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23日 星期一

从美国当年的“橡胶危机”,看如何解决战略资源威慑

许多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手握别国的战略资源供给,就如同扼住了对方的命门,对方就无法反抗只能妥协,比如现在的俄罗斯握住了欧洲的油气资源。

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妨来回顾一段二战的重要往事——美国“橡胶危机”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在南云忠一的率领下,对美国太平洋舰队驻地——夏威夷珍珠港进行了偷袭。2000多名阵亡美军、5艘沉没的战列舰、近200架被毁战机,让美国国内的反战派一夜间销声匿迹。12月8日,美国正式宣战,加入二战盟军阵营。

从美国当年的“橡胶危机”,看如何解决战略资源威慑

遇袭后的珍珠港惨状

但有一个巨大的困难摆在美国人面前,那就是橡胶供应。橡胶是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原料,车辆轮胎、传送带、电线、密封圈等无不是由这种“白色黄金”制作而成。二战著名的“谢尔曼”坦克,一辆坦克就要耗费半吨的橡胶,一艘战舰的橡胶用量更是接近100吨,可见对于全面参战的美国而言,橡胶是何等重要的战略资源。

从美国当年的“橡胶危机”,看如何解决战略资源威慑

“白色黄金”——天然橡胶是工业生产的必需品

但就在珍珠港遭偷袭的同一天,日本还对英军控制的马来群岛、新加坡发动了突袭,被称为“马来之虎”的日将山下奉文仅用70天就占领了这两个战略要地,11万英军被3万日军打得集体投降,创下了二战英军的投降人数之最。

而东南亚正是橡胶的主要产地,全球90%的橡胶来源于这里。随着日本对东南亚的完全掌控,盟军失去了这一重要工业原料的供给,而人工橡胶的质量当时也与天然橡胶相差甚远,且产量奇低,当年美国的人工橡胶产量只有8000吨,不足需求量的1%。如何弥补这个巨大的缺口,成为了美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从美国当年的“橡胶危机”,看如何解决战略资源威慑

日本当时控制了全球橡胶的主产地——东南亚

为此,罗斯福政府成立了“橡胶调查委员会(Rubber Survey Committee)”,负责统筹和解决战时非常急迫的橡胶供应问题。最终,委员会掷出了三方面的重要举措:

首先,美国政府出台了临时法律,暂停了商用橡胶的生产和销售,甚至这个奉行自由主义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启用了战时配给制,限制民间对橡胶的使用,为军工需求腾出宝贵空间。罗斯福总统还将自己爱犬费拉的橡胶玩具交给了回收站,用于熔炼再用。

从美国当年的“橡胶危机”,看如何解决战略资源威慑

罗斯福总统与他的爱犬“费拉”

其次,美国说服了巴西政府,在亚马逊雨林大面积种植橡胶树,为美国紧急提供原料。巴西动员了5万多橡胶工人开垦亚马逊的原始丛林,在战争初期为盟军堵上了最迫切的生产缺口。不过这些劳工的命运也十分悲惨,有超过3万人死于工伤和热带雨林中的瘟疫疾病、虫鱼走兽,他们成为了二战反法西斯力量中重要却默默无闻的牺牲者。

从美国当年的“橡胶危机”,看如何解决战略资源威慑

巴西的橡胶工人在简陋的自然环境中工作

但彻底改变局面的,还是第三项——人工橡胶的大规模生产。美国政府紧急拨款数十亿美元,召集了国内顶级的化工专家和企业,研发生产适用于军事工业的新一代人工橡胶。美国财政花费了巨额资金,建成了数十座人工橡胶工厂,它们都是联邦政府的资产,但免费借给化工巨头们使用,以大量生产人工橡胶。

从美国当年的“橡胶危机”,看如何解决战略资源威慑

直接在美国凡士通轮胎橡胶工厂组装的海军舰炮

美国的人工橡胶产量从1941年的8000吨,猛增到了1944年的76万吨,增长了将近100倍!到了1945年战事结束,美国的橡胶产量已经达到95万吨,满足了国内88%的需求量。二战期间,美国生产出超过30万架军用飞机、8万辆坦克、37万门火炮、各式战舰8万多艘······

从美国当年的“橡胶危机”,看如何解决战略资源威慑

战争后期美国“下饺子”般的战舰生产能力

这些恐怖的装备数量背后,绝对离不开美国及时跟上的橡胶产能。美国人战后也自己总结道,“政府合成橡胶计划”是仅次于“曼哈顿计划”的带给美国胜利的重要举措。美国也凭借这三年积累的橡胶工业实力,在全球保持了人工橡胶生产霸主的地位,直到2011年才被我国取代。

日本握有全球90%的橡胶产量,被彻底替代也只用了3年时间。这背后最重要的当然是美国的工业和科技实力,如果没有顶尖的化工专家团队,没有像杜邦这样的化工科技巨头,这一成果是不可能实现的。另外,正确而及时的政策,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强大而坚定的盟友,也是美国早期度过“橡胶危机”的关键。

从美国当年的“橡胶危机”,看如何解决战略资源威慑

美国化工科技巨头——杜邦公司

可见,战略资源优势并不是绝对的,人们总能从技术上和产地上找到替代品,国家真正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才是最终获胜的关键。

上一篇新闻

巴菲特为什么垂青日本贸易行?1977年的一封信透露端倪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贸工部长陈振声:新加坡太阳能比重虽提高 未来仍靠天然气满足大部分能源需求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