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06日 星期一

新加坡政府公布2021年财政预算案,教育类支出达到136亿元

近日,新加坡政府公布了2021年的财政预算案,在16个部门和一组国家机关中,有七个部门的修订金额超出预估。其中开支超出最多的三个部门是新加坡贸工部(61亿新元)、人力部(43亿新元)和卫生部(33亿新元),新加坡的今年财政赤字共达到110亿新元。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政府在教育方面仍保持着大额的财政投入,教育类支出达到136亿新元。

财政支出的详情

根据新加坡财政部公布的收支预估数据,2020财年的政府部门总开支经修订后,达941亿元,较一年前预估的836亿元高出105亿元,增幅12.5%。

16个部门和一组国家机关(含总检察署、审计署和国会等)中,有七个部门的修订金额超出预估。若以实际金额来看,开支超出最多的三个部门是贸工部(61亿元)、人力部(43亿元)和卫生部(33亿元)。

新加坡政府公布2021年财政预算案,教育类支出达到136亿元

新加坡历年政府开支

根据财政部在预算书中的说明,贸工部的修订支出之所以比预估翻了一倍多,主要是因为之前没把抗疫举措编入预算。另外,由新加坡企业发展局负责的“企业发展计划”所需经费,也比原先规划来得高。

人力部则是因为外籍劳工税减免和自雇人士收入补贴计划等抗疫援助措施,以及为客工宿舍紧急采购设备,导致支出比预估猛增逾170%。

至于卫生部,疫情防控措施开销可观,是该部门开支上扬25%的主因。

此外,一些部门则因为疫情打乱计划而省下经费。例如,交通部因工程延后而减少支出29亿元,国防部也因疫情影响少花15亿元。

随着新加坡经济逐步重启,建筑工程和军事训练也慢慢恢复,交通部和国防部下来一年的开支料大幅增加。

根据预算,交通部2021财年总开支预估为111亿元,较上财年增加30亿元;国防部的预估开支则达154亿元,增17亿元。

为扩建医疗设施,并持续投入经费抗疫,新加坡卫生部新财年的预估支出将达188亿元,比2020财年增加22亿元,是支出最高的部门。

总体来说,2021财年新加坡政府部门总开支料达1023亿元,比上财年高约83亿元。

财政支出对民众的影响

家庭援助配套

所有公民家庭可获100元社理会生活补助券在邻里商店和熟食摊消费;

较低收入国人6月可获200元特别现金补助;

每户可获120元至200元消费税补助券——水电费回扣特别补助金;

1.5至3.5个月杂费回扣;

21岁以下公民儿童培育户头、教育储蓄户头或中学后延续教育户头,获200元填补额。

低收入家庭:扩大社区联系站,下来两年惠及1万4000户家庭。

年长员工:拨款超过2亿元提供退休与重雇年龄率先调高津贴和部分工时员工重新雇佣津贴。

特需孩童:试行包容性辅助试点计划,让特需孩童有更多机会与其他孩童交流。

新加坡政府公布2021年财政预算案,教育类支出达到136亿元

建设可持续家园

未来五年拨3000万元支持电动车相关措施,如发展充电设施,缩小电动车和内燃气驱动汽车的价差;

汽油税每升上调10分至15分,同时为各类车辆提供回扣;

把电动车的额外注册费降低至零;

调整路税范围,让大众化电动车与非电动车享有同等税收待遇;

设立6000万元农业食品业转型基金帮助该领域采纳科技;

发行绿色债券资助公共基础建设项目首阶段确认项目,最多190亿元。

支持员工与求职者

延长雇佣补贴计划:航空、宇航与旅游业4月至6月获30%薪金补贴,7月至9月获10%薪金补贴;

零售、艺术与文化、餐饮和建筑业等4月至6月获10%薪金补贴,其他领域的薪金补贴持续到3月。

支持失业或收入锐减的员工或自雇者:符合条件者可申请三个月补贴,每月获最多500元或700元;

发放第二轮54亿元,协助国人就业:延长招聘奖励计划的合格期至9月底;

延长毕业生实习计划、中途转业人士见习计划,今年惠及20万名国人,提供高达3万5000份机会。

财政赤字的影响

对于公布的财政赤字,专家表示,虽然新加坡政府财政已连续第二年出现赤字,但继续推行刺激措施是确保经济复苏的审慎做法。

新加坡政府公布2021年财政预算案,教育类支出达到136亿元

新加坡财政赤字达到110亿元

新加坡赤字幅度不仅显著小于其他国家,当中110亿元更是用于对抗冠病疫情,收支因此可算相当平衡。

此次预算赤字为110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2.2%。华侨银行分析师林秀心指出,赤字来自110亿元的应对冠病坚韧配套(COVID-19 Resilience Package),如果排除不计,新加坡其实已恢复到相当平衡的财政收支状况。

新加坡政府公布2021年财政预算案,教育类支出达到136亿元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版“798艺术园”,是时候给灵魂来点清淡小菜了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A水准成绩即将公布,大学开放日时间请收好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