,他讲得一口流利的华语,在福建话与英语间无缝切换,谈起茶业、家族史、新加坡茶叶出入口商会时有着满腔热忱。

设在店屋一层的白新春茶庄弥漫着茶香,前部接待售卖,后部储存包装,入口左手边是泡茶待客的茶台,右手边是一排老式橱柜,柜门玻璃上贴著茶品的名称,从直白的名称到憨然的商标,质朴的包装,每一种独家配置的茶品留存着时代的印记。橱柜旁的工作台边,两位阿嬷正在包装茶叶,将称量好的茶叶倒在粉、白两层的油纸上,灵活地折叠封口,再将一包包茶整齐地码入白铁皮罐,这种费时费力的古早作法,能将茶叶自然分层,是不同茶叶拼配出的南洋茶的那一份讲究。

从中国茶到南洋茶

茶品展示柜

从中国茶到南洋茶

纸包茶

南洋茶的特色源自当年茶商的困境,由于中国而来的茶叶供应不稳,不得不将闽北与闽南的不同茶叶加以调配烘焙,成就南洋茶的特色。对于当时远离故土的华侨而言,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必需品,从居家日常消费,到庙宇的拜拜茶,肉骨茶的配茶,大众对于中国茶的需求很高,1928年星洲茶商联合成立公会,协调茶叶进口分配,管控茶品质量与价格,南洋茶业一度极为兴旺。

在饮茶不再是生活所需,茶叶可以自由进口,茶客可任意网购,茶商公会难以主导市场的年代,面对金泰茶这曾名动南洋的品牌的消失,更珍惜白新春茶庄的坚持,传承的不仅是一份家业,更是困境中生发的南洋茶文化,品一口南洋茶,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从中国茶到南洋茶

白新春茶庄门口的免费茶水

上一篇新闻

吃遍新加坡 第24期:装修和烹饪都讲究的café

下一篇新闻

传统万能险与指数型万能险简介,从新加坡的角度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