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柳霜:首位亚裔登上美国货币
2022年10月下旬,美国铸币局发行了一款全新的25美分硬币,其上出现了好莱坞早期华裔女星黄柳霜(1905—1961)的肖像,这是在美国货币上首次出现亚裔面孔。
美国铸币局局长文特里斯·吉布森表示,黄柳霜是“一位勇敢的倡导者,她为增加亚裔美国演员的代表性和塑造更多面化的角色而奋斗”。
黄柳霜传记《黄柳霜: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的作者郝吉思表示,“几十年来,黄柳霜一直是最重要的华裔女演员。她强大的时尚品位仍然有影响力,她的世界主义观念仍然无与伦比。不论在美国、欧洲还是中国,她都轻松自如。”
让我们走进黄柳霜的艺术世界,感受她在中西方文化的裂缝中,在自己的银幕舞台上,内心的坚持和坚韧,以及对祖国深沉的爱。
01美国华人女孩 坚守演员梦想
黄柳霜,英文名Anna May Wong,是20世纪土生土长美国华人第三代。她的祖籍是广东台山,1905年出生在美国洛杉矶。她的祖父辈早在1855年,就已到美国加州淘金,并在那里定居。她的父亲黄善兴,在洛杉矶唐人街开了一家洗衣店维持生计。
黄柳霜童年时期,美国电影产业在洛杉矶落户,经常到黄家的街区取景。黄柳霜便有机会接触电影,并对电影格外着迷。“我会逃学去看电影剧组工作,即使我知道会因此挨老师的打,然后挨父亲的打,我会穿过人群,极力靠近摄影机。我会盯着这些魅力四射的人,导演、摄影师、助理和化了浓妆的演员,他们来到我们街区拍电影。”
黄柳霜天真无邪的少年时光,因为中国家庭的传统封建,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而蒙上了一层阴影迷雾。在家里,传统的父母完全不支持她的从影理想,认为演员绝非体面职业,拍电影会丧失灵魂。在学校里,由于种族歧视,她经常受到白人同学的欺凌,因而不得不和姐姐转学。令她印象极为深刻的是,小学时,她的白人同学,竟然为了弄明白,黄种人的皮肤感觉是否和白人一样,用了一根针去扎她看看反应。幼小而无力保护自己的黄柳霜,据说穿了六层衣服去上学,来抵御外界伤害的痛苦。
成功皆不是偶然。黄柳霜没有因外界的阻碍退却,她坚持用自己的力量靠近梦想的电影。还是小女孩的黄柳霜,就经常恳求导演让她饰演角色,还因此被人称作“好奇的中国娃娃”。1919年,14岁的黄柳霜,终于得到了第一个机会,在电影《红灯笼》中,担任一闪而过的群众小演员。之后,黄柳霜开始跑龙套,出演了众多小角色,如《法外之徒》、《冰火两重天》、《白老鼠》、《野百合花》、《小丁》、《长子》和《人生》。
有机会出演小角色后,黄柳霜内心对演艺的热爱如熊熊火焰般激情燃烧起来。1921年,16岁的黄柳霜决定放弃学业,立志专职从影。对于这个大胆却改变命运的决定,十年后的黄柳霜回忆道:“我做出那个决定的时候年龄还很小,但那时我就知道正因为我年轻,我输得起,所以我决定给自己10年的时间来奋斗,成为一名成功的女演员。” 她确实做到了,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演员。
02 不顾种族性别弱势 坚持发展演艺生涯
1922年,17岁的黄柳霜出演了她早期最重要的作品《海逝》,故事讲述了美国军官卡弗在香港附近坠海,被黄柳霜饰演的中国少女莲花救起,两人坠入爱河。然而,卡弗后来离开她回了美国,莲花独自生下了儿子。若干年后,卡弗带美国妻子归来,莲花得知后,将儿子交给卡弗夫妇,自己跳海自尽。
这是个有着抒情悲剧《蝴蝶夫人》般情节的故事,黄柳霜倾情演绎了一个温婉的华人女性。因为当时不允许银幕出现异族接吻,莲花和卡弗没有亲密镜头。这部电影广获好评,她进而签约明星拉斯基公司,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峰
然而,虽然评论界高度评价黄柳霜在《海逝》中的精湛表演,但黄种人的肤色仍然阻碍着她的事业发展。东方对于西方,女人对于男人,都是他者的存在。1882年,美国签署了《排华法案》,1850年,美国通过了《反异族通婚法》,1920年,美国妇女才获得选举权。
华裔女性黄柳霜,在身份上有着双重弱势,逃不开西方的凝视和东方主义的想象。被凝视者,既是“中国”,也是“女性”。对于自己的演艺生涯,年轻的黄柳霜乐观地说:“电影业的发展势头正好,我也已适应演员的生活。偶尔的挫折并非坏事,它们可以让我反思自己,并且更加独立。”
1923年,黄柳霜在电影《巴格达大盗》中饰演蒙古女奴,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了超过200万美元的票房成绩,她的演艺生涯再次达到高峰。
之后几年,黄柳霜游走在洋溢着“异国风情”的角色中,饰演非常脸谱化的角色,一系列美艳恶毒的龙女,性感诱惑的妓女和舞女。黄柳霜在《彼得·潘》中饰演印第安公主,在《四十记媚眼》中饰演欧亚混血的女恶霸,在《旧金山往事》中饰演土匪的女儿,在《第五大道》中饰演妓女,在《恶魔舞女》中饰演舞女。
1928年,23岁的黄柳霜感觉自己达到了事业的瓶颈,决定前往更为宽容自由的欧洲发展。这又是一个非常大胆冒险的决定。她在姐姐露露的陪同下,离开美国,前往德国,开启了欧洲之旅。
在欧洲,黄柳霜仍然逃脱不了角色脸谱化和异族恋禁忌。在《驶向新加坡》中,饰演酒吧里的妓女,在《堕落之路》中,饰演舞女,在《唐人街繁华梦》中,饰演情妇。以上三部电影中,她与白人男演员的吻戏均在审查中被删除。黄柳霜渐渐明白,欧洲电影和好莱坞其实一样。
但是,欧洲之旅仍然拓宽了黄柳霜的事业,她演艺了多部成功的作品,成为了世界性的演员。她曾受到英国皇室的邀请出席宴会,这对于当时的华人妇女,几乎是天方夜谭。
对于演艺界成功的浮华,黄柳霜有清醒的认知,她曾说:“成功不是你能购买并终生拥有的珠宝。恰恰相反,即便是最耀眼的明星,随时都可能因为短暂的原因摔得粉身碎骨,凄惨地埋没于烟尘中。观众是无情的裁判。”
1930年10月,25岁的黄柳霜结束旅欧生涯,重返美国。然而,她的境遇没有改变,她能获得的角色,仍然是妖艳毒辣的女人。她在《龙的女儿》中饰演性感邪恶的公主,在《上海快车》中饰演杀人妓女。1933年,黄柳霜对媒体表示:“我对自己必须扮演的角色感到厌倦,为什么银幕上的中国人几乎总是影片中的反派,而且是如此残忍的反派——凶残、奸诈、如同草丛中的蛇。我们不是那样的人。”
终于,黄柳霜等到了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机会。1935年,米高梅公司为影片《大地》选角,她积极应征。然而,影片却拒绝了黄柳霜。那个时代,白种人演艺黄种人角色盛行,影片选择了两位白人演员出演华人男女主角,这给黄柳霜带去了很大的打击。正如电影《武先生》中,白人饰演的女孩感悟道:“在西方没有我的位置。”
03 积极支持中国抗战 爱国主义精神闪耀
美籍华人黄柳霜,看似同时属于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然而,她其实受到美国和中国的双重拒斥,身份上无所归属,像浮萍般充满了漂泊感,生活在跨文化的裂缝中。
在美国,黄柳霜一直受到种族主义的压迫。在中国,媒体曾一度对黄柳霜大肆批评和谴责,因她出演了很多负面的华人角色,认为她侮辱祖国,卖国求荣。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世界政治和文化发生变化,种族主义臭名昭著,加上她自身不懈努力,积极参加演艺和社会活动,她在中国媒体上的形象才有所改善。
1936年,刚过而立之年的黄柳霜,第一次也是人生唯一一次,踏上了陌生又熟悉的中国土地,来了一场9个月的“寻根之旅”。来到上海,她说:“当我在德国受到影迷欢迎时,作为在场的唯一的一个中国人,我被一股强烈的孤独感所淹没!能与广大上海同胞在一起,是我盼望已久的一天!”
“一个人的身份也许是在另外一个国家,但是她的心是属于祖国的。如果这一次我没有来到中国,那么我对于祖国的感觉会始终是模糊的。 现在我来了,认识了祖国大地和可爱的人民,发现了‘慈母的爱’,从现在起,我确认了我自己是一个中国女性,而在此之前,我只是一个生长在洛杉矶的东方女儿而已。” 黄柳霜感悟道。
1937年,七七事变后,黄柳霜虽人不在中国,内心却感同身受。她慷慨激昂地说:“对于这次的抗战,在我感觉上,就和发生在我自己家里的一件事情一样……我对于中国的被侵与抗战的感想是和自己的家庭痛遭蹂躏,而家人正在拿着棍棒与呼持火器的暴徒搏斗的感想相同的。我悲痛,我愤恨……”
黄柳霜不仅通过演讲等社会活动支持中国抗战,呼吁帮助中国难民,还拍卖自己的珠宝、首饰、服装等,捐款给中国。她尽自己的力量全力支持中国抗战,爱国主义精神令人感动。这一时期,她出演的角色也有所变化。1937年的《上海女儿》中,她饰演了一位勇敢揭露非法走私的华裔妇女;1942年的《重庆来的女士》中,她出演了指挥游击战的爱国女战士。
1942年底至1943年初,宋美龄访问美国,宴请美国各界支援母国抗战的华人名流。令人心寒的是,宴请拒绝邀请黄柳霜,认为她曾经的银幕形象伤风败俗。这对于黄柳霜是一场公开的“社死”,也影响了美国人对她的看法,给她带去了极为沉重的打击。
之后,黄柳霜淡出演艺圈。1951年,她出演了自己后期的作品,美国电视剧《柳霜女士的艺廊》。1960年,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她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1961年,她与世长辞,一代影后陨落。她终身未婚,离世后,与母亲合葬。
结语
黄柳霜传奇的一生,从影40余载,出演了约60部影片,在美国、欧洲、中国,都留下了演艺的足迹。她游走在东西方之间,敢于突破种族和性别的压迫,坚持追求演员梦想,并尽力支持中国抗战。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演员,更是一位伟大的演员。
黄柳霜逝世60多年后,成为了首位登上了美国货币的亚裔。她是中美共享历史的一部分,她的艺术贡献,以及世界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关注和敬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