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月27日 星期六

范士明:美国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尽管美国自身的历史并不算太长,但就现代西方民主实践而言,美国又是民主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在其建国以来的二百多年时间里,有相当数量的杰出历史人物和重要事件涉及新闻传播。我们下面尝试对美国新闻传播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作一简单梳理。

(一)报刊与美国的独立

美国独立、建国的历史一开始就与新闻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的第一份报纸是1690年本杰明·哈里斯出版的《国内外公共事件报》。该报一开始就触犯了英国殖民政府的出版许可法,被总督与行政会议责令停刊,哈里斯被捕入狱。早期政治活动家和新闻传播人中,广为人知的是富兰克林和潘恩。前者不仅是美国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政治活动家、科学家、外交家,更是美国历史上早期的优秀报人和舆论家,他在《新英格兰报》发声,后接手费城的《宾夕法尼亚报》,使其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广告收入最高的报纸,又参与草拟《独立宣言》。托马斯·潘恩生于英格兰,在伦敦遇到富兰克林之后,于1774年末移民北美,在《宾夕法尼亚报》做编辑。1776年1月10日,其著作《常识》发表,引起轰动,总共售出了50万册。有评价说,“潘恩的《常识》比任何一个出版物都更能说服舆论支持北美的独立”。这一时期《波士顿公报》《马萨诸塞侦查报》(该报首先报道了莱克星顿的第一枪)等比较著名。在促发和引领美国从英国殖民地摆脱出来的斗争中,印刷媒体的沟通、鼓动功不可没。

(二)商业报刊VS政党报刊

1783—1860年间,美国的政党是办报刊的主力。这一时期,报纸依靠来自政党的资金支持,政党则借由报纸来传播其政见。民主党的主要机关报是《华盛顿环球报》,共和党的报纸以《春田共和报》为代表。两大政党的报纸政论多、新闻少;党派性强、可信度差;读者少、销量低。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党报刊逐渐退出报业历史舞台。

从19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进入了纸媒大发展的时期。报纸的商业化是从瞄准发行量的廉价报纸开始的,“便士报”应运而生。从早期的《太阳报》和《纽约先驱报》到《纽约论坛报》,美国的大众报纸走过了从夸张和猎奇等简单的煽情主义到注重专业性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展道路。这时候,报纸的受众定位非常明确,确立了服务大众的观念,形成了摆脱政党控制、也摆脱广告与资本左右的新闻独立意识。美国一些主要的、主流的报纸,如现在成为美国报业中流砥柱的《纽约时报》(始于1851)、《洛杉矶时报》(始于1881)、《华盛顿邮报》(始于1887)、《华尔街日报》(始于1889)等,都是在这一时期起步的。

19世纪末期,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和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展开激烈竞争,标志性内容是以“黄孩子”为主人公的连环画《霍根小巷》。“黄色报刊”风靡一时。在这一过程中,报刊形成集团化,出现了“报业大王”。极端煽情的黄色新闻因为降低了新闻的标准而饱受诟病。普利策后来厌于这种竞争,开始致力于培养专业性的新闻人才并使新闻服务于公众。普利策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在哥伦比亚大学捐建了新闻学院,设立普利策新闻奖。该奖成为美国报界的最高荣誉和美国记者的职业奋斗目标。

(三)“扒粪运动”和社会监督

19世纪后期,美国经济虽然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却未普遍惠及大众。财富高度集中,市场出现垄断,贪官奸商沆瀣一气。城市的发展,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大量的移民,导致城市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行政能力等等方面不能满足人们需要。政府软弱无力,企业纠纷、劳资纠纷、城乡矛盾得不到解决。这是美国历史上进步的时代,也是问题成堆的时代。

公众的关注、黑幕揭露者自身的责任感以及大众杂志所提供的宽松平台,催生了1903—1912年这十年间轰轰烈烈的扒粪运动(Muckraking)。在这场挖黑、揭丑、打假的报刊大战中,有新闻人对这些社会问题刨根问底,对腐败、欺诈等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调查性报道深入人心。报刊业给这些人创造了宽广的舞台,低廉、通俗的大众杂志报纸则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和影响力。揭露黑幕的文章与民众的生活和权利休戚相关,此类新闻报道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持续十来年的报刊揭黑推动了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改革,强化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例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相关法律的完善,就是由于这一时期轰动世界的关于美国食品安全的新闻报道催生的。

(四)广播、杂志、电视三英雄

20世纪,美国的大众传播业从报刊一统天下迈向广播、电视时代。这里,有三个名字分别与美国的广播、杂志和电视联系在一起,成为20世纪30—80年代美国新闻界的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是爱德华·默罗、亨利·鲁斯以及沃尔特·克朗凯特。

30年代是美国广播大发展的年代,美国的全国广播公司(NBC)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迅速崛起。1935年,默罗进入CBS做了一名广播记者,后前往伦敦任欧洲记者站负责人。1938年3月12日,德军进占维也纳。默罗向美国公众广播了第一篇现场报道,这是美国广播史上第一次国际“现场直播”。默罗通过广播对欧洲局势的持续报道,对推动美国民众关心天下事进而摆脱孤立主义发挥了正面作用。后来,默罗又站在战争一线,对不列颠之战进行报道。“这里是伦敦……”飞机的轰鸣声、炸弹的爆炸声连同默罗的嗓音一起,把美国和英国连接在一起。默罗名声大噪,凸显了当时广播的威力。二战后默罗主持CBS开办的第一个电视纪录片节目,成为电视新闻的先驱之一。1961年他出任美国新闻署署长,从事公共外交。

亨利·鲁斯以他的杂志王国而成为20世纪中期美国新闻传播史上的传奇人物。亨利·鲁斯出生于中国山东省蓬莱市,是美国传教士的儿子。1923 年,在耶鲁大学毕业三年后,他创办了《时代周刊》,开创了周刊概念的媒体。30年代,又先后创办《财富》杂志和《生活》画报,并进而组成了美国最大、最有影响的出版托拉斯企业——时代出版公司,被称为“传媒帝王”。鲁斯与罗斯福等美国权势人物关系密切。1941年,亨利·鲁斯在《生活》上发表著名文章《美国的世纪》,被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称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七个人之一”。他有很深的中国缘,与蒋介石、司徒雷登等是密友,并曾担任过燕京大学副校长。现在北大湖心岛上还有个名为“鲁斯亭”的亭子。亨利·鲁斯虽然大力支持援华抗日,但亲蒋反共,多次打压批评蒋政府的记者。据统计,在鲁斯执掌《时代》的几十年间,蒋介石夫妇前后十几次登上封面,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中国第一伉俪”, 从而为美国政府二战后的“支蒋反共”政策奠定了舆论基础。《时代》和《财富》周刊直到今天仍然拥有超出美国国界的巨大影响力。

克朗凯特是美国电视时代的杰出代表。虽然电视30年代就已经在美国出现,但是三四十年代是试播阶段,而且由于战争影响,发展比较缓慢。到了50年代,电视才算真正发展起来,普及进入美国家庭。提到电视,就必须提到克朗凯特。1962—1981年间,克朗凯特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一度是CBS的新闻台柱。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美国经历了越战、肯尼迪总统遇刺、马丁·路德金遇刺,也完成了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新闻迭出。克朗凯特报道了战争、自然灾害、核爆炸、社会巨变和太空飞行等各种重要事件,主持的黄金时段节目《晚间新闻》在美国电视新闻中收视率始终首屈一指。他的新闻节目让千千万万美国观众跟着他时而振奋、时而低落。克朗凯特的标志性名言“事实就是如此”出现在每一期节目的最后,观众把他当做“全美最受信任的人”,昵称他为“沃尔特叔叔”。1960年代末,克朗凯特采访了越南战场,他面对镜头向美国观众宣布:“这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时任总统的约翰逊看过以后,黯然决定退出连任竞选。克朗凯特成为媒体公信力的象征——宁可不相信总统,也要相信克朗凯特。

(五)全球化与数字化

冷战结束前后,美国媒体开始了大规模的全球化和数字化进程。柏林墙的倒塌消除了西方媒体进一步跨国扩张的政治壁垒,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又为美国媒体冲向世界提供了技术支持。以典型的跨国媒体CNN为例。1980年建立、1986年崭露头角、1990年名声大噪的CNN,在全世界拥有43个分支机构,8个节目制作基地(包括亚特兰大、香港和伦敦三大制作中心),约4000名员工。它每天用12种语言为全世界2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10亿听众和观众提供各种报道服务。而在CNN旗下众多的频道中,“CNN国际频道”(CNN International)尤为突出,几乎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商业饭店中收看,可谓全球最大的国际新闻频道。另一个典型的美国跨国媒体是《纽约时报》。《纽约时报》现有1000多名国际记者,分布在世界各地的39个城市,但实际上其国际化的进程至迟从1959年就开始了。当时它和《华盛顿邮报》一起,收购了《国际先驱论坛报》的前身,进入欧洲。《国际先驱论坛报》还以卫星传送版面在伦敦、苏黎世、香港、新加坡、海牙、马赛、迈阿密等地印刷发行。目前该报在全球拥有26个印刷点,销售至180多个国家。

最近的十年,美国的新媒体迅速发展。2012年发布的互联网产业报告显示,美国新媒体市值已达到传统媒体的3 倍。新的互联网公司大举进军新闻领域,例如谷歌推出了基于数字操作系统和互联网的谷歌电视。而传统媒体也加速数字化、网络化,美联社、《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媒体都在打造多媒体、全媒体的传播体系。融合媒体蔚然成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并、兼并大量出现。2008年3月,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电台事业部和美国在线(AOL) 的电台事业部合并运营,两者相加共有300多家广播电台。据有关研究,2010 年8月,Inc.杂志评出的美国发展最快的60 家媒体公司中,有89% 是以宽带互联网、电信网和有线网为传播平台的新兴媒体,而这60 家媒体中排名前11 位的全部是网络新媒体公司(周笑 《电视研究》)。

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广泛兴起,对美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冲击。在2008年的美国大选中,擅长利用新媒体的奥巴马,独辟蹊径地采用了电子邮件广告、Banner 广告、搜索引擎广告、网络游戏内置广告等形式,又积极使用推特(Twitter)、脸书(Facebook)等新媒体社交工具,在竞选宣传中相对本党对手希拉里和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都取得了巨大优势。互联网流量检测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访问奥巴马竞选网站的用户数量是希拉里竞选网站的2 倍,而被访问的页面数量则接近希拉里的4倍;奥巴马成功募款7.5 亿美元甚至更多,其中8 成以上是通过网络募来的,而麦凯恩只筹集了3.22 亿美元。2012年的大选中,奥巴马继续善用新媒体,成功地动员和吸引了分散的小众群体选民。2011年秋,美国爆发了吸引全球目光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由于美国的传统媒体对这一运动热情不高,以手机、社交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这场运动的目标设定、组织动员形式以及影响范围,使之跨越民族国家的范围而成为一种全球化的社会运动”。新媒体的崛起和传统媒体的衰落也改变了美国的国际传播策略,2011年秋,“美国之音”停止了对华中文广播,转入互联网播出。

范士明:美国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出生证国际公证及海牙认证apostille北京办

下一篇新闻

海南加快恢复境外航线,目的地包含新加坡、吉隆坡、雅加达……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