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男人,21岁逃往印尼,79岁身家180亿,员工60万,成华人首富
提起华人首富,我们总是能第一时间想到马云、马化腾等人。再往前几年,有人会认为李嘉诚才是当之无愧的首富。华人富裕区也总是在香港、中国内地或者新加坡这些地方。
但实际上,印度尼西亚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位华人首富,据传,在他财产巅峰期的时候,后来几位首富完全没法与他相比。他就是被称为“亚洲洛克菲勒”的印尼华人——林绍良。
战乱年代中的经商少年
林绍良出生于1916年的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家中原本是一户殷实富裕的小农之家,祖上勤恳地种田劳作,日子过得平稳安静。
幼时的林绍良和家中的其他7个兄妹,一同被父亲送入私塾读书,但只有林绍良一个人坚持读完了私塾。他十分好学,加上本身聪慧无比,记忆力也很好,所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5岁时,他为了帮衬父母减轻家中的经济负担,便借钱在村里面租了一家店面,开始做起了小生意。一开始只是做一些汤面的买卖,后来在林绍良的经营下,逐渐做大成为饮食店。
林绍良的经商天赋在那时就开始有所体现,小小的饮食店里,他既是老板,又是店员。一个人忙忙碌碌的,却把店面做得十分红火,那时他的小店在村里,是生意最好的店面。
可惜,时局注定他不能拥有一个平静的人生。1931年,日军发动了“九·一八”侵华战争。国内格局动荡,人人自危,不少人选择出国逃难,村庄中的人一个接一个下了南洋。
村庄中没人了,林绍良的店里,生意也自然而然开始日益减少。一家十几口人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张。后来,林绍良的大哥跟着叔父一起去了印尼,家中的劳动力只剩下了林绍良和父亲二人。
在艰难地坚持了四年后,林绍良的父亲在1935年因病去世了。小店彻底坚持不下来,关门倒闭。屋漏偏逢连夜雨,国民党开始在各个村庄中抓壮丁充军,林绍良的母亲日夜担忧儿子被抓走。
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抓壮丁的风声越来越紧。不得已之下,林绍良的母亲只好让他下南洋,去投奔他的叔父和大哥。于是21岁的林绍良漂洋过海,来到了印度尼西亚。
初到印度尼西亚时,林绍良由于语言不通,只能在叔父的店里干些出体力的杂活。叔父开的是花生油店,平日里没有固定的客人上门来,生意一直不咸不淡。
于是林绍良建议叔父主动出门推销,可叔父觉得出门推销很费力气,又赚不到什么钱,所以一直不愿意。
林绍良只好和叔父商量,自己拿工钱抵押一部分花生油出去卖,赚了钱和叔父平分,亏了钱则自己承担。
叔父同意后,林绍良便开始自己干推销的生意,他每天走街串巷地推销花生油。别人听不懂他说的话,他就用手语或者手边的物品表达自己的意思。
渐渐地,林绍良卖出的花生越来越多,钱也越赚越多。林绍良的叔父看他真是有经商本事的人,也开始把店里的一些其他的事务交给林绍良做。
林绍良也拿攒的钱买了一部分叔父店里的股份,慢慢地竟也变成了店里的小老板。
1942年,日本出兵击败了荷兰殖民军,占领了印度尼西亚。战乱再一次影响了林绍良和叔父的小店,他们的生意越来越难做,收入一天天减少。不得已,林绍良只能开辟自己的副业。
他观察到,日军占领印度尼西亚后,将一些西方的饮食习惯带到了这个国家。许多人开始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于是林绍良拿着前两年积累下的积蓄,开始贩卖起了咖啡粉。
那是一段辛苦的日子,林绍良不到四点就要起床磨咖啡豆。天不亮就要出发,骑六七十里山路的自行车,到集市上贩卖咖啡粉。
在这忙碌艰苦的日子里,林绍良不仅将印度尼西亚的语言学得精通,还积攒了不少做生意的经验。
遇贵人开辟商业疆土
1945年后,日本战败投降,就在大家以为战争已经结束的时候,荷兰军队又开始出兵侵犯印度尼西亚。于是,印度尼西亚抗击荷兰独立战争被迫开始。
林绍良幼时在私塾学习时,受儒家文化的熏陶长大,所以对于侵略者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林绍良十分支持印尼本土军队,并且积极支援本地政府。
两方打仗时,他主动加入了中华总会,积极配合印度尼西亚政府的工作。
就在这期间,他接到了一个任务,帮助印度尼西亚政府藏匿一位高级领导人员,保护他躲过荷兰军队的搜捕。
林绍良凭借自己做生意积累下的人脉和资源,将这位领导人藏在自己的家里,对外只说这位领导人是来投奔自己的亲戚。白天还带着这位领导一起去店里干活。
就这样,荷兰军队对于林绍良包装出的“店里伙计”毫无怀疑。这位领导人就在敌军眼皮子底下,安稳地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而林绍良和这位领导人朝夕相处,也有了过命的交情。
后来,林绍良被这位领导人引荐给了印尼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统——苏加诺。林绍良这才知道,他保护的这位领导人正是苏加诺的岳父,哈丁·山。
林绍良在战火中发现,印尼政府的军队十分缺少药品和军火等物资。但由于荷兰军队当时实施的是全面封锁政策,所以印尼政府即便是有资金,也没办法买到药品食物还有武器。
于是林绍良在哈丁·山的担保下,大胆地承接了采购军需物品这项危险的工作,一次次穿越封锁线,寻找可用的地形。他采取了在敌军身后回旋的方式,建立起一条运输军需的道路。
这大胆的举动获得了印度尼西亚政府的感激和信任,并且和林绍良签订下了长期的合作条约。
林绍良靠着在战火中一次次采买运输军队物品的行为,和印尼政府建立了牢靠的合作关系,并且积累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在运输军需的这段日子里,林绍良结识了一位名叫苏哈托的印尼政府的军官,两人在一次次合作中相互扶持,彼此间相互信任,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这位名叫苏哈托的军官,正是印度尼西亚独立后的第二任总统。林绍良传奇而又跌宕的一生,少不了他的助力,也少不了他的阻碍。
1950年,印尼正式独立。林绍良在第一任总统苏加诺的帮扶下,开始开拓自己的商业疆土。
最初,他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开了一家贸易公司,从事民生事业。建造了纺织厂、肥皂厂、轮胎厂等等。
印尼刚刚独立,这些物资正是百姓们最需要的东西,林绍良凭借买卖生活必需品,很快就积累下了一大笔的资金。
有了这笔资金后,林绍良开始向出口贸易发展,他和泰国金融的领头人物陈弼臣一起合资创办了印尼中央亚细亚银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金融机构,林氏商业版图由此逐渐铺开。
1965年,苏哈托接任总统,开启了自己长达32年的执政生涯。林绍良和苏哈托在战乱时建立的关系,使得苏哈托十分信任这位商业奇才。并且苏哈托也需要这样一位经商的人来替自己把持国家的命脉。
当时,丁香是制作高级香烟的主要原材料,由丁香制成的香烟,售价总是格外高,也极其受欢迎。
苏哈托在1968年赋予了林绍良进口丁香的独家专项权,很快,林绍良就成了“丁香大王”。
林绍良在各领域都独占鳌头的时代才刚刚开始,1969年,林绍良向苏哈托提议,要成立现代化的面粉加工厂。当时的印尼在现代农业加工这方面效率极低,林绍良的提议很快就被批准。
苏哈托不仅为林绍良拨了一大笔款项,还给了他全国生产面粉的三分之二专利权。
这使得林绍良在制作面粉行业再无对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林绍良的面粉厂成为亚太第一,林绍良也成了“面粉大王”。
林氏商业帝国在政府的帮助下,触及到了印度尼西亚商业的方方面面。纺织、电子、化工、渔业、林业、航运、水泥、金融、房地产等各方面都被林氏集团一手把控着,林氏成为了各个行业中的领头羊。
汇总林绍良开辟的商业疆土,不禁让人觉得震惊无比。他的林氏旗下,房地产总额占到了印尼私营建筑业的20%,林氏的亚细亚银行是印尼最大的私人银行,在整个东南亚都有着响亮的名头。林氏集团经营的范围众多,地域也横跨了亚、非、欧、美四大洲。
1983年,美国《公共机构投资者》杂志举行评选活动,林绍良被评为世界最富有的银行家,位居第六名,成了扬名天下的“金融大王”。
1995年,79岁的林绍良身家达到180亿,旗下公司员工有近60万,雄厚的资金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华人首富。
与魔鬼共舞终被反噬
林绍良所依靠的苏哈托,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军事强者。苏哈托在位期间,给印度尼西亚带来了高速的经济发展,但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所采取的暴力手段也令人唏嘘。
苏哈托在刚上任的时候,就发动了“9·30”事件,大肆屠杀左翼人士,这场屠杀让将近100万的无辜人士丧命,也令好几代印度尼西亚人收到了影响。
林绍良和这位暴君总统绑定了一生,他的人间富贵由这位总统而来,他的大厦倾颓也由这位总统开始。
1997年,亚洲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印尼只维持了30年的繁华景象一夜之间破碎了。原本就是泡沫经济,在危机来临时,更加显得脆弱不已。
那时的印度尼西亚失业人数暴增,物价飞涨的同时货币反而开始贬值。无数人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走上了乞讨和暴动的道路。他们愤怒地要求印度尼西亚政府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在这种举国暴动的情景下,苏哈托不得不宣布辞去总统之位,以这种方法缓和眼前已经失控的局面。1998年,苏哈托发表辞职演讲,结束了他32年的总统生涯。
印度尼西亚曾有这样一种说法:“3%的华人掌握了印尼80%的财富、印尼四大来源于福建的家族财富多过一亿百姓。”这样的数据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但能看出华人在印尼拥有极高的财富地位。
于是就在苏哈托退位的前几天中,为了应对民众对印度尼西亚政府的怒火,他联合军方和权利中心的几个家族,将金融危机的原因归咎于在印尼的华商和华裔,以达到自己延长统治而转移矛盾的目的。
这样的举动使得在印华商资产严重受损,林绍良的产业首先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大群暴徒开展了惨绝人寰的“排华黑色暴动”,他们冲进华人家中大肆烧杀抢掠,还破门进入工厂抢夺钱财和原料。
但华裔和华商们却是这场政治运动的牺牲品和替罪羊,就在金融危机刚刚爆发的时候,大批华商还对印尼的穷人们发起了救助。众多华商更是以林绍良为首参与了募捐。
可惜这样的善举对于当时的印度尼西亚来说,只能算是杯水车薪。印度尼西亚政府需要一个提供一个宣泄口给愤怒的民众们。于是在印华裔成为了他们的选择。
一夜之间,林绍良位于首都雅加达的核心产业损失惨重,并且无法再从印尼开展事业。迫于无奈之下,林绍良只好整理自己损失惨重的企业,带着家人们连夜逃往新加坡避祸。
重振旗鼓复兴产业
逃亡到新加坡时,林绍良的林氏集团已是摇摇欲坠。他的企业一夜之间被政府强行充公,银行无法正常运营,酒店工厂被抢劫烧毁,家人的安危也受到了威胁。
而林绍良也已到了耄耋之年,疾病缠身,无法像年轻时那样有事情亲力亲为。但林绍良作为一位有着大局观的企业家,毅然决然地开始重振自己的事业。
他首先决定坚决不裁员,保住了手下60万员工的饭碗。其次他立刻将在印尼的产业和其他地区的产业做了切割。
这样的决心十分不容易下,因为他的企业重心就在印尼,这样做无异于断掉了一只臂膀。
但林绍良看清了当时的局势,他坚定地认为短时间内印尼对华商的厌恶和排斥不会轻易消失,华商的产业已经很难在印尼发展下去。所以他立刻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这之后,他将产业交给了自己的第三子林逢生打理,并告诉他要将发展的重心放在海外市场上。林逢生也没有辜负林绍良对他的重托,将林氏集团经营打理的很好。
林逢生的出生也是一段传奇故事。据传,他出生前的一段时间,林绍良的事业一直停滞不前,林绍良本人也遭遇了一次严重的车祸,险些丧命。直到林逢生出生,林绍良遇到的一切困境顿时解除。
林绍良和妻子找人算了命,算命的人说这个孩子可以化解危机,于是林绍良给他取名“逢生”。
他的降生似乎就预示着,林绍良的林氏集团虽然会遭遇变故,但依然可以绝处逢生。
林逢生继承了父亲的经商天赋,深谙经商要依靠资本和商业技巧的道理,并且遵照父亲的嘱托,开始了谨慎周密的环球发展计划,带领着林氏集团逐渐挺过了难关。
2012年6月,林绍良在新加坡莱佛士医院与世长辞,享年96岁。林绍良一直到病逝后,都没有再回去过印度尼西亚一次。
林绍良经常说:“创基立业,一半靠运气,一半靠自己努力”,“勤俭奋发是华人的美德,方向、意志和策略是第一要素,不怕失败、奋斗不懈、运筹帷幄、出奇制胜和深思熟虑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林绍良善于抓住机遇,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有着常人无法匹及的勇气和胆识,一路走来,勇气和胆识这一点使他在商业路上一路高歌猛进。
尽管他这一生的经商之路因为和苏哈托交好而充满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林绍良本身有着傲人的资本和能力。这也是苏哈托选择与他合作的最重要的一点。
评论