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马来西亚叫停中国输油管道,为何最后其总理又访华改口?
2018年7月3日,马来西亚财政部发布公告,宣布将终止由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主导的沙巴石油天然气管道项目。
此公告一出,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沙巴石油管道不仅能给马来西亚带来巨大的利益,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而如今马来西亚官方率先毁约,其背后又有怎样的隐情,幕后推手又是谁。
一 从蜜月期到“紧张期”
2015年3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与行动》,从该行动所描绘的框架思路中,我们可以轻易看出东南亚海岛国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首选区域。
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海洋岛屿国家中的区域次大国,因其自身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是一带一路战略中当仁不让的合作对象国。
在马来西亚前总理纳吉布执政期间,中马关系发展进入到了黄金时代。中国自2009年起连续九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
在2013年双方签署更深化的合作协议后,两国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经贸合作愈加频繁。
尤其是中方资本对马来西亚各产业的投资,在短短5年内从3400万美元迅速增长到2017年的16亿美元。
在纳吉布的领导下,马来西亚率先响应中方的一带一路倡议,双方签署了大量合作协议,其中沙巴天然气管道就是中方对马来西亚投资的标杆工程。
虽然马来西亚的石油储量丰富,但是其水文地理条件过于复杂,生产运输均有不便,因此该工程一旦建成,将完善马来西亚的石油开采行业,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
然而好景不长。
2018年5月9日,马来西亚举行了第14届全国大选。
由马哈蒂尔领导的反对派以多数优势胜选,终结了由纳吉布领导的国民阵线长达61年的统治,实现了自独立以来马来西亚联邦政府的首次政党轮替。
马哈蒂尔甫一上任,就表现出了极强烈的逆反情绪,在公开场合表示要重新审视所有在马投资的中资项目,并围绕其中的“不平等条约”重新谈判,以保证本国的利益不受侵犯。
于是在7月3日,马来西亚官方宣布终止由中国主导的沙巴石油天然气管道项目,同时对中资主导的其他基建项目展开全方位的审查和协商。
在这种背景下,一向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国际媒体自然要在此事上大做文章,外媒认为马哈蒂尔一改前朝纳吉布政府对中国的“谄媚”态度,转而采取敌对中国的政治立场。
同时马哈蒂尔本人也在公开场合屡次强调:“自由贸易应当是公平贸易,马来西亚人不希望看到殖民主义的新版本”。
此番言论虽然没有明说是哪个国家,但结合马来西亚政府对中资的重新审查,不免让人怀疑其中有影射之意。
但众所周知,西方媒体热衷于制造二元对立,只要我们稍微动一下脑子,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敌我逻辑,就忽视了马哈蒂尔对外资的审查并非只针对中国,因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合作的高速铁路项目也被马政府搁置。
事实证明,马哈蒂尔政府对华政策调整只是暂时的,在终止石油管道项目后,马哈蒂尔于8月16日访问中国,向中方解释了毁约原由,同时也表示,只要中方点头同意,马来西亚愿意缩小规模,继续与中国展开石油管道和铁路合作。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马哈蒂尔会先毁约,再道歉,呈现出一副“反复横跳”的态势。
二 “小国无外交”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从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转变为一超多强的格局。
而昔日在美苏两大阵营靠边站的小国也获得了一点儿外交自主权,能够在全球化的格局下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美国霸权主义的衰弱,世界又渐渐朝着两极化的趋势迈进,这一点美国政府可谓是深有体会。
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在该报告中,美国将中国正式视为“战略竞争对手”。
随即便对华打出了自己的三张牌,在经济领域与中国展开贸易战,大幅度提升关税;在政治上与台湾伪政权沆瀣一气,大打台湾牌。在军事上则高举印太大旗,加强和日澳印等国的军事合作,并屡次派遣军用舰船进入南海海域。
在中美对抗的大背景下,昔日在美苏两国夹缝下生存的小国如今又回到选边站的陷阱中,马来西亚也不例外,一边是中方能提供的大量利益,一边是美国高举的制裁大棒,这都让马来西亚政府陷入到了两难之地。
美国政府除了在外交和经济上对马来西亚政府施压,还利用自己强大的外宣能力,在马来西亚范围内的社交媒体上大肆污蔑并抹黑中国,挑起国内的反华情绪。
要知道,马来西亚这个国家,其实天生就有反华的土壤。
19世纪中叶,清政府开放海禁后,大量中国人前往南洋讨生活,经过几代人的发展,作为少数种群的马来华人积攒了大量的财富,自然引起本地人的不爽和眼红。
再加上马来西亚原住民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和华人文化多有冲突,生活矛盾也愈加严重,渐渐形成了华人聚居区和马来人聚居区,民族融合的脚步陷入停滞。
在美国人的一番运作下,马来西亚的反华情绪日益高涨,而政客们为了攫取更多的选票,自然会选择迎合国内的“新思潮”,马尔蒂哈在就任后针对中国的行动,自然也是兑现先前成活的一部分,但这种政策无疑会导致马来西亚经济下行。
三:天下攘攘 皆为利来
但正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对于马来西亚现政府来说,政治转型也无法保证短期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政府的行政效率也未必换了个总统就能增强,而这些都对马哈蒂尔政府的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如果马来西亚经济持续低迷下去,马哈蒂尔这一手身份认同政治自然会被无效化,从而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马哈蒂尔自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如果自己不能满足马来人经济增长的诉求,那么他自然会将在下一届大选失去自己的总统宝座。
如今美国对外政策充满巨大不确定性,可能今天还与你称兄道弟,明天说不定就在背后捅你一刀。
而欧盟又沉浸在环保和政治正确的泥潭中,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商品实行严厉的环保审查,马来西亚特产棕榈油自然也在欧盟审查的范围之内,这几个传统意义上的合作伙伴多少都给马来西亚的经济埋下了爆炸的种子。
鉴于纳吉布政府与中国发展的良好经贸合作关系,马哈蒂尔一反常态,重新调整对华政策,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在率先毁约之后,马哈蒂尔立刻开启访华进程,给中方打了一剂安心针。
为了彰显诚意,2019年3月8日,马哈蒂尔在马来西亚国会上公开表示,在中美竞争中,马来西亚不会站在美国一边,更倾向于选择在经济上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双边关系;
3月24日,面对欧盟限制马来西亚油棕榈植物的施压,马哈蒂尔直接放出了大招,表示马国空军拒绝购进由欧洲联合研发的台风战斗机,并考虑与中国建立军工经贸关系。
这么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西方势力傻眼了,这和你当初所说的不一样啊,于是打算继续沿用老一套,渗透抹黑。
但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和中国合作的短短几年间,马来西亚的经济得到了十足的增长,西方势力再怎么抹黑,抹不去中马合作的功绩。
根据默迪卡中心出具的相关民调显示,马来西亚民众对于国家发展方向的支持率从2019年3月的34%上升到2019年6月的48%,对总理马哈蒂尔的支持率也大幅度增加。
四 未来的发展
在马中关系上,我们可以轻易发现两股社会力量塑造马来西亚政府的对华政策制定。
一方面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决定了马来西亚政府对华务实合作的基本政策;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种群不睦的现状,引发了马来西亚社会对中国的疑虑,他们担心一旦中国的影响力过于强大,马来西亚本土华人的政治诉求将更加强烈。
所以说,马来西亚政治精英因为选举政治和族群政治的需要,常常通过操作和炒作中国问题,从而有意识地引导民意,马哈蒂尔的当选,恰恰就是运用了其中的政治智慧。
政治精英与社会民众的互动使得中马经济合作经常遭受政治化的影响;然而当大选结束时,政客们当选的目的已经完成时。随着政局回归稳定,经济发展的需求又重新占领了高地,促使执政党又重回对华务实合作的基本政策。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马来西亚对华政策在政客的主导下呈现出周期性的特征,这也使得两国关系出现好也好不到哪去,坏也坏不到哪去。
这种尴尬的状态也导致我们的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容易面临马国政权交接而造成的政治风险。
马哈蒂尔撕毁石油管道合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政局不稳定自然会带来民族情绪的复杂,而这将给中马两国的经贸关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而这种政治风险,本质上还是小国陷在如今的站队陷阱中,往大了说,虽然我们的经济和科技正在飞速发展,但是我们的软实力却没有太大的提升,尤其是在文化输出方面。
不得不说,西方主导的网络世界已经渗透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西方的媒体也被世界上的大部分人视作权威媒体,然而这些媒体又都是充满偏见和反华的,而西方的文艺影视作品又在对世界各地的人潜移默化地灌输所谓的西方普世价值观。
马来西亚毁约只是我们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一个缩影,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所体现的主要还是一种较为灵活的地区合作模式,因此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未来,我们需要给这一倡议构建起规则,要让这种随意毁约的事情不会轻易发生。在和丝绸道路国家的谈判过程中,更要小心小心再小心,警惕那些在背后使阴招的奇葩小国。
将最基本的贸易默契拿到台面上来,通过合约签订给予法律的约束,确保我方的利益不会因对方政权变更而受到损害,如果只有我方一味地付出,对方可以毫无代价就进行毁约操作,那我们的战略和苏勋宗时代的对外援助有什么区别。
只有互惠互利,有规则和法律约束的合作,才是健康的合作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推进“一带一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观察者网:《马来西亚政府正式叫停三个中资参与项目》
2、北京商报:《马来西亚外长称马来西亚和中国是“一家人”,外交部回应》
3、中国青年网:《美网站披露西方媒体如何歪曲报道中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