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7日 星期五

马来西亚著名作家戴小华讲座:“蕉风椰雨中的文学路”在东京举行


马来西亚著名作家戴小华讲座:“蕉风椰雨中的文学路”在东京举行

中文导报讯 炎炎夏日,又值一年碧水荷花绽放之时。7月12日,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与暨南大学日本学院共同举办了马来西亚著名作家戴小华《蕉风椰雨中的文学路——兼谈海外华文文学前途 》文学讲座。

戴小华女士此次来日旅游,欣然接受邀请与日本华文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进行友好交流,受到了前来参加讲座的听众的热情欢迎。

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弥生首先向大家介绍;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马来西亚著名作家戴小华来为我们主讲一次文学讲座,这是日华女作家协会的一件幸事,也是日华作家和华文教育工作者首次与东南亚华人作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戴小华女士是马来西亚著名华文作家 ,同时是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永久荣誉会长;曾任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和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第三届会长,作品涉及戏剧、评论、散文、报告文学、小说、杂文等多个领域, 主要代表作有《忽如归》《沙城》《深情看世界》等等。她曾获马来西亚卓越女性奖、马中文化交流贡献奖、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奖等荣誉奖项。戴小华女士不仅是马来西亚华人文坛的领导者,是推动马来西亚和中国文化交流的先行者, 也是促进海外华文文学发展的合作者。今天日本女作协与千代田教育集团、暨南大学日本分校联合举办这个讲座,将进一步促进日本华文文学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的交流,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经验和启示。

马来西亚著名作家戴小华讲座:“蕉风椰雨中的文学路”在东京举行

戴小华在开场白说“在我准备这场讲座时,脑海里总是浮现出罗伯特•弗里斯特(Robert.Fros)写的巜从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 这首诗歌,“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那天清晨两路落叶满地,都未经足迹踩污。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路,于是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由于我在马来西亚从事华文文学创作和文学工作并非是所在国的主流文学,这条路困难重重,我却坚持了35年。在这段漫长的文学路上,我将之大略分为4个阶段。”

以下是戴小华演讲内容的摘要:

1,无心插柳的创作旺盛期(1987–1998)

戴小华从小就喜欢文学,但从未想过要成为作家。后来,到了马来西亚定居,在1986年,去美国旧金山大学修读公共行政硕士课程。不久,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发生了震撼当地政商界的“新泛电事件”,造成两国股市史无前例暂停交易三天,余波震荡,进而引发了使无数平民百姓受害的合作社风暴,最后演变成一场马来西亚华人的经济浩劫。出于激愤,促使她拿起笔,以这场重大的社会事件为背景,用戏剧的形式写了《沙城》这本书。意喻当时华人的经济堡垒其实是建立在沙滩上,根基并不稳,所以一个大浪打来就崩塌了!

剧本在1987年9月开始连载,之后在1988年2月,又被电视台将之摄制成长篇电视连续剧并配上马来文字幕播出,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的反响,为其创作的主题曲<浮华烟云>歌词,也获得马来西亚第一届“十大本地创作歌词獎”。由于,《沙城》所产生的颇为轰动的社会效应,她受到马华文艺界的关注,从而进入了马华文坛。

因为《沙城》的成功,我受到中国学界关注,1988年4月,受到中国暨南大学和南京大学邀请,成为当时中马两国还未开放民间自由往来前(1990年9月解禁)的第一位被批准进入中国访问的“文化使者”。(自1990年4月10日至1990年5月9日)。这次独得的机缘让我得以走访中国一个月,并探望了从未谋面过的父母故乡的亲人。这趟刻骨铭心的旅程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也促使我写下了一系列的专栏散文《戴小华中国行》《冰雪之旅》《天涯行蹤》《深情看世界》《闯进灵异世界》《永结无情游》等。

此外,女性的命运也是最关注的题材,后来结集出版的《毕竟有声胜无声》《戴小华眼》《谁说我不在乎》几本书书,以及1994年中国出版的《火浴》以及台湾出版的《悔不过今生》小说,也都是以女性的视角,书写了女性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重要等等”。

2,肩负重任的编辑出版期(1991--2019)

戴小华讲了她“临危受命,成为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副会长(1991-1993)和会长(1993-1995)的经历,讲了她成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署理总会长(1992-2014)和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2002-2007)的经历,这个期间,由她编辑出版的书籍有65本,其中,包含被誉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双峰塔”的 《當代馬華文存》(总计5百万字,共10卷)。以及《马华文学大系》(5卷)两套文献资料。

马来西亚著名作家戴小华讲座:“蕉风椰雨中的文学路”在东京举行

3,欣欣向荣的文学活动期(1990-2020)

她讲了在她作为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1993年时,在吉隆坡主办了第三届世界华文女作家会议,该次会议有来自世界各地一百多位知名女作家参加,包括聂华苓/齐邦媛/陈若曦/於梨华/琦君/瓯阳子/淡莹等,不但盛况空前,而且成果丰硕。同时得到许多作家的赞扬,聂华苓说:“我参加过许多国际会议。第三届海华女作家会议是我参加过的最成功的会议之一,我回爱荷华后告诉美国朋友和中国朋友们“到马来西亚去!那儿的人景和风景都很可爱。”

并讲了她在1996年促成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与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和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的互访活动。

4,回归内心的重新创作期(2013-2020)

戴小华讲了她在2013年卸下作协和文协的领导职务重新执笔创作的经历,并重点为大家介绍了她的长篇非虚构文学《忽如归》。《忽如归》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历史激流中的一个家族的真实故事。这个家族成员的各种命运,不仅呈现了海峡两岸半个多世纪的复杂关系,同时也书写了一个大时代的流离和集体创伤记忆,她说:“我试图在创作中缝合被撕裂的家庭亲情与失去家园的疼痛记忆,并去构成人的个体生命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历史书写。我有如剝洋葱般一层层去揭开历史真相,并在剝开的同时,也在一针针地“缝合”伤口,让自己在弥合伤痛的过程中反思和实现救赎”。

戴小华讲述了一些《忽如归》书中的片段,那些如泣如诉的故事和历史细节,让在场的听众唏嘘不已。

马来西亚著名作家戴小华讲座:“蕉风椰雨中的文学路”在东京举行

最后,戴小华在有关“海外华文文学的前途”的这个话题上,讲了她的体会和见解;“海外华文文学因为不是所在国的主流文学,所以不易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再加上读者不多,书销量少,稿费低等……,不言而喻会陷入一定的困境。

“目前社会虽渐富裕,但变得是以功利为导向。从国家到个人,都笼罩在一片实用主义中,致使文学教育日益没落,文学陶冶和人文教养更被视为不急之务。文学的传播功能渐被广播电视,微信,脸书,微博,Twitter 、斗音瓦解,或被转移,资讯的快速化、大量化、多样化,碎片化……

“文学如果没有一种”文学在内心召唤“的感觉,就感受不到文学热情所带来的陶醉感。那种“你来以前,数千年岁月悠悠已逝,未来数千年,也在静默中等待”的情怀,是要具有对文学献身的热情和对文学的尊严感才可能产生。

“华文文学发展在海外,有其特殊的意义,那就是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各种文化的融合,担负起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现代责任”。

马来西亚著名作家戴小华讲座:“蕉风椰雨中的文学路”在东京举行

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名誉会长华纯发言说:“我作为与戴小华女士结交多年的文友,曾三次访问过马来西亚,也访问过戴小华的家乡沧州。2017年,戴小华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长篇纪实小说《忽如归》,上海作协和复旦大学联合举办了作品研讨会,我接到邀请函从东京飞到上海去参加。《忽如归》所表达的中心题旨和意义,诚如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所说;不仅在于戴小华的个人的家族记忆,而是这个家族成员的坎坷命运,连接着两岸两党半个多世纪的复杂关系,展示了不为人知的血泪故事。这是继聂华苓的《三生三世》、齐邦媛的《巨流河》之后又一部现代民族痛史;这是一本大书,牢牢铭刻在20世纪中国人的沧桑记忆中。”

暨南大学日本学院的司志武老师,也在 2016年暨南大学举办世界华文文学大会时相遇过戴小华。他很激动地说:“我总记得我的恩师——华文文学研究的创始人、暨南大学副校长饶芃子先生跟我们说过“华文文学应该属于其所在国的文学,但它们的写作语言和文化底蕴又与中国有着无法隔断的血缘关系。华文文学是兼具二者优势的,极为娇艳的花朵。”这也是我今天听讲座后更加确信的地方。”

前来参加讲座的李军老师,从事日本的华文教育多年。她说:“同为沧州祖籍的我首先感谢戴女士给我们带来精彩的讲座,我对戴女士母亲的灵柩能在7天内从台湾回归故里,并顺利下葬一事感到非常震惊,我觉得这堪称奇迹,也远远超出了本人的认知。戴女士在文学上的成功,与她在接受了适合就业的专业教育的同时,多读文学作品,增加文学修养,让表面看似“无用”的文学渗入到工作、生活中去,非常令人钦佩,也为我们树立了人生的榜样。”


马来西亚著名作家戴小华讲座:“蕉风椰雨中的文学路”在东京举行

日本华文文学笔会第一任会长、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顾问王敏教授是知名的学者,她说:“日本华文文学笔会创立的时候,也是我在学校工作中最困难的时候,真的是一个三无状态,因为大家的坚持和努力,也经过时光的洗礼和无数的历练,成就了日本华文文学今天的阵容,我们尽管多了皱纹,但情怀依旧……”

旅日学者、作家潘城发表感言说:“我曾经听新加坡的一位朋友谈过一种观点,“礼失求诸野”的范围越来越广,中国文化的内核在几千年中不断南移。从中原地区黄河流域开始,像古都长安周、秦、汉、唐。通过永嘉南渡、安史之乱、南北宋交替,大量家族与文化南迁,江南成为了文化中心。百年前上海开埠,成为一个中心,然后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家族承载着中国文化南迁到台湾、香港。而如今,更南的东南亚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当年下南洋的华人族群中反而保持着中华文化许多古典的基因”。

“戴小华的个体生命和家族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从中似乎可以看到这样一条文化的路线:从沧州到台湾再到吉隆坡。她的身上、她的作品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但是她还阐释着中华文化强大的向心力,正如她的书名“忽如归”。我认为海外华文文学思考“出走与归来”的命题本身等同于思考“生与死””。

马来西亚著名作家戴小华讲座:“蕉风椰雨中的文学路”在东京举行

互动环节的讨论十分热烈,由于时间关系,不得不暂且告一段落。在最后的赠书环节,戴小华女士把《忽如归》和《戴小华文集》各两册赠送给暨南大学日本学院以及千代田教育集团,司志武和王钦纯分别代表暨南大学日本学院和千代田教育集团受领了赠书。

马来西亚著名作家戴小华讲座:“蕉风椰雨中的文学路”在东京举行

戴小华的讲座让在场的每一位作家和从事华文教育的人都有许多感慨,正如华纯所说:“我相信今天在座的每一位通过聆听戴小华女士今天的演讲,都会收益良多,我们坚持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作家们,也一定会思考我们自己以及下一代怎样寻根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问题”。

(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供稿)

上一篇新闻

“洽”逢其会丨新加坡阿朗斯投资集团主席廖洪海:借力陆海新通道 加大在渝投资

下一篇新闻

在新加坡租房你要怎么办? 来新加坡这么多年,租住过组屋...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