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6日 星期五

特朗普政策致钢管滞留德国,全球贸易面临新挑战

由于美国特朗普政府提出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征收高额靠岸费用,一批原本计划从德国运往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能源项目的16000吨钢管目前被困在德国仓库中。这不仅打乱了跨大西洋货物的运输计划,也让全球贸易的前景蒙上阴影。

物流供应商Mercury Group的业务发展经理Jose Severin透露,关于这批钢管运输的商讨已因政策不确定性而暂停。该航线上的船东有八成船只由中国制造,若新规生效,每船运费可能额外增加100万至300万美元,导致从德国到美国的运输成本翻倍甚至翻三倍,具体取决于政策落地情况。而路易斯安那州的项目因国内供应短缺,仍急需这批钢管,项目推进陷入困境。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此举意在削弱中国在造船、物流及海运领域的领先地位。目前,中国制造的货船占全球总吨位的一半以上,而1999年时仅为5%。相比之下,美国去年仅生产全球0.01%的货船。办公室于2月21日发布的提案指出,中国在船舶制造市场的统治地位使其掌控了全球供应、定价和市场准入。为此,提案建议通过新收费标准和出口限制措施,遏制中国主导相关领域,同时振兴美国长期低迷的商船制造业。

根据提案,若船只由中国制造、运营方为中国企业且仍在中方船厂订购新船,每次靠港可能面临高达350万美元的费用。Clarksons Research Services Ltd.的数据显示,去年83%的集装箱船、66%的汽车运输船及近三分之一的原油油轮在美国靠港时可能受此影响。此外,提案还要求运输美国商品的船只需达到一定比例的美国国旗、美国船员及美国建造标准,涉及农产品、化学品、能源及消费品等领域。

然而,这一政策引发了行业内外广泛担忧。从本周起,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华盛顿举行听证会,来自供应链各环节的代表,包括大豆种植者、运输商及中国造船企业,将就此展开讨论。数十位企业和贸易团体代表表示,相比特朗普之前的关税政策,这一提案对全球贸易的干扰可能更大。全国零售联合会供应链和海关政策副总裁Jonathan Gold指出,船公司可能会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甚至跳过奥克兰、查尔斯顿等小型港口,这将直接冲击依赖这些港口的地方经济。

企业主和行业官员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警告,若政策目标是重振美国造船业,这些措施可能适得其反。他们认为,高昂费用将使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失去价格竞争力,贸易活动可能转向加拿大和墨西哥等邻国,导致美国主要港口不堪重负,进而推高全球运费及国内通胀。Clarksons估算,新规或为美国国库带来400亿至520亿美元收入,但结合对华关税及钢铝关税的不确定性,业内普遍感到不安。

世界航运理事会首席执行官Joe Kramek直言,这一政策以每次靠港征收数百万美元费用的方式惩罚美国消费者、企业尤其是农民,不仅推高物价,还威胁就业机会。航运业资深人士John McCown更形容此举为“用大锤砸碎贸易”,堪称外贸业的灾难。

尽管部分人士支持限制中国海运影响力,但对提案的具体措施多持保留态度。美国制造业联盟主席Scott Paul表示,中国的生产方式让美国造船商难以公平竞争,若措施落实到位,将有助于恢复美国经济安全并振兴造船业。但多位行业高管建议弱化政策力度,认为其对全球贸易的冲击过大。250多份反馈意见中,真正表示支持的寥寥无几,且鉴于现政府决策的反复性,部分条款可能被调整甚至取消。

重振美国造船业、增强海上影响力,与特朗普“让美国制造业回归辉煌”的目标高度契合。他已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内设立海事事务办公室,并将海事行业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12月,一项跨党派法案提出通过培训项目和税收优惠缓解美国商船海员短缺问题,与贸易代表办公室的调查建议相呼应。此外,一份名为《让造船业再次伟大》的行政命令草案显示,美国计划联合他国对抗中国在海运领域的地位,否则将实施报复措施。

航运公司面临两难境地。许多企业表示愿意使用美国制造的商船,但美国船厂产能有限,可能数十年内无法满足需求,而美国海员数量早已不足。Atlantic Container Line AB首席执行官Andrew Abbott透露,2012年公司采购特定类型船舶时,美国船厂因海军订单忙碌无法承接,最终选择中国船厂因其交货快且价格具竞争力。他警告,若提案成规,公司将因多年前的商业决策而陷入破产困境。

业内人士还指出,若提案原样实施,航运市场可能出现分化,中国制造船只与其他国家船只将被区别对待。船舶经纪人透露,租船方已开始避免长期租赁与中国相关的油轮,以规避未来在美国靠港可能面临的高额费用。同时,韩国和日本船厂订单已满,船东若无法购买新船,只能继续使用老旧 ship,增加运营风险。

上一篇新闻

中国对加拿大加征关税有何影响?中方回应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3月26日开盘上涨情况

相关新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