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当小贩最舒服” 她弃当白领卖虾面

第二代小贩黄妹妹在东海岸人工湖美食村售卖福建炒虾面、炒粿条、马来炒面和炒饭已经有40多年了。

新加坡小贩文化申遗成功,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让默默耕耘的小贩及许多每天到小贩中心解决三餐的国人振奋不已。

《联合晚报》先后推出两个系列的《小贩周记》,深入发掘及报道小贩中心特色,向读者介绍超过60档既好吃又有故事的小贩档口。

第三系列的《小贩周记》再接再厉,请小贩畅谈他们手艺如何传承创新,以及他们对创业守业的坚持。

12岁就开始帮忙母亲经营小贩档口,下午放学就在家里熬汤头、炸猪油渣和红葱头,下午3时就和母亲一起出门开档,直到晚上9时才回家。

第二代小贩黄妹妹(68岁)说:“我当时也没有觉得这样很辛苦,这是家里的生意,我妈妈也是靠这门生意一手带大我们四个兄弟姐妹的。”

中学毕业后,黄妹妹曾几次找了几分行政工作,不过每次做不到两个星期就辞职不干了。黄妹妹说:“我还是觉得做小贩最舒服!”

黄妹妹当年与母亲先是在麦波申路一带开档售卖虾面汤,之后在1979年搬迁至东海岸人工湖美食村后,成为首批搬迁至此的小贩们,并成立了售卖福建炒虾面、炒粿条、马来炒面和炒饭的摊位“春香”。

东海岸人工湖美食村是本地最靠近海边的小贩中心,当时大部分的小贩们是从附近麦波申路和实龙岗路交界处的阿卡夫道(Alkaff Lane)搬迁来的。

黄妹妹记得,刚搬迁至东海岸人工湖美食村时,因位置偏僻,“默默无闻”,小贩们生意起初惨淡。“头几个月一天能够赚个几十块前已经算好了。之后,樟宜机场搭建而成,附近也建了许多住宅区,生意才逐渐好转。”

东海岸人工湖美食村历经多次翻新,如今已经不是最初的模样了。黄妹妹感叹,自己还是十分怀念最初的东海岸人工湖美食村。

她说:“当时小贩中心的设计很特别,中间还有一个小空地,那时周围还没有高楼大厦,这里又靠海,全天凉风习习的,晚上甚至还会冷到得穿长裤。”

“当小贩最舒服” 她弃当白领卖虾面

搬迁到东海岸人工湖美食村才发现居住在丹戎加东一带的娘惹都喜欢吃福建炒虾面,黄妹妹当时就顺应这个需求,放弃原本售卖的虾面汤,改卖福建炒虾面,如今已成为档口的招牌菜。

迎合丹戎加东一带娘惹喜好 从卖虾面汤变炒福建虾面

母亲开档之时卖的是虾面汤,后来搬迁到东海岸人工湖美食村才发现居住在丹戎加东一带的娘惹都喜欢吃福建炒虾面。

黄妹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经常有顾客询问我们是否售卖福建炒虾面,我当时就想顺应这个需求,改卖福建炒虾面。”

黄妹妹因此“另起炉灶”利用虾面的汤头没两下子就炒出一盘福建炒虾面,受到母亲以及左邻右舍小贩的好评,所以便弃虾面不卖,改卖炒福建虾面。

她说:“煮饭有什么难的!我在家排行最小,从小就是我煮饭给哥哥姐姐们吃,所以什么菜都难不倒我。但是,我得承认一点就是,不同人炒出来的食物确实有着不一样的味道,我很多顾客从小吃到大,就是吃惯我炒出的这个味道,认为哪里都比不上。”

因此,黄妹妹五十多年来坚持亲力亲为,虽然女儿有兴趣接手成为第三代小贩,但黄妹妹却还坚持掌勺。

街边“排排档”搬入小贩中心

当时在麦波申的“小贩中心”与今天的看到的小贩中心截然不同。因为没有政府的管束,小贩们就在一片露天的草坪上摆上各自的推车售卖食物,一排一排的,因此是黄妹妹口中称为的“排排档”。

黄妹妹说:“我母亲的朋友介绍她去那里开档,那时也不用什么准证的,我们就到那里找到了一个位置,除草后就把推车摆在那里,推车前面摆上几个桌椅,再用帆布搭起一个帐篷,那个就是我们所谓的档口了。”

之后,政府逐渐开始让这些街边小贩们搬入搭建好的小贩中心,黄妹妹与母亲的档口也就搬入了建于1979年东海岸人工湖美食村。

她说:“小贩中心当然比在麦波申的草坪上好,更加干净也更卫生。当时的草坪上泥沙飞尘,在汤里可能时常加了料都没人知道。”

上一篇新闻

6月21日开放堂食, 归还托盘和清理餐桌垃圾新规将“正式上路”

下一篇新闻

宅家不留白 陈一熙与父和朋友联手设计环保游戏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